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普劇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科普劇教學模式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一種,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本文圍繞科普劇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詳細論述了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科普劇的編排、創作流程,并列舉了“消化與吸收”科普劇教學案例,能夠幫助生物學教師更好地應用這一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科普劇創作;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
科普劇教學模式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特點,結合班情、學情與學生的認知規律,選定特定章節作為科普劇教學模式的素材,并根據選定章節的教學內容創設適宜的科學場景。這種教學模式避免了傳統講授法和教師“一言堂”的現象,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解放,能夠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學習,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根據課堂需要,科普劇腳本可由師生共同編寫,也可由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分角色編寫,然后組織學生將自己對所扮演的生物角色的理解和拓展,以舞臺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學生編寫腳本、扮演角色以及觀看其他同學表演的過程,其實都是對教材深度體驗的過程。通過創作劇本,學生學會了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并用自己的腳本語言做出科學表述,對其深度認知生物學知識具有輔助作用;學生在體會角色、扮演角色的過程中,能夠自主深入其中,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去,不但提升了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一、科普劇教學模式
【選擇章節】→【創設情景】→【編寫腳本】→【選出角色】→【制作道具】→【表演體驗】→【歸納總結】→【探究遷移】
(一)根據適合章節,巧妙創設場景
新課標倡導情境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多關心、多關注實際發生的問題?;诖?,教師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以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巧妙創設科學場景,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營造適于科普劇創作的教學氛圍。初中生物學教材中有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的知識點,以及開展起來有一定難度的實驗內容,如果能通過科普劇的編寫和展演,引導學生從微觀到直觀、從抽象到具體對這些生物學內容逐步理解、內化,就能夠使教學重難點更容易把握和突破,也讓生物學思想和觀點在學生的切實體驗中得到加深和拓展,從而使學生的生物學學習思路更加清晰,幫助學生學會深度學習,最終使課堂效率得到提升。
(二)深度開發教材,師生共創劇本
根據科普劇的創作要求,針對相應章節,師生應對教材內容共同進行二次開發,將抽象的文字概念轉化為感性的動作和語言,從而促使學生用心思考、多維串聯,將知識內化于心。教師在指導學生分組、分角色編寫科普劇腳本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本內容,幫助學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提高學生團隊合作探究、歸納總結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根據分工,在腳本編寫過程中梳理自己的觀點,并將抽象的知識用科學的、戲劇化的語言表達出來。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切記不可越俎代庖,切忌為趕進度而干預學生的思維;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創作腳本的過程中體會角色、感知角色,為科普劇表演的科學性、生動性、效果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明確角色任務,加強團隊合作
初中生物學教材涉及的內容廣博且系統,在科普劇的編排上往往含有一些暗線,表述起來應盡可能避免拔高性的概念和名詞出現。限于年齡因素,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知識面也不是很廣,對生物學中的部分概念、微觀原理、抽象定義等內容理解起來存在困難。因此,運用科普劇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仔細閱讀教材、查閱相關課外資料,來解讀自己扮演的角色、揣摩表演形式,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課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主探究,選擇道具的制作材料,研究其制作方式,自制表演道具,提高學生動手和思考的能力;熟悉劇本,通力合作,反復修改,反復排練,使生物學的抽象概念和原理通俗易懂;加強各角色之間的溝通協調,使科普劇可觀、流暢、自然。通過科普劇的創作和排練,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重視歸納總結,構建知識體系
科普劇通過藝術的方式展現了科學探究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有趣、豐富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知識,接受人文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控好教學節奏和流程,不可將教學活動過度娛樂化、形式化;學生對其扮演的生物角色的解讀,也要把握好度,不能為追求舞臺效果而損害科學性、嚴謹性。在學生切實體驗了科普劇場景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通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分享等方式,讓學生從知識理解、科學事實、思維方式、情感態度、操作及表演經驗等細節里,提取出有價值的部分,并生成自己的觀點,從而進一步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這一環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極大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五)加強知識遷移,提高應用能力
通過科普劇的創作、排練、表演等一系列教學環節,能夠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強化技能、張揚個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演技能,使其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共同創建的“真”的科學場景中,真切體驗了實驗結論,理解了抽象概念和原理,體會到生物學表述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將一個章節的文字編寫成可以演出的腳本,本身就具有挑戰性,還要將抽象的、微觀的、不大容易理解的概念、結論、問題通俗化、有趣化,對師生來說更是極大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在這些“真”的問題中構建起來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會給學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學生在這樣“真”的思考的培養下成長,會有很大的益處。教師在進行科普劇教學的過程中,以真實生活為場景,設置開放性問題,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為學生搭建起符合學情的學習支架,手把手地培養學生的分析與綜合思維能力,指導學生在科普劇創作過程中體會“如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掌握和深化相關生物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科普劇能夠將書本中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將教學過程中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微觀問題直觀化、宏觀化、簡單化,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將局部和整體有機結合,引發學生的自主深度學習,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案例
