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旅游觀光鐵路選線影響要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觀光鐵路;影響要素;選線
1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成為一種常態,為滿足游客的出行,同時為其提供更好的觀光體驗,許多景區在打造別具特色的交通旅游產品。其中,旅游觀光鐵路既可作為景區內特殊交通方式,連接景區內各觀賞景點,又可作為一個純粹的觀光體驗項目,豐富景區的旅游體驗,增加景區的吸引力,以軌道交通作為旅游項目,實施軌道交通與旅游的有效結合[1]。
2項目概況
四川峨眉山至瓦屋山旅游觀光車項目地處四川省眉山市和峨眉山市境內,是瓦屋山至峨眉山之間重要的旅游產品與旅游線路,串聯了瓦屋山、雅女湖、瓦屋山旅游小鎮、復興生態文化村、七里坪國際避暑度假區、峨眉山等景區,擬采用蒸汽火車。線路起于瓦屋山景區金花橋游客中心,止于峨眉山景區零公里停車場。項目的建成可滿足游客觀光運輸,提高旅游交通服務質量;有利于提高山地森林旅游景區的品牌效應,是打造“詩畫山水、生態洪雅”的具體落實;可有效節約資源,降低環境污染,對景區生態環境、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影響線路走向的主要因素
對于旅游觀光項目,影響線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景點分布及景區規劃發展、地形地質條件、環境敏感區以及沿線交通設施分布。
3.1景點分布及景區規劃發展
基于洪雅縣旅游發展規劃和旅游區空間布局規劃,瓦屋山是洪雅縣重點打造的旅游景觀區,圍繞“中國桌山,世界奇觀”為形象定位,形成“山地觀光+濱湖度假+旅游小鎮”的復合發展模式。發展景區及功能區有:瓦屋山國際山地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區、七里坪世界抗衰旅游目的地、雅女湖—吳河生態景觀帶、復興村環湖旅游度假區、龍圣董坪張村有機農產品體驗示范區。根據項目的功能定位,線路走向應滿足景點分布及景區規劃發展,盡量兼顧游客中心,并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根據運輸組織要求和游客旅游需求,統籌考慮沿線景點是否設站。沿線景點分布及景區規劃發展是影響線路走向的首要因素。
3.2地形、地質條件
線路沿線屬中低山區,所經區域屬川西山地峨眉山山系,地面起伏急劇,山高谷深,狹窄陡峭,地勢險峻。經調查場區范圍不良地質主要為滑坡、崩塌、表層坍滑、順層及巖溶。特殊的地形及地質對觀光鐵路的走向具有重大影響。線路多沿河谷兩側岸坡行進,填方段或淺挖段臨河一側路堤收坡難度較大,需大量路堤支擋措施,為減小鐵路運營風險,應減少傍山段,多選擇平緩開闊地帶,多以橋梁跨越為主;同時線路盡量避免巖溶強烈發育區域以及斷裂、構造發育區域,或以最短距離垂直通過斷裂構造發育帶[2]。沿線地形、地質條件是影響線路走向的主要因素。
3.3環境敏感區
沿線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既是本地區的珍貴財富,亦是工程建設的控制或限制因素[3];線路需繞避風景名勝區、保護區等環境敏感點,加上地形、地質條件限制,本旅游觀光鐵路選線難度較大,尤其是位于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和峨眉山景區對線路走向產生較大影響。沿線環境敏感區對線路走向影響程度較大。
3.4沿線交通設施分布
瓦屋山、峨眉山景區內主要以鄉鎮道路兼顧旅游交通道。旅游觀光鐵路應盡可能與現有或規劃公路共用交通走廊,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降低工程造價,同時也要注意避免與其產生不利干擾。旅游觀光鐵路與其它交通共走廊,共同協調發展,可在景區內構建以旅游觀光鐵路為骨干、其它交通方式為輔助的綜合旅游交通體系。沿線交通設施分布對線路走向有一定影響。
4線路走向方案研究
