•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通信傳播論文范文

        通信傳播論文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通信傳播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通信傳播論文

        科技期刊集群建設實踐與思考

        科技期刊是科技創新成果交流傳播的重要載體,關乎國家科技信息安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期刊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爭取全球學術交流話語權的重要平臺。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我國科技期刊建設的重點任務,并提出要全力推進數字化、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實現科技期刊管理、運營與評價等機制的深刻調整,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而科技期刊的集群化運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2019年11月,由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又對我國科技期刊集群指明了發展方向。本文以信息通信領域科技期刊為例,分享了期刊集群建設思路及實踐,并對我國信息通信領域科技期刊的運營提出了幾點建議。

        1國內外科技期刊發展現狀

        1.1發展情況。國外科技期刊發展情況大體呈現為以下特點。在學科分布方面,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藥衛生(STM)領域的學術期刊為主流期刊。在運營模式方面,注重集群化發展。少數大型出版企業占有主要的市場份額,大量小公司或非營利機構發揮自己的專長,在市場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期刊出版商廣泛與各國的期刊編輯部開展合作,編輯部負責內容,期刊出版商負責期刊的運營、宣傳和管理。在內容質量方面,注重打造期刊品牌,形成品牌優勢和效應。在盈利模式方面,注重數字出版與知識服務。國外科技期刊出版業已經做到了從引導科研到投資科研,把科技期刊置于知識創新、知識推廣、知識應用的中心環節。1.2出版規模。國外科技期刊集群化規模大。以STM領域的期刊為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出版2241種、愛思唯爾集團出版1670種、約翰•威立出版1300種、泰勒弗朗西斯出版827種[1]。2016—2018年度,我國科技期刊出版規模變化情況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科技期刊的主管、主辦單位眾多,各刊分散經營,集群化程度較弱,2016年、2017年出版期刊數大于10種的出版單位僅有8家,而2018年這個數據迅速增長,達到了32家,可見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整合的趨勢逐漸顯現。1.3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認識。一是集群化勢在必行。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少,且呈現“小、散、弱”特點,在全球學術話語權爭奪上,處于明顯劣勢。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應該加快進行集約發展與資源整合。二是中英文期刊應協調發展。英文科技期刊是提升我國國際科技話語權的重要載體,而中文科技期刊由于語言優勢,其內容更便于在國內傳播,面向的讀者也更廣。2018年我國期刊年檢數據顯示,英文科技期刊333種,占比6.7%。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英文科技期刊獲得了廣泛關注,而占據我國科技期刊絕大部分比例的中文科技期刊在基金經費、科研評價、編輯隊伍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內容質量持續下滑,嚴重影響其在國內科學知識普及、科學思想傳播中發揮作用。做好中文期刊是出版機構的重大社會責任和使命。三是應融入國家科技、經濟建設實踐中。我國科技期刊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作用,根本就是要為中國企業、科研做好服務工作,使科研與實際結合。期刊布局要緊跟科技發展趨勢,服務國家建設。四是出版與傳播并重。科技期刊出版的最終目的是傳承和傳播其承載的知識信息。我國科技期刊出版單位絕大多數“重出版,輕傳播”,對科技期刊傳播的理解和認識不夠深刻,知識的價值并未完全發揮。應加大知識挖掘與傳播力度。

        2我國信息通信領域科技期刊發展現狀

        信息通信作為戰略前沿方向之一,正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我國在全球信息通信領域的技術優勢較明顯,而自主品牌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卻與領先的科研實力極不匹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19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顯示,我國在2018年卓越科技論文學科TOP10中,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學科以及計算技術學科分別以19638篇、15177篇位列第4和第5位;在發表SCI論文最多的學科TOP10中,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學科以及計算技術學科分別以21514篇、14304篇位列第6和第9位。尤其是計算機科學學科,其產出論文比例超過世界該學科論文的20%,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2018年,在國內數最多的學科TOP10中,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學科以及計算技術學科分別以24647篇、27608篇位列第3和第2位;在國內論文被引次數最多的學科TOP10中,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學科以及計算技術學科分別以131586篇、119726篇位列第3和第5位。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信息通信領域產出的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世界領先。然而,我國信息通信領域卻缺乏高水平期刊,頂尖的學術期刊更是鳳毛麟角,作者和讀者對國內科技期刊的認可度持續下滑,其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運營意識較弱。大多數期刊由高校、科研機構和政府事業單位管理,依賴政府的資金投入和支持,編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差。(2)推廣和傳播力度小。信息通信技術發展較快,而傳統的運營模式、單一的銷售渠道、局限的受眾面等限制了期刊自身的推廣和發展,甚至對學術傳播和進步產生了阻力[3]。(3)運營能力薄弱。每本期刊都有一個對應的主辦單位,很少有獨立的期刊出版機構,單刊影響力小,無法形成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因此,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期刊集群化運營是必然趨勢。

