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積極推進信息化課堂建設,加快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既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課堂教學現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必然選擇。在推進信息化課堂建設的過程中,要優化和完善校本培訓內容和方式,搭建卓有成效的信息化校本培訓發展支撐平臺,開發特色信息化校本培訓系統課程資源,構建具有適應性的信息化校本培訓管理長效機制。
關鍵詞: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校本培訓
一、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背景
(一)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的信息化已經成為撬動教育領域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機會和必要手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決策。”當前,信息化建設已深入各級各類學校,信息技術已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借助信息技術和各種教育教學理念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來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層出不窮,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與改革創新成了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面臨教育發展與變革,學校必須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促進作用,積極推進學校信息化課堂建設,實施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
(二)課堂教學現狀的必由之路
由于我國信息化建設時間不長,信息技術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師生在新技術、新設備應用方面的機會不多,導致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師生的信息化素養還無法滿足信息化課堂教學的需要,面對信息化課堂教學時還力不從心。一是很多教師對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的認知不全面,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不符合信息化課堂的教學要求;二是很多教師對教學設備的使用、信息的處理、教學資源的搜集、微課制作、課件設計、課程開發等方面能力欠缺,無法發揮教學系統和教學模式的真正效果;三是學生在信息處理、設備使用、課堂理念認知、學習方法習慣等方面尚有欠缺,運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能力欠缺,導致學習效率低下。面對上述一系列制約信息化課堂教學效益的問題,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助推區域教育綜合改革仁壽專稿師生的信息化素養,使之能夠適應信息化課堂教學要求,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必然選擇
要切實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效益,扎實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就必須抓住制約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因素———教師與學生兩支隊伍,把增強師生的信息化素養作為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突破口。為此,學校應致力于通過建立和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的校本培訓機制,打造信息化素養高的兩支隊伍: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一支在學習理念、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上適應信息化教學的學生隊伍,使師生在信息化課堂教學中配合默契、溝通迅速、反應一致,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校本培訓策略
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指出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幾個主要維度:從表1可以看出,提高學校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要從提升信息化建設基本配置與應用水平,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方式變革和提升信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維度進行突破。學校的校本培訓應針對性地實施培訓項目,提高師生對新技術、新應用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加深師生對信息化課堂教學內涵的認識和理解,鼓勵師生積極地探索高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以此提高課堂教學信息化的有效性。
(一)優化和完善校本培訓內容和方式
積極探索校本培訓的方式,通過專家講座、考察學習、聽課觀摩、理論研修、實踐操作、跟崗學習等方式開展教師培訓,造就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師資隊伍、專業管理團隊,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1]1.優化教師培訓內容和方式一是提高教師對新技術、新應用的認識,拓寬教師的教育視野;二是豐富教師的理論修養,加深教師對信息化課堂教學的認識和理解;三是指導教師將教育理論與實踐運用相結合,提高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四是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實驗、創新,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的生成;五是通過分類培訓、分級培訓、分步培訓,建立一支結構合理、銜接有序的適合信息化教學要求的教師隊伍。2.完善學生培訓的內容和方式一是提高學生對新技術、新應用的認識,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二是豐富學生的理論認識,加深學生對信息化課堂學習方式的認識和理解;三是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四是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養成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習慣;五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具備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等意識和能力[2]。
(二)搭建卓有成效的信息化校本培訓發展支撐平臺
以五級培訓機制的有機整合為總領,以教師培訓者隊伍建設為抓手,以深化校本培訓模式改革為關鍵,以加強校本培訓機制研究為突破,搭建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訓發展支撐平臺,提高師生信息化素養。一是建好“國培”“省培”“地市州培訓”“區縣培訓”“校本培訓”五級培訓機制,充分融合五級培訓的內容、形式,提升培訓的全面性、系統性;二是搭建校內教師、學生信息化培訓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思維的碰撞和經驗的分享;三是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校本培訓隊伍,促進校本培訓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四是深化校本培訓模式改革,強化培訓方式的創新,多渠道、多模式開展教師培訓;五是加強校本培訓機制研究,總結校本培訓經驗,探索校本培訓新理念、新方法,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校本培訓的效果。
(三)開發特色信息化校本培訓系統課程資源
校本培訓課程資源是達成培訓目標,增強培訓效果的重要載體,開發、建設適應本校實際的校本培訓系統課程資源是提高培訓時效性、針對性的重要保證。一是開發基于信息化課堂的教師培訓資源,介紹翻轉課堂的原理、實施方式、教學流程、軟硬件操作模式等;二是開發教師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方法、新教育模式的系統培訓資源;三是形成本校教師在信息化課堂實踐中的課程、教法、經驗的校本課程資源;四是形成本校學生在信息化課堂實踐中的學習、學法、經驗的校本課程資源。
(四)構建具有適應性的信息化校本培訓管理長效機制
構建具有適應性的信息化校本培訓管理長效機制,使校本培訓管理更科學、更合理,確保校本培訓效益最大化。一是構建信息化校本培訓的保障機制,在制度、經費、隊伍建設等方面形成強有力的支持;二是構建信息化校本培訓的評價機制,對培訓效果進行科學、系統的評價;三是構建信息化校本培訓的激勵機制,對校本培訓過程實施進行激勵和推動,確保校本培訓的順利進行。
三、結語
當前,信息技術對社會各領域已實現了全面的滲透,改變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全民教育、優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成為信息時代的教育發展重要特征[3]。積極推進信息化課堂建設,加快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既是學校提升教育質量的要求,也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在推進信息化課堂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校本培訓在兩支隊伍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信息化的校本培訓支撐平臺建設,開發學校特色的信息化校本培訓系統課程資源,構建具有適應性的信息化校本培訓管理長效機制,以科學、合理、持續的校本培訓促進信息化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作者:李平平 單位:四川省仁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