本項目經過七里坪國際旅游度假區,高廟白山河—七里坪—峨眉山零公里景區之間的主要控制性地形為:白山河深谷、七里溝溝谷、大溝深谷。綜合考慮地形及七里坪度假區的在建及規劃情況,白山河至峨眉山段線路方案研究了七里坪北側設站和七里坪南側設站兩個方案(見圖1)。
4.1方案說明
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線路跨越白山河后以長隧道取直線路穿越高廟鎮與七里坪之間的高山,在七里坪南側七里村位置設站,出站后沿縣道151走行至峨眉山市境內,折向北到達峨眉山景區大門零公里停車場。比較范圍線路長10.45km,其中隧道2座4570m,橋梁4座2555m,橋隧比68.2%。七里坪北側設站方案:線路跨越白山河后沿大坪山折向東北,以長約700m和1100m的隧道分別穿越香花堂和正備頂高山,以橋梁跨越七里溝后繼續向七里坪北側走行,穿越七里溝與雅鵝村山頭后在七里坪北側設七里坪站。出站后以斜拉橋結構跨越大溝至峨眉山市境內,折向南到達峨眉山景區大門零公里停車場。比較范圍線路長10.653km,其中隧道3座1800m,橋梁9座4825m,橋隧比62.2%。
4.2方案比較及推薦意見
從度假區規劃角度分析:七里坪北側設站方案旅游觀光車線路沿南區北側布設,站址位于南區緣山組團開發地塊邊界,需調整緣山組團開發規劃。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旅游觀光車線路沿七里坪旅游片區西南邊界走行,站址位于七里坪片區南側七里村,對七里坪國際旅游度假區開發幾無影響,南側站位緊鄰七里坪國際旅游度假區南側主入口與現狀開發情況銜接合理,不影響七里坪國際度假區地塊開發,故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更優。從觀光效果角度分析: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線路采用長隧道穿越高山后沿縣道走行,觀光旅游體驗效果較差;七里坪北側設站方案采用橋隧結合方式跨越香花堂、七里溝、大溝等地形地貌復雜地段,旅游線路曲折環繞、觀光效果較好。從工程規模、實施難易程度角度分析: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的主要控制性工程為長3905m的尖子山隧道和665m長的大坪隧道,橋梁4座共2555m;七里坪北側設站方案增加了線路長度和橋梁規模,橋梁9座共4825m,其中白山河特大橋、七里溝特大橋、大溝特大橋3座特大橋為大跨度結構橋梁,隧道3座共1800m。兩個方案的工程規模、工程實施難易程度相當。從工程靜態投資角度分析:七里坪北側設站方案比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線路長0.203km,但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中隧道比重大,靜態投資約46036萬元,而北側設站方案為45591萬元,較南側方案少445萬元。推薦意見:雖然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造價高、觀光效果相對較差,但對七里坪國際旅游度假區開發幾乎無影響,符合七里坪規劃,故推薦七里坪南側設站方案。
5結論
旅游觀光鐵路選線首要考慮的是沿線景點分布、景區規劃發展以及地形地貌;線位、站點應與城鎮規劃、景區規劃、景點設置相協調,將旅游觀光軌道融于景區之中。同時避免高填深挖,降低對景區旅游資源的破壞,應盡量避開滑坡、溶洞、泥石流等不良地質路段。線路應繞避風景名勝區、保護區等環境敏感點,對于沿線其他交通應綜合考慮,共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韓亞品,盧祝清,李三兵.基于旅游交通出行鏈的旅游軌道交通規劃分析[J].鐵道標準設計,2019,63(10):27-32.
[2]易思榮,荷花塢.鐵路選線設計[M].成都:西南交通出版社,2008:120-130.
[3]劉瑤.福州港口后方鐵路貨運通道研究[J].四川建筑,2019,(3):73-75.
作者:謝兵兵 邱冰 李浩 單位: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