        3信息通信領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設

        3.1集群發展現狀及困境。我國科技期刊集群借鑒國際期刊集團化建設經驗,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兩種相對成熟的集群模式[4]:一是行業科技期刊集群,即以相同行業而聚集起來的期刊集群,如中華醫學會期刊集群、中國光學期刊網、中國地理資源期刊數據傳媒網等;二是綜合性科技期刊集群,即容納多個學科的科技期刊集群,這類集群主要來自于出版社,如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浙江大學期刊中心等。然而,我國科技期刊集群大多是形式上的虛擬集群,刊群聚合力有限、數字出版與知識服務能力弱,集群發展存在以下難點。一是期刊布局方式單一。我國科技期刊大多基于政策導向布局期刊方向,很少以數據為依據來細化期刊方向和定位,因此常出現集群內部同類期刊的重復辦刊和資源競爭,同類期刊之間無法有效協調、形成合力。二是數據資源少。海量數據是期刊集群的重要資源,我國現有科技期刊集群規模有限,且僅有少數集群真正實現了數據整合、信息共享。而基于少量數據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無法精準掌握前沿熱門方向、學者科研動向、學者關系等,對集群內各期刊策劃選題、尋找優質作者、遴選同行專家審稿等支撐有限。三是時間和經濟成本高。與國際期刊出版集團相比,國內同量級的數字化知識服務平臺較少,很多功能都是定制化,在系統開發和測試環節耗費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很高,很少有期刊集群能夠承擔。四是國際化能力弱。英文科技期刊比例較低,而占很大比例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價值一直未被廣泛重視,國內優秀稿源流失嚴重,也無法有效吸引優秀的國外作者和讀者,集群的國際品牌影響力建設困難重重。3.2集群建設實踐及未來發展思路。本文以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信通傳媒”)運營的科技期刊集群為例,分享信息通信領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設經驗。信通傳媒隸屬于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于2012年整合《通信學報》《電信科學》《電信技術》《通信世界》,成立了學術出版中心,并逐步整合行業資源,凸顯內容特色,樹立集群品牌,為了進一步擴大領域范圍,自2015年以來,分別創辦了《大數據》《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Journalof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Networks》《物聯網學報》《愛上機器人》《智能科學與技術學報》,形成了統一管理、數據共享、資源互通的信息通信領域期刊集群。其發展目標是“創辦和建設符合信息通信領域及行業需求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一流的學術服務”。集群擁有信息通信領域背景優勢,且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對期刊創建、人才引進、集群市場運營也給予專項基金支持。因此,集群已建立了5000余人的專家庫,深入參與期刊建設的編委會成員達到400余人;擁有一批從事出版工作數十年的優秀編輯和營銷隊伍,分別負責集群期刊管理、內容策劃、新媒體運營等,基于期刊資源,每年還出版圖書上百種。3.2.1集群建設實踐。近幾年,信通傳媒的信息通信領域科技期刊集群在出版結構布局、專業管理能力、市場運營能力建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3.2.1.1優化集群期刊布局。同類期刊優化布局,注重差異化、特色發展。《通信學報》《電信科學》《電信技術》報道內容分別定位在理論前沿、創新技術、工程實踐,并以優勢期刊帶動弱勢期刊,實現優秀作者群、審稿專家群、讀者群等資源的共享,3本期刊共同發展、互相補充,在電信領域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5]。在新興交叉與戰略前沿領域,布局新刊。立足信息通信領域,在大數據、網絡安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方向創辦新刊,擴大集群的學科領域范圍。