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教育下中國素質教育的發展狀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世紀末,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國家的這個決定明確了美育在中國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美術教育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加強了學生學習的綜合性與探索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21世紀中國美術教育在不斷地改革與完善中,同時也在發揮著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結合現狀分析認為,美育在我國的深入發展還任重道遠。
【關鍵詞】素質教育;美育;美術教育
1美育在中國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1999年6月13日,我國政府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在原先提出的要求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增加了“美育”的教學目標,進一步明確了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素質是一個人在后天環境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基本品質。現代社會復雜多變,人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素質的競爭。因此,教育在本質上應該是素質教育,不是僅僅掌握一種知識,而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識成為培養能力的手段,從而提高一個人的整體素質。美術教育可以作為一種素質教育有效手段,它能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加強學生學習的綜合性與探索性,注重美術課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現在,美術教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素質教育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藝術是美的集中體現,優秀藝術品所蘊涵的美,對人有著很強的啟迪和促進作用。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藝術,同樣,一個偉大的民族也離不開藝術,因此,培養具備藝術素養的廣大民眾,首先要從學校的藝術教育抓起。寓素質教育于美育之中,對全民素質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為適應學校的教育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美術課程須積極探索美術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研究如何發揮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藝術課程的設置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美術教育的功能尤其突出。所以,藝術教育非但不會阻礙其他學科的教學,而且還會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美術課程是包含著更多的操作和活動成分的課程,美術課的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在活動中、在操作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美術課程的優勢,也是美術課程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及改革中的價值所在。
221世紀我國專業美術教育和普通美術教育的發展現狀
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美,穿衣住房也好,景觀綠化也好,專業美術人才正讓更多的人接觸美、了解美、享受美和創造美。專業美術教育為美術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條科學之路,專業式美術教育著眼于美術本體,以技能傳授為主,培養滿足社會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各類美術專門人才。隨著20紀末全國普通高校擴大招生以來,專業美術教育以其巨大的魅力和發展前途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到現在為止,各高校大多設有美術專業。不光如此,各地的一些中學也開設專業式美術教育課程,安排系統的素描、色彩和設計教學,為美術高考做準備,像上海華山美校、青島六中、大連十五中、南京寧海中學、無錫湖濱中學以及各地的美院附中等。這些中學都有自己的一套專業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走上專業美術的道路。我國的專業式美術教育正不斷地系統和完善起來,它為越來越多的美術愛好者提供了專業發展的機會,更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專業式美術教育要求學生在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上,進一步向深度和精度發展。目前的高校專業美術教育主要有純藝術教育和設計藝術教育,在我國,最常見的是同時提供純藝術教育和設計藝術教育的美術學院和專門的設計藝術學院。美術的專業劃分十分精細,有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和陶藝,還有平面、工業、服裝、動畫和環境藝術設計等,為了配合專業教學深度和精度的要求,某個環節的教學往往延續數周乃至更長的時間,按照嚴格的科學程序進行教學。接受專業式美術教育的學生畢業后以某種美術技能獲取社會職業。因此,鑒于以上幾點,專業式美術教育的實施對象只能是少數對美術有強烈興趣和具有較強基礎的學生。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專業美術教育也在不斷探索改革。早在1998年春,原無錫輕工大學設計學院的美術高考加試素描考試中,要求考生用結構為主的表現手法,打破了長久以來傳統明暗的表現手法,拉開了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序幕,改變了傳統技能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轉向靈活多變的、追求更高思維表達能力的要求。2004年11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召開了關于新的本科教學方案的研討會,其中一位執教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第一天來上素描課,看到石膏像被打碎了,同學們感到特別震驚。真正的改革始于今天,是自上而下的,如果沒有這樣的觀念,教育還可能延續過去的套路。現當代藝術如何跟教學結合是我們具體的教學計劃,這次本科一年級習作展必須體現我們的教學主張,而不是泛泛而談。第一周我讓學生照著石膏像寫生,體現自己高考前的真實水平。第二周開始,我首先對作品按高考標準分析評定,其次介紹了美術史的主干,了解美術發展的歷史,提出‘素描是什么?和你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多年來我們面對的是什么,知道現在、將來要做什么,最后我把石膏像打碎了,這要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對學生來說過去的東西不是那么輕易可被改變的,必須經歷‘先死而后生’的過程。引導他們從構圖開始突破,建議選擇藝術表現的語言。開始,有些學生有抵觸情緒,一段時間后他們的思路逐漸開闊了。”教學改革是一個拓展的過程,任何教學都不是目的,而是通過學習打開思維,了解更多的東西。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正積極轉變專業美術教育的培養模式。除了專業美術教育,普通美術教育在中小學的改革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應試教育中,由于音、體、美處于“小三門”的地位,不作為學生升學的必須條件,因此,中小學美術教育曾出現過很大的問題。學校領導忽視美術教學,美術教師教學缺乏動力,學生上美術課毫無興趣。一位初中美術教師作過這樣一個調查,讓學生把喜歡美術和不喜歡美術的理由寫下來,結果五花八門。不喜歡的理由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本身對美術不感興趣;二是教學內容單一,難度過高,致使學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挫折感”太多;再就是錯誤地認為學習美術浪費時間,不如把精力用在升學必修課上。這些應試教育反映出一些問題,越來越高的升學壓力導致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對美術教學的認識不夠,忽視了美術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行為素養,和文化必修課相輔相成的作用。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某些小學畢業班的美術教師由數學老師兼任,所以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把美術課本擺在桌上等老師來上課,老師卻拿著數學習題走進教室,理由是上一節數學課有些問題學生還未完全掌握。曾有一位對美術非常感興趣的初一學生這樣對她的美術老師說:“每天我做完功課后總想畫點什么,可爸媽不同意,叫我多看看書,別浪費時間。”她上課特別認真,每周一次的美術課讓她的興趣得以稍稍釋放。即使這樣,原本課時就已很少的美術課,到了臨近期中期末更是一減再減,只要主課老師往教室門口一站,美術老師就心照不宣地離開了。過分地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下的美術教育不受重視,美術教師的工作得不到認可,“美術課等于自習課”成了錯誤的慣性思維。