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素質教育平臺建設理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等職業教育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需要豐富的校內生產實訓基地以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同時,更需要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平臺,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內生增長理論提出,經濟增長不是外生的,而是取決于經濟系統本身;一國長期增長取決于以知識或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等為核心的內生變量。因此,以校內非教學資源為載體,建設高層次、系統性的素質教育平臺,是高校以內因提升實力,培養人才的重要舉措。
一、內生增長的理論基礎
(一)內生增長理論內涵
內生增長理論是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認為經濟能夠不依賴外力推動實現持續增長,內生的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內生是指較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將技術等因素視為外生給定的而言,內生增長理論將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等諸因素內生化,將其對產出的影響以某種形式置于生產函數內部加以討論。內生增長方式不意味著知識替代了傳統資源,而是在促進生產率提高的“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分工深化、制度改進”四個要素中,投資的增加、勞動力質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技術變革、知識的進展在每一個要素都起著基本的作用。
(二)內生增長理論要素
1.人力資本要素
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積累以投資的形式完成,學校人力資本積累以學生為主體,即不斷積累與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培養越來越多的高技能人才。通過學校教育,人力資本及知識的積累可以兩種方式來進行:一是脫離生產的正規、非正規學校教育,使經濟活動中每個人的智能和技能得以提高,從而提高個人的勞動生產率。這里表現為學生在校的專業學習;二是通過生產中的邊干邊學、實際訓練或經驗積累增加人力資本。這里表現為學生進行生產性的頂崗實習。
2.技術進步要素
技術進步主要包括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經濟和知識的進展。21世紀的高職教育必然要依托行業、企業的發展而發展,企業追求技術進步的要求也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找到了落腳點。高職的興起也在于它突出自己的技術特色及其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所傳授的知識及技能在企業的實用性。高職院校可以在為企業知識的更新、員工培訓、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等方面尋找到自己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大學生素質教育平臺建設
大學生素質教育以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要將素質教育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團隊精神;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突出企業參與學生的素質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實用型、應用型的培養目標;強化素質教育質量評價,堅持自我教育為主的原則,增強學生自我管理的主動性,堅持開拓創新的原則,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全面發展。高校豐富的非教學資源可以作為充分的載體,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平臺。
(一)理念設計
教書,還要育人,而育人則是無處不在,從這個角度而言,學校的各個方面都應該成為教育的場地,而不僅僅是課堂。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把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作為其根本任務。高校非教學資源作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師生學習、生活提供重要的服務保障,發揮著重要的服務育人和環境育人的功能,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充分調動校內非教學資源,構建素質教育平臺。校內非教學資源包括后勤服務資源、可經營資源、衍生資源等三個不同層次。其中,整合大學生后勤服務資源是直接與學生素質教育相關的重要內容。
1.構建育人理念
內生增長理論人力資本要素表明,大學教育可以通過積累與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培養越來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校內非教學資源是良好的人才培養載體,學校在后勤建設、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將“無意識”的服務變為“主動”尋求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素質的展現來熏陶、陶冶服務的對象,發揮著“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功能。校園后勤住宿、餐飲管理通過在內部樹立共同的價值觀念、管理意識、服務道德、創新思維、競爭觀念等滲透熏陶到整個校園群體,形成一種積極健康的氛圍,與師生實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互動,構成校園的精神文明,形成校園文化的靈魂和主導,推動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
2.建立制度保障