以數字化重構科普生態,運營和創辦《通信世界》《無線電》《愛上機器人》等科普期刊,覆蓋不同層次的讀者群。3.2.1.2建設集群專業管理能力。一是分類施策,增強期刊發展活力。傳統通信領域老刊注重刊登原創和科學突破的研究成果。新興交叉領域新刊注重刊登創新性和實效性強的研究成果。二是嚴格執行出版規范規定。借鑒國際科研誠信倫理做法,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匿名審稿等國際主流的編輯出版流程,嚴格執行國際、國內版權管理規則和規章制度,保障集群內期刊的內容質量和原創作者的合法權益,筑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3.2.1.3建設集群市場運營能力。一是與學會、國外出版機構、學術組織協同辦刊。以專家辦刊為原則,通過開放協作的辦刊模式,與通信學會、計算機學會、網絡空間安全協會、電子學會、自動化學會、Springer、IEEE、Elsevier、中國科學院等知名學術組織在期刊建設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挖掘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資源。二是打造統一的數字化傳播與知識服務平臺。集群內各刊采用統一的稿件在線處理平臺、多刊協同采編平臺、期刊在線出版平臺、知識挖掘和知識服務平臺、會議管理系統,真正實現了多刊專家、數據的整合共享。三是延伸學術服務,“刊、書、會”協同發展。基于集群各刊的優質資源,緊跟科技前沿,打造原創精品。多刊聯合策劃學術叢書,并多次獲得國家出版基金支持,以《5G叢書》為代表的多套叢書入選國家“十三五”重點規劃項目,精品圖書《空間多維協同傳輸理論與關鍵技術》獲得“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此外,多刊聯動,每年共同策劃并承辦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信息與數據科學國際會議等高端學術活動和科普活動20余場,邀請學術組織和科技企業深度參與,提升集群的顯示度和影響力。3.2.2未來發展思路。結合《意見》的重點發展任務和信通傳媒的信息通信領域科技期刊集群現狀,未來將在以下方面進一步提升集群的運營能力。3.2.2.1多種方式擴大集群規模,提升學術組織力和國際影響力。一是自己建設一批。以數據為依據,立足國際視野,分析各細分學科發文總量、增速、中國作者在該學科的發文量及占比、高被引文獻量及占比等數據,尋找具備創辦期刊優勢的細分學科,建設一批新刊。二是國內聯合一批。抱團取暖,立足信息通信領域,基于數據資源,分析指定學科全球學術期刊發展狀況,了解國內相關期刊的稿件競爭環境、生產環境、經營模式,整合一批老刊,幫助其優化學科定位、編委結構、作者結構等,并提供運營平臺和傳播渠道。三是國外合作一批。與國外專業同行加強在世界一流英文科技期刊的合作,如在各自的優勢學科領域互相支持創辦新刊、聯合進行優秀文章的國際化傳播、建立專家和稿件互薦機制、共同策劃高端學術會議等合作方式,吸引國外期刊加入期刊方陣,擴大國際影響力。3.2.2.2多層次加強對國內外學術圈的影響,提升創新引領力。一是引入國際一流科學家辦刊。統一集群期刊對科學家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科學家對建設一流期刊的積極性。借助其國際影響力,提升期刊的全球拓展能力。二是吸引全球優秀學者。大力推動學術首發,不拘泥于形式,使“好思想”以最快速度發表。集群設置評選獎勵機制,吸引全球優秀學者,尤其是本土學者貢獻優質稿源。三是推動讀者全球化分布。成立國際化工作小組,將集群期刊的優秀中文文章向國際推廣,深度參與全球學術治理的程度,擴大集群的全球影響力。四是打造一流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全球知名學者在會議上和交流最新高水平學術思想,實現刊群對全球高水平成果的虹吸效應。3.2.2.3持續推動數字化知識服務平臺建設,提升集群運營能力。一是完善學術出版知識服務平臺的運營管理模式、內容出版模式,使科學家和科研群體都可在平臺上獲得想要的服務,增加與用戶的黏性。二是與具備一定數據支持能力、平臺技術支持能力、傳播支持能力的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優勢互補,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的運營管理。3.2.2.4建設一流編輯團隊,提升一流人才凝聚力一是自主人才培養。建立“名編輯出版家”培養制度,鼓勵青年編輯參加培訓、調研學習,拓展國際視野,成為學者型編輯。二是吸納高水平辦刊人才。廣泛吸納國內外具備學術、出版、傳播等不同專長的高水平辦刊人才。

