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素養下的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范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享式學習是“高品質課堂”的文化基因,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范式的實施,有利于培育學生“會學習、會合作、會表達、會評價”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個人終身發展理念,成為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范式;分享式學習
分享學習型課堂上不僅有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還出現了“教師學生”和“學生教師”的新型角色,師生、生生之間相互學習,學習共同體內不僅關注知識的理解,還關注不同學習者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精神,最終實現教師和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還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育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把“以對話為主線,突出學生講評,培育核心素養”作為其教學理念。
一、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范式的內涵
基于核心素養的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是指以培育學生“會學習、會合作、會表達、會評價”四個核心素養為目的,促進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課堂教學。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角色重構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體現的是師生、生生多元主體之間相互依存、合作共贏的“我-你”關系,是交往互動、動態生成的批判性學習過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不再具有絕對性和不變性,他們之間的角色是相互轉換、動態變化的。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不再以個體“獨學”為主,而是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共學”為主,實現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活動。這里的學習共同體是指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并都關心這個目標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在合作交流中圍繞目標共享和興趣溝通的師生群體。在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都是為了某一問題的解決或意義的理解的目標任務,而事先有所準備并參與其中進行的“興趣溝通”并達到“目標的共享”。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都是多重的,教師是學習共同體的一員,需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需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學生可以是“學生教師”,需要在全班或小組內進行個人學習的講解,需要對同伴的學習情況進行質疑和評價。
(二)講解評價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教師的任務是“講授”,學生的任務是“聽取”。由于教師講授的內容、進度和提出的問題都是教師自己預設的,因此教師經過多輪教授同一課程后,對所教授的內容已爛熟于心,不用準備都可以熟練地講授,從而失去了再學習提高的需要和動力,即“教者不學”。同時,學生依附于教師的講授,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不需要給別人講授,也就沒有深入鉆研的需要,即“學者不思”。同時,學生的學習是記住教師講授的知識再模仿例題進行題型練習,從而提不出多少有價值和深度的問題,即使一些愛思考的學生提出一些較難的問題也大多未能超出教師的經驗所及,從而“教學不相長”。基于核心素養的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通過“對話性講解”和“學習內評價”進行學習。課堂上,學生可以是“學生教師”,不僅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與發現,還有機會通過提問、質疑、評價等參與到對知識意義的探究學習中。師生活動由單向的教與學轉向多向的互助學習,師生、生生為了共同的學習任務,講解具有差異性的觀點,同時不同學習者對其差異性的展示進行評價,大家的思想自由發展、充分共享,實現對知識意義的共同理解。
(三)培育“四會”核心素養何為核心素養?目前在學術界沒有統一的界定,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但被大多數學者認可的是林崇德教授給出的定義:“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該定義中,核心素養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根據林崇德教授核心素養的概念,我們認為“會學習”“會合作”“會表達”“會評價”(簡稱“四會”)是人必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我們把它作為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中需要培育的學生的四個核心素養。“四會”的具體表現如下:會學習:上課不僅“聽懂”和“看會”,更能“做對”和“講清”。會合作:在知識生成過程中,積極參與共學組的交流團學活動;在知識反饋過程中,積極參與互助組的幫扶團學活動。會表達:逐步培養學生“人人敢講”“人人會講”和“人人善講”的能力。會評價:關注“三線”的多元評價,一線:對“內容對錯”的評價;二線:對“習慣方法”的評價;三線:對“態度情感”的評價。這“四會”核心素養是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學習氛圍中,通過教師、學生、文本、社會之間的相互對話,在師生、生生經驗與智慧共享和實踐性評價反思的分享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四)實現四個轉變基于核心素養的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將實現以下四個轉變:
二、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范式的圖示化與分析
(一)教學范式的圖示化
(二)教學范式各環節分析1.完成分享學習單分享學習型課堂教學是學生在“分享學習單”的引導下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分享學習單是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與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知識經驗,并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把學習的內容、目標、要求和學習方法等要素有機地融入學習過程之中而編寫的一個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方案。因此,分享學習單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形成聯結,為知識的學習提供適當的附著點,而且它又結合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方式方法與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學習。2.開展對話性講解(1)生講生學通過每堂課“生講生學,以講促學,人人爭當小老師”活動的推進,逐步培養學生“人人敢講,人人會講,人人善講”的能力。長期的堅持培養,就可以在各班形成“以講促學”的良好學風,學生在“講解評價”的過程中,會越來越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有意無意地分享自己的解題經驗、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一次精彩的“講解評價”對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榮譽感的提升、學習興趣的激發,乃至學習態度的改變都有著無法言說的益處,我們應不斷培養學生清晰地講、簡潔地講、互動地講、精彩地講的能力!(2)共學互助建共學互助小組:②開展共學互助活動:2人做講活動+4人研討活動+全班展示活動(知識生成性問題)4人共學組活動:獨思—交流—整理—待展—1人代表展講(知識反饋性問題)2人互助組活動:獨做—幫扶—對話—待展—2人師徒展講3.進行多元評價(1)評價方式:定量+定性(2)評價內容:學習效果+學習態度+學習情感(3)評價管理:自主+團隊(共學組與互助組)+師生(4)評價效果:人的發展(協同發展+全面發展+自我實現)
參考文獻:
[1]陳佑清.教學論新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05.
[2]劉仁坤,楊亭亭,王麗娜.論現代遠程教育多元化的學習評價方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2,(4):53-57.
[3]張治勇,李國慶.學習性評價:深度學習的有效路[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1):31.
[4]張華.對話教學:涵義與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8.
[5]王富英,王新民.數學學案及其設計[J].數學教育學報,2009,(1):71-74.
[6]蔡春,扈中平.從“獨白”到“對話”———論教育交往中的對話[J].教育研究,2002,(2):49-52.
作者:張玉華 單位:成都市武侯區教育科學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