另外,以往的美術課程本身也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美術課程過于強調學科中心,教學過于專業化,過于強調美術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美術課程的內容比較單一,缺少綜合性和多樣性;美術課程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些問題,美術教育改革以素質教育的課程理念為依據,制定課程標準的出發點是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美術的能力,改變了原來過分注重學科體系的傾向。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同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改變了原來美術學習內容遠離學生生活的現象。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美術新課程的改革必須既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又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和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體驗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思想和情感。通過美術活動培養和提高美術創作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準確把握好美術知識技能教育在整個美術教育環節中所占的比重,掌握科學的傳授方法,適應新時期美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往的美術教學大綱基本上是按學科知識門類來劃分課業形式的,凸顯的是學科知識體系。新課程改革,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來劃分學習領域。新課程標準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全新的學習領域,提供了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社會等方面相綜合的活動,彌補分科教學的不足,加強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發揮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在普通美術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美術示范課的開展與交流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越來越科學的美術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被推廣和運用到教學當中。2004年,在無錫市河埒中學開展的“新課程教學競賽”活動中,一名教師利用音樂與抽象美術相結合進行教學,用造型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音樂、描繪樂感。首先,她讓學生觀看了一些抽象繪畫作品,其中特別介紹了蒙德里安表現美國百老匯霓虹燈的一幅作品,并貼切地配以爵士樂作為背景音樂,學生跟著音樂,沉浸在藝術大師作品的魅力中,準確地體會出了作品的內涵。這讓原本較難理解的課程內容,被學生愉快地理解并接受了。之后,美術教師又播放了一首柔美的藍調爵士樂,讓學生用抽象的繪畫語言表現自己對音樂理解,完成后再給作品擬個題目。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因此,在設計“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從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方面來考慮,還可以配合學校的活動開展“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新課程改革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必為難度過高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煩惱,為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而失去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個性和創造性得以發展,他們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氣氛中享受作為一名成功者的快樂。
3美術教育努力的方向
2008年6月,吳冠中先生在蘇州博物館的一次座談會上講了這樣一句話:“中國的文盲越來越少了,但美盲還為數不少。”由此可見,美育在我國的深入發展還任重道遠。教育在本質上應該是素質教育,不是僅僅掌握一種知識,而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識成為培養能力的手段,從而提高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加強素質教育,美術教育中的教學薄弱環節也應得到改善。普通美術教育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積極開發與利用學校內的美術課程資源,例如學校花園、可以展示美術作品的場地、校圖書館、美術教學設施與設備。不少中小學經常利用有效場地展出學生的優秀美術作品,使學生在相互了解、學習的同時,讓社會也更多地關注學校的成就與發展。一般各校圖書館都備有供教師進行美術教學時選用的書籍與資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學校還應添置供學生查閱的美術資料。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學校配置了美術教學活動的專用教室,像陶藝室、雕塑室等。其次,要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與美術館、博物館和青少年宮等,攜手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學活動,并且利用當地的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和居住環境等開發教學內容。有些學校很好地配合使用了當地的鄉土教材,在擴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高尚情操。在上海的美術館、博物館中,你可以經常看到中小學生的身影,藝術館已經成為學生學習藝術的有利場所。蘇州博物館也會定期開展藝術體驗課程,如,《如切如蹉———“無事牌”制作體驗》《妙手繡花蝶———蘇繡體驗》等,精彩的課程內容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藝術實踐經驗。再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為美術學科提供了大量信息化資源。一些高中的美術欣賞課,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了《探索》系列教育光盤,向學生展示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化,學生從嶄新的角度領略到了中國畫、中國古代建筑、中國瓷器等文化遺產的魅力,片中涉及的知識面非常之廣,融合了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美術各門類間、美術與其他科學間聯系的綱領,學生上此類課程普遍情緒高漲。高校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地區優勢,不斷體現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亮點和特色,如,地處無錫的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邀請了惠山泥人大師徐根生為學院師生作講座,并且在校內成立泥人大師工作室,正式收徒并且按學期授課,是師生了解本土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學院成立了“新翔書法藝術館”,是一個提供學生直觀的藝術審美場所,較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藝術品味。
4結語
如今,美術教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素質教育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繼小學普通美術教育、中學普通美術教育改革之后,公共藝術課程作為高校非藝術類學生的必修課程,是我國美育教學在大學階段的有效延續,是高校提高大學生藝術素養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和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有時,我們會聽到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以后該做什么?”其實西方的先賢早就提出了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美育是教育中的不可缺失項,藝術活動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真正意義在于“修心”,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2]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徐建融,錢初熹,胡知凡.美術教學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孫乃樹,程明太.新編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6]艾略特•W•艾斯納.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作者:陳君 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