        點擊查看全文

        新媒體下的互動型廣告傳播策略

        摘要:新媒體是指通過利用計算機網絡還有衛星數字技術為用戶提供的信息和服務的通訊形式。新媒體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技術,以及其他平臺的搭建處理,從而達到一個可視狀態。本文從新媒體特點以及新媒體環境下互動型廣告的創意表現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媒體環境下互動型廣告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互動型廣告;傳播策略

        新媒體是指通過利用計算機網絡還有衛星等數字技術為用戶提供的信息和服務的通訊形式。手機、計算機等都是新媒體的產物終端,媒體利用電腦、手機、互聯網、數字電視等一系列的終端傳播,并且通過交互把信息傳遞給用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新媒體的真正命名應該為數字新媒體。新媒體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技術,以及其他平臺的搭建處理,從而達到一個可視狀態,新媒體的存在無疑是信息化時代的一大特色,它也是信息社會的產物,相對于工業社會的產物——傳統媒體,新媒體有著數不清的優點與特色,它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能夠處理不同的信息、語言、文本、圖像等等,而且新媒體可以跨越時間、位置、空間等一系列傳播開來,并且具有交互功能,這些優點都是傳統的媒體比不了的。新媒體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一個時代無可比擬的結果,它方便快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習慣,但是新媒體又和傳統媒體是分不開的,傳統媒體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變成新媒體,新媒體的發展也是建立在傳統媒體之上的。

        一、新媒體特點

        (一)交互性與即對性。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普通公民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使之更加方便、廉價,基層話語權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網絡的交互性體現在QQ聊天、BBS消息板等許多方面,互聯網等新聞標題常標有新聞標題中的“網友的簽名”,互聯網用戶點擊,您可以在彈出頁面上對這個新聞端口或標題進行評論。一些重要的新聞事件,互聯網用戶還可以在線提問,并進行實時通信。

        (二)海量性與共享性。數字媒體改變了過去嚴格控制媒體信息的局面,使信息的傳播和流通更加自由,改變了以往多媒體區域傳播的特點,將傳播范圍擴大到全世界,可以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與任何其他人交流。

        (三)多媒體與超文本。報紙用文字和圖片通過紙質媒體傳遞新聞,廣播用聲音傳遞信息,電視用聲音和繪畫播放節目。網絡媒體是具有文本、聲音、動畫、視頻等其它通信方式以保存信息,性能信息,發送一個消息兼容。由于采用多媒體技術對文字、圖形、聲音和圖像進行綜合處理,網絡媒體融合了傳統媒體的優勢。

        點擊查看全文

        高校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平臺建設

        當前,微信日益成為移動端互聯網用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即時通信平臺,微信操作更加靈活方便,能夠讓觀點在大范圍內迅速傳播。根據騰訊公司旗下企鵝智酷的《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用戶數達8.89億,微信公眾平臺上已有超過1000萬公眾號[1]。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發展,吸引了高校學術期刊的注意。目前,學術期刊界已經在辦刊過程中使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稿件的遠程校對;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構建學術期刊影響力和傳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豐富了替代計量學理論;將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學術期刊的審稿、組稿、定稿以及各種更為人性化的讀者服務;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實現學術期刊的多維傳播與高效傳播;將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與讀者、投稿人信息交流平臺等。但從整體來看,現階段高校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發展是不完善的、低水平的,微信公眾號服務尚未得到學術期刊界的普遍重視,未能充分發揮出其優勢,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將探討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模式,一方面,增加學術期刊對微信公眾服務的了解,調動學術界對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重視,并使其得到推廣普及;另一方面,指出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服務與用戶期待的差距,存在的問題和誤區,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并提出合理化建議,旨在為學術期刊構建優質微信公眾平臺以提升影響力提供借鑒。

        1高校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存在的問題

        1.1內容依附紙媒,新媒體定位存在爭議

        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仍以紙質期刊的內容為主,在時間上受到傳統出版周期的限制。真正利用微信公眾號開展數字化建設的高校學術期刊仍是十分罕見的,大量的學術期刊申請微信公眾號實則是“跟風”行為,或是為了提前占領公眾號名稱(基于賬號名稱惟一原則),也有的是為了申報項目、課題,未想著進行實質性的運營工作。此外,期刊編輯部對微信公眾號這一新媒體的定位不清晰,通常只是將期刊的內容直接轉載復制上去,并未投入專人來進行運營。對于微信公眾號具體作用的定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微信公眾號主要推送的內容包括期刊最新進展、有影響力的文章等,定位應是輔助紙質期刊出版發行;也有學者認為,學術期刊受限于自身的讀者群體,不能像傳統媒體那樣廣泛傳播,如果花費過多精力去做新媒體會事倍功半[2]。