以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二節“消化與吸收”為例。首先,教師創設“吃西瓜時,不小心將西瓜籽吞咽下去會怎樣”的問題情境,提出編排科普劇《西瓜籽歷險記》的任務要求,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創作欲望。其次,教師對劇本場景、角色進行定義,要求整個劇的編排要體現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并根據場景將學生分組。最后,學生根據拿到的角色和教學內容,構建自己可以感知的場景,并通過制作道具和參與演出,理解人體消化器官如何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物質并運輸到身體的各個細胞中去。在科普劇的創作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場景,運用擬人的手法設計出西瓜籽、西瓜瓤與舌頭、牙齒、食道、蛋白質、胃、脂肪、小腸絨毛、大腸這些角色之間的對話;在各個場景切換時,利用畫外音和背景音樂進行過渡和銜接。學生通過對腳本的反復修改,確保語言盡可能流暢、易懂,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例如,通過設計兩側噴入的液體使“西瓜瓤”缺胳膊少腿的劇情,來表現唾液的腐蝕作用;設計“小腸絨毛”這一角色,將微觀結構宏觀化,凸顯出小腸的特點—內表面積大,吸收能力強;最后,以“大腸”與“小西瓜籽”的對話作為本節課的小結。在分場景排練過程中,參演的學生不僅要熟讀腳本,而且要有創造性、獨特性與主動性,再加上肢體語言,使觀看者切身感受到一個生動的、人體消化系統的工作過程。在表演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隱性表達能力,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增強生物學科的學習信心。例如在口腔環境的表演中,需要通過“舌頭”與“西瓜籽”做“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展現舌頭的攪拌作用;在胃環境的表演中,演員則可通過“振動”和“擠壓”等動作來展示胃的收縮。這種微觀結構宏觀化的表演,利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把每個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都展現了出來,使表演的空間放大化;不同場景的表演吸引著學生的眼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保證了學生的持續學習。通過形象生動的表演,直觀呈現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熟記臺詞的基礎上,注重體驗式學習過程,挖掘自身的表演才能。為了使科普劇的表演更加生動、真實,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相關背景PPT并投影到幕布上,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也可以制作情境音樂,烘托氛圍。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背景PPT可以選擇口腔、食道吞咽食物、胃內環境、小腸內環境、大腸內環境等五個場景,并利用gif格式動圖和FLASH動畫,展現西瓜籽穿過食道的速度之快,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背景PPT的設計上,需要展現出每個器官的結構示意圖,保證其科學性,讓學生直觀、清晰地感知到每個器官的位置。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根據場景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本節課結束后,學生可以在大腦中構建出本節課的重要概念,通過回顧西瓜籽從人體口腔開始的旅行線路“口腔—食道—胃—小腸—肝—胰—大腸—肛門”,明確消化系統的基本構成;通過回顧每個場景中出現的對話,明確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及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傳遞路徑。科普劇教學中,學生分角色在對應的環境下表演,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1]。更為重要的是,在科普劇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出“生物體的結構功能相統一”這一抽象的生物學觀點。體驗式學習過程雖然是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但需要學生用心去體會、去理解。只有這樣,科普劇教學的目的才能達成—即讓學生在情境中求知識,在求知識中得體驗,在體驗中尋求自然和諧發展[2]。
三、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是通過科普劇《西瓜籽歷險記》腳本的編排、學生的表演與觀看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展示自我的空間,將抽象的知識通過表演的形式形象地表現出來,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有趣的、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中完成體驗式學習,構建出本節課的重要概念—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其主要功能。在表演科普劇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生物學學習的信心??破談〗虒W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引領者、參與者及合作者,既要注意課堂教學節奏,又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時間和空間,在注重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習過程的同時,挖掘學生的隱性能力,寓教于樂。
四、結語
作為體驗式教學模式的一種,科普劇教學模式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破談〗虒W模式是一種動態且可交流的模式,能夠將抽象的文字概念轉變為真實可感的具體行動,對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有重要作用。劇本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議題建模的過程,推動了學生的認知發展,提高了學生自主深度學習的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理性思維、科學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此外,科普劇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課堂教學效果也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2]李珊珊.例談初中學生生物學關鍵能力培養的策略[J].中學生物學,2018,34(12):13-14.董智琪.淺析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1(74):28-30.
作者:于力欣 周蘭玲 單位:甘肅省天水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