社會制度是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種規范。資金短缺可通過勞動力替代,勞動力短缺可通過機器替代,但是制度的不健全則不能完全由其他要素來替代。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改進管理機制,建立制度保障,是打造現代高職教育教學體系的必然要求。高校構建素質教育平臺,以非教學資源為載體,在師資隊伍、實訓條件、就業實踐、創業訓練、后勤服務等各方面切實加強機制建設,將為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二)平臺構建
高校落實全面素質教育,以校內非教學資源作為素質教育實施的載體,學校與合作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實現教育教學功能的整合,由企業建立勤工助學體系及助學基金制度,校企共同構建以“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實踐育人”為主體的大學生素質教育綜合平臺。
1.環境育人
環境育人功能已為教育界所共識。環境本身也是一種生產力。非教學資源擁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甚大。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人文關懷,形成“環境場”。“整齊、清潔、安靜、優美的校園,使學生更熱愛大自然,聯想祖國大好河山,內心產生與環境相協調的上進精神”。從教育角度看,校園環境是隱性課堂,學生通過校園會獲得各方面的信息,收獲更多的生活體驗,產生人文精神,從而實現育人的目的。環境是人的哺育者,它以其自身獨特的形象潛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與影響。教育、引導、規范、耳濡目染是環境育人的重要手段。我們把大學非教學資源環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是指非教學資源的建筑和外環境,如空間的大小、布局、配套設施等;軟環境包括衛生、文化、信息。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從技術進步的要素出發,資源配置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應廣泛收集師生的合理建議,牢固樹立環境育人的觀念,通過建設、改造、美化各種校園資源環境,為大學生營造一個文明、健康、優美的“家園”,建設美好的硬環境。同時,軟環境建設中,要注重校園文化、信息溝通、日常管理中各項規章制度的構建與改進,這是規范學生行為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價值判斷和思想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創造一個整潔、優美、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一方面體現校園風貌,另一方面,優雅的校園環境可以使學生心情舒暢,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和文明道德的教育需要。
2.服務育人
校園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潤物細無聲”,是持久的。在校內非教學資源管理和服務工作中,后勤文化建設起著“育人作用、凝聚作用、創新作用”。我們以各種層次的非教學資源為載體,合理配置、分工深化,注重文化建設,突出服務育人,用員工的崗位精神影響和教育學生。后勤服務員工通過熱情優質的服務,通過自身的表率作用與優良作風,忠于職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能夠取得育人的良好效果。身教重于言教,后勤服務員工在各自崗位表現的任勞任怨、吃苦耐勞、關心他人、樂于奉獻、不圖名利的良好思想與高尚品質,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以使大學生耳濡目染,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后勤服務員工要以師生的要求為標準,深化服務內容,拓展服務空間,開展主動式、感動式、全程式服務,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努力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把服務育人自覺地寓于服務的全過程。
3.管理育人
內生增長理論認為,高校的人力資本積累就是培養越來越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學校可以用管理和標桿的力量塑造學生。嚴格的管理育人,服務質量的提高,都離不開制度保障。在校內非教學資源中,大學生后勤服務資源及相關衍生資源是一種重要的類型,其中涉及到的住宿及餐飲服務,必須制定各項規章制度。這既是維護就餐秩序的必要條件,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責任感,制度必須認真落實執行,嚴格紀律,加強管理,不折不扣地按章辦事,同時要求學生切實遵規守紀。在服務管理中按制度要求管理學生,就是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自覺性,教育學生增強責任心與事業心。這些制度能夠規范和約束學生的不良言行以及調節人際關系,從而提高育人效果,也是素質教育平臺的重要保障。
4.實踐育人
學校可以利用校內非教學資源開展實踐育人,用學生教育學生。通過優化、調整校內各種資源,建立一系列校內素質教育基地,包括:思想教育基地、創業實踐基地、孵化中心等,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校內生產實踐活動、公益勞動、參與食堂及宿舍管理工作,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從而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簡稱三自教育)的目的。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基地、活動中心的民主管理,如學生社區活動中心、學生膳委會管理、勤工助學崗位、自習時空管理員等工作,讓學生在“三自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利益觀與價值觀。內生增長理論的核心要素在大學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校以校內非教學資源為載體,圍繞“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實踐育人”構建大學生素質教育平臺,有效拓展了高等教育理念、延伸了高等教育平臺,有利于大學生優良學風的形成,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大學生交往能力的培養,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有力舉措,將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范智軍 杜安國 吳華潤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