        1.2推送篇幅冗長,不能較好結合公眾平臺特點

        學術論文以“單調乏味”著稱,其公眾號內容較為單薄,通常直接將紙質期刊的學術論文復制到微信公眾平臺上,缺少必要的編輯、加工。一篇學術論文,少則兩三頁,多則數十頁,全篇通常還充斥著大量的學術用語、公式、模型;而公眾號閱讀具有“碎片化”的特點,講究短、快、淺,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到有用信息。由此可見,學術論文的基本形式與微信公眾號閱讀的特點恰好相反,學術論文內容普遍專業深奧,而微信公眾號具有淺閱讀的特點。如果直接推送論文原文,不但不能吸引更多訂閱,反而可能造成原用戶數量的減少。因此,單純地將學術論文移動到微信公眾號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這種簡單的搬移不符合微信公眾號閱讀的基本要求,起不到任何傳播意義。為了避免上述情況,需要對期刊刊登學術論文的內容進行二次編輯與加工。不過,一些學術期刊在進行了二次編輯、加工時,僅限于觀點概括和刪減字數,沒有考慮到微信閱讀的特點而做出相應的突出強調,比如字號的區分、顏色的變化等。有些對作者觀點的摘選,不但影響了作者本人觀點的正常表達,甚至容易出現“斷章取義”的現象,影響讀者正常閱讀。因此,在進行再編輯加工時,編輯需要將學術論文進行反復的淺閱讀化,以確保論文比較容易地被讀懂、被理解[3]。

        1.3宣傳力度不足,推廣程度有限

        點擊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創作思路

        如今,科技期刊在進行數字出版轉型和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越發重視微信公眾號的積極作用,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嘗試。部分科技期刊通過微信公眾號擴大了影響力,并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經驗。如《暖通空調》《中國中藥雜志》微信公眾號分別從論文和專業技術、科普和大眾教育挖掘內容深度,獲得用戶高度認可[1-2]。《航空知識》微信公眾號積極利用新技術拓展新渠道和進行內容重構,提高了內容質量和傳播質量[3-4]。《電力系統自動化》微信公眾號通過欄目創新和“微文”大幅提高內容閱讀量[5]。“煤傳媒”微信公眾號、《金屬加工》微信公眾號通過H5和豐富的多媒體拓寬了內容的展現形式,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6]。不難發現,無論是在傳統出版時代還是數字出版時代,“內容為王”都是不變的真理。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科技期刊新媒體融合,對內容的形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普遍存在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絕大多數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質量不高,影響力低下。筆者通過對《金屬加工》、《中國中藥雜志》、“煤傳媒”、“人呆手戶”、《航空知識》等運營成功的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梳理分析,發現這些公眾號雖然在定位、欄目特色、內容風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都很重視對內容的策劃和創作,具備一定的原創能力[7]。從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考慮,科技期刊都應重視優質內容創作,不斷提升內容質量和傳播質量,從而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轉型和融合中搶得先機,立于不敗之地。

        一、堅持優質內容創作的意義

        針對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普遍存在的內容質量不高的問題,需從科技期刊的特點和內容的互聯網屬性等方面考量微信公眾號內容創作的范圍。從內容的來源來看,應為科技期刊編輯創作,或由作者創作、投稿并授權首發。從內容的內涵來看,內容應體現創作者的創新性智力加工,既包括全新內容的首創,也應包括對已有內容進行的獨創性改編、匯編,或進行創作性的多媒體加工。從傳播的角度來看,應注重觀察、分析用戶喜歡閱讀和轉發分享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創作。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堅持進行優質內容創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內容為王”的內涵是創作,創作是內容質量的保障。高水平的原創內容較易獲得用戶的轉發,從而擴大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是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打造品牌、鍛煉新媒體編輯隊伍、挖掘和培養原創作者,科技期刊進行新媒體融合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優質內容的創作思路

        1.論文精簡碎片化改編論文雖然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內容資源,但將論文直接在微信公眾號,并不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且未體現基于互聯網傳播的智力加工。對論文進行精簡和碎片化改編,是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最容易切入的內容創作思路。如重點保留作者的中心思路見解,提煉歸納核心技術和重點難點,刪減引言、原理、公式推導,保留關鍵圖表并注重全文的版式設計,將其濃縮成一篇讀者可以進行碎片化閱讀并快速了解其核心內容的“微文”。微文形式十分適合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進行此類的內容再創作加工,并可以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以《電力系統自動化》微信公眾號為例,其《我看能源互聯網》欄目首推的《薛院士的困惑》等5篇微文,閱讀量較以往有了突破性的提升[5]。此外,《中國中藥雜志》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2日的《中藥馬兜鈴,我到底有沒有錯/專家權威解讀》,系對該刊論文《馬兜鈴酸的毒性研究及思考》精簡改編而成,以相對簡短的篇幅對當時引起全網熱議的中藥致癌話題給出了解釋,受到用戶的廣泛關注,留言近30條。2.綜合匯編二次加工針對某一個選題,搜集與之相關的書籍、論文、互聯網文章、新聞、圖片、視頻、動畫等公開素材,對素材進行梳理提煉和初加工。編輯需建立邏輯,謀篇布局,對素材進行組織和深加工。編輯還需撰寫承上啟下的段落來將素材流暢地穿引起來,最終組成一篇邏輯通順、內容豐富的匯編作品。《金屬加工》微信公眾號特別擅長進行綜合匯編和二次加工,并獲得用戶的廣泛認可,擁有數十萬粉絲。例如,《金屬加工》微信公眾號2017年10月30日的《亮劍江湖!京東方打破三星柔性液晶技術的超級壟斷》,是在對愛上早讀、手機吧測評團、5G網通信等媒體素材進行深度加工整理的基礎上完成的,以圖、文、視頻結合的形式展現,獲得了較高的閱讀量。3.全面信息的局部提煉一些廣受關注的新聞資訊和信息一般都由官方或主流媒體,通常覆蓋面較廣,涉及多個行業領域。科技期刊可以對這類信息進行局部定向提煉,歸納整理出與該刊所在行業關系密切的內容,在微信公眾號上。由于這類內容通常與用戶所在行業或單位產生直接關聯,通常會吸引用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轉發,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以“煤傳媒”微信公眾號為例,2017年4月21日中國工程院官網新增院士候選人553人名單,“煤傳媒”第一時間梳理了煤炭行業的候選人18人名單并,獲得大量轉發[6]。2017年8月3日網上了2017年中國企業500強,“煤傳媒”統計了其中15家煤炭企業2016和2017年的排名、營業額和利潤,制成表格,并分析了排名變化和相關數據,獲得較高關注。4.創作科普帖科技期刊應承擔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利用行業優勢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實現廣泛的社會效益[8]。微信公眾號為科技期刊開展科普創作和傳播科普知識提供了適合的平臺,打破了基于紙刊模式的諸多限制,同時也為科技期刊擴大影響打開了通道。專業技術科普素材豐富,與科技期刊關聯密切,容易進行選題,是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創造優質原創內容的重要方向。此外,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還可以從歷史、人物、相關專業名詞等角度豐富科普的范圍。但是要將科普帖創作得通俗易懂,閱讀起來輕松暢快,并且具有鮮明的風格特色就比較有難度。在這方面,專業科普期刊《航空知識》微信公眾號就給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科普創作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思路,即通過時效新聞類、知識技術類、人文類、深度類等選題策劃優秀的科普原創內容[9]。如《中國中藥雜志》微信公眾號以科普為特色運營,緊密圍繞中藥、養生等大眾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選題,注重文案風格的流行化,善用熱點,注重策劃,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科普作品,受到廣泛的好評和大眾的認可[1-2]。“煤傳媒”微信公眾號系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主辦。該公眾號擅長創新,嘗試以原創幽默漫畫的形式進行科普。例如,“煤傳媒”2017年7月30日《液壓支架就是個葫蘆娃》科普漫畫,用21幅搞笑漫畫將煤炭開采設備液壓支架的工作原理解釋清楚;2017年7月25日《99%的作者都曾想過的……》科普漫畫,用17幅原創漫畫將作者可能對科技期刊誤解和不了解的內容輕松直觀地表達出來,引起了讀者和科技期刊編輯的共鳴。5.抓新聞蹭熱點通常來說,新聞熱點傳播爆發力強、關注度高。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應積極挖掘新聞熱點中可能與所在行業或相關專業的契合點,并組織好材料進行內容加工。采用該種方式進行內容原創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可預見的新聞或熱點,可以提前策劃,充分準備。例如,電影《空天獵》于2017年9月29日上映,《航空知識》微信公眾號分別于9月26日、27日,10月3日、13日、24日創作和與該電影有關的內容,蹭足了熱點。另一種是突發熱點,需要科技期刊新媒體編輯思維靈活、響應快速。例如,2017年8月17日一套名為“我們是誰?”的漫畫爆紅互聯網和微信朋友圈,各行業分別創作各自行業的“我們是誰?”文案。“煤傳媒”創作了《刷爆朋友圈的煤礦工人》組圖;《航空知識》微信公眾號創作了《我是誰?不重要!來看看“戰狼”是誰》,配合幽默文案和飛機圖片介紹了“轟20”等國產航空重器,獲113個點贊。6.H5創作和改編H5是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多媒體展現形式,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招聘、會議通知、產品和企業宣傳,并且非常適合在朋友圈和微信群擴散。筆者認為,將已有的公開內容,通過H5等多媒體形式進行創新性加工,使其產生與原內容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和閱讀體驗。更多更好地應用新媒體技術也應是科技期刊探索媒體融合的重要嘗試。以“煤傳媒”微信公眾號為例,其創作了刊物宣傳、論文征集、新聞事件深度報道等H5,其中制作了基于H5的增強出版論文,將三維動畫和作者談感想的視頻等無法在論文中呈現的內容進行展示,給讀者以新鮮直觀的閱讀體驗.7.征集原創內容事實證明,優秀的原創內容是閱讀量的保障,客觀上促使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努力創作和更多的原創內容。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堅持進行內容原創是件難度較大、消耗精力多、強度高的工作,需要新媒體編輯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度和創新、創作、承壓能力。僅僅依靠該刊新媒體編輯顯然不能滿足需求,所以一些科技期刊邀請、挖掘優秀的作者為公眾號撰寫優秀的原創內容。在《金屬加工》、《中國中藥雜志》、《航空知識》、“人呆手戶”等微信公眾號中,作者投稿的原創內容已占一定比例,說明這些公眾號已經建立了穩定的原創作者隊伍,并積極發揮作用。其中,《航空知識》微信公眾號還邀請到“知乎”專欄作者為公眾號撰稿,為其他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內容創作技巧

        第一,注重策劃。對于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來說,尤其需要重視選題和內容策劃,策劃可分為長期策劃和臨時策劃。一般來說,很多用戶關注的大事件和熱點是周期性或可預見的,這些是長期策劃,可以提前進行策劃和準備,以創作出優秀的原創作品。比如《中國中藥雜志》微信公眾號會針對24個節氣創作與之相關的中藥科普帖;很多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也會在某些獎項公示期策劃對獲獎項目和獲獎人的深度報道,并在官方信息后第一時間相關內容。臨時策劃是針對突發新聞和事件進行的策劃,需要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反應迅速,除了要保證在第一時間將內容出去,還應預設讀者感興趣的點來組織可延伸的材料,使讀者更好地了解這個突發新聞和事件。第二,注重素材。無論是素材綜合匯編二次加工、創作科普帖,還是臨時策劃,若要創作出優秀原創內容都需要有較為豐富的素材儲備。科技期刊新媒體編輯應注重在平時進行素材積累,并鍛煉自身的內容敏感性,能夠在適合的選題下提煉相關的素材內容。第三,利用思維導圖理清創作思路。好的選題就要在進行策劃時理清創作思路,根據邏輯關系搭建內容框架。思維導圖軟件可以幫助新媒體編輯高效完成這部分工作,新媒體編輯亦可以通過該軟件篩選適合的素材進行內容組織。第四,關注和學習優秀原創微信公眾號。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應關注和學習擅長內容原創的微信公眾號,向其學習選題思路,留意其公開的素材來源,借鑒其運營模式。這不僅限于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更應關注極有影響力的科技微信公眾號,如漫畫科普公眾號“混子曰”,主打重工業、輕閱讀為特色的公眾號“核電那些事”,介紹科技趣聞的公眾號“酷玩實驗室”等。第五,原創標簽樹立口碑。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負責人可只對用心創作、質量較好、傳播預期較高的原創內容打上“原創”標簽,這樣可使原創標簽成為內容質量保障的標志牌,同時可以提升讀者對原創內容的認同感,從而使用戶更關注標注“原創”的內容,進而提高內容的傳播質量,打造品牌,樹立口碑。

        點擊查看全文

        農業科技期刊辦刊水平提升對策探討

        摘要:采用文獻計量方法統計分析了《農業研究與應用》2014~2018年的載文和作者信息情況。結果顯示,該期刊5年來共載文527篇,總被下載次數和總被引次數分別為50432次和707次,平均信息密度為3.96篇/印張,平均即年指數為1.17;作物栽培學科的文章數最多(165篇),占總文章數的31.31%;文章基金項目資助率為48.96%;作者(群)以廣西區內為主,第一作者學歷大多為本科及以上,以中級職稱為主,約33.59%的通信作者為高級職稱。農業科技期刊存在稿源不足、稿件質量較差、辦刊模式單一等問題。從作者、編輯、編委、管理層、地域、社會和發行等層面提出了提升期刊辦刊質量和水平的對策,供同質同類期刊編輯部參考。

        關鍵詞:農業;期刊;《農業研究與應用》;辦刊水平

        《農業研究與應用》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和廣西熱帶作物學會主辦的全國性農業專業期刊,創刊于1971年,1988年起公開發行,原名為《廣西熱作科技》《廣西熱帶農業》,2011年更名為《農業研究與應用》,創刊之初為季刊,2004年改為雙月刊。《農業研究與應用》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刊源期刊、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和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曾獲第五屆全國農業期刊金犁獎,是影響力較為廣泛的專業性科技期刊之一,其主要報道內容包括農業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理論探討,涵蓋選育種、生物技術、生態資源、耕作、植保、土肥、畜牧、園林、農產品檢測、加工貯藏、農業經濟等專業學科。為掌握《農業研究與應用》的辦刊現狀,本文統計分析了該期刊2014年~2018年的載文情況和作者(群)信息,并從作者、編輯、編委、管理層、地域、社會和發行等7個層面提出了提升期刊辦刊質量和水平的對策,供同質同類期刊編輯部參考。

        1載文統計分析

        依據中國知網提供的數據,統計《農業研究與應用》2014年第1期至2018年第6期的總載文量、總被下載次數、篇均下載次數、總被引次數、篇均被引次數、信息密度、即年指數、文獻引用半衰期、基金項目資助論文情況、文章所屬專業學科領域等,統計時間截至2019年6月6日。中國知網數據庫統計了《農業研究與應用》2014~2018年的載文總數為536篇,其中包含了每年第6期登載的該年度總目次(5篇)和2018年第3、4、5、6期登載的《農業研究與應用》投稿須知(4篇),合計9篇。為了更準確掌握《農業研究與應用》2014~2018年的載文信息,本文只對其余527篇文章進行分析。

        1.1載文總體情況

        據統計(表1),《農業研究與應用》2014~2018年總載文527篇,文章總被引次數為707次,篇均被引次數為1.32次,總被下載次數為50432次,篇均被下載次數為94.09次。2014~2018年,年度載文數量、總被引次數、篇均被引次數呈逐年下降趨勢,表明近年來不斷有作者流失。其中,2014年的載文數量、總被引次數、篇均被引次數分別為134篇、282次和2.1次,2018年的載文數量、總被引次數、篇均被引次數分別為76篇、7次、0.09次。科技期刊的信息輸出量和編輯容量是通過期刊載文量直接反映出來的,載文量對期刊總被引頻次的數值有一定影響[1],但單純的載文量并不表示該期刊具有高辦刊水平,高水平期刊是依靠大量的高質量載文體現的[2]。信息密度是單位紙張內承載的信息量,它是衡量學術期刊信息含量和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3-4]。《農業研究與應用》2014~2018年總信息密度為118.74篇/印張,平均每期信息密度約為3.96篇/印張;2014-2018年的引用半衰期介于1-22年之間,各年度6期載文平均引用半衰期分別為7.04年、6.45年、8.03年、8.16年和8.32年,5年平均引用半衰期為7.6年,表明作者撰文時參考的文獻年限較久,新文獻引用少。

        點擊查看全文
        友情鏈接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天堂在线天堂在线视频 |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欧美日韩成人一区精品高免费专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秋霞步兵区国产精品 | 日本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