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素質教育的思想文化訴求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各條戰線輸出了大量技能型職業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探尋高職素質教育的思想文化訴求,對于正確認識并深入推進高職素質教育、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實現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素質教育: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
(一)素質教育是國家戰略
素質教育最早是針對基礎教育領域的應試教育提出來的,1995年,當時的國家教委印發了《關于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開展,為保障素質教育在高校的順利開展,成立了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專門機構,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開展提高組織保障。1999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各類各級教育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成了各類教育改革的方向,初步具有了國家戰略的性質。2010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素質教育不再是一個學校、一類教育的單方面的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國家戰略,成為了一種政府行為和國家行為。
(二)素質教育是提高高職人才質量的關鍵
高職教育培養的實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過多的關注“技能型”,淡化甚至忽視“高素質”,影響了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高等職業教育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培養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換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力軍,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的好時期。但與此同時,高職教育中經濟化、實利化、工具化的傾向也愈加嚴重,在這種思想理念的引導下,不少高職院校教育培養出來了大批“技術精湛”的職業人才,但在個體存在價值和精神境界方面缺少了思想追求,成為了肉體化的生存個體,“技術精英”違章違紀甚至違法犯罪的事件時有發生,“高技低品”的人才窘狀屢見不鮮。為此,各高職院校顯然不能僅僅“授技于人”,還要“授教于心”,高職教育“要始終圍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將高校素質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結合起來”[1],大力實施素質教育。
(三)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主題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與一般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職業型和應用型。為此,各高職院校在專業教育方面紛紛較大人、財、物的投入,提高專業教育覆蓋面和時間比,想方設法辦出特色。就高職教育發展的現實要求以及高職人才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而言,加強專業教育無可厚非,也十分必要。但就此認為,專業教育是高職教育的主題,素質教育是專業教育的補充,辦好專業、培養一技之長的高技能人才就完成了高職教育的使命,顯然有點片面和武斷。素質教育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立足于人的發展,一個人的素質一旦形成,短期內很難改變,正如中國高教學會瞿振元指出的那樣:“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是伴隨著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的一種活動”[2],因此,素質教育具有典型的根基性、全局性和長遠性。而高職教育中的專業教育,很多時候表現為一種“技術教育”,我們知道,高職的專業教育具有枝節性、局部性和短暫性,無法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職教育的長遠發展決不能把素質作為一種補充,而是應該將其視為主題并不斷深化,只有這樣,才能使高職教育不斷“迎來春天”。
(四)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改革的方向
回顧高職教育最近30年發展,我們可以看出,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已經基本完成了“大興土木式”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了規模辦學。著眼高職教育未來,規模擴張顯然不再是其發展的方向,深化改革、實現內涵發展是目前高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現實任務,內涵發展已經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方向。內涵發展的內容豐富,涵蓋范圍廣泛,主要側重于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軟實力”的打造,素質教育是內涵發展的重要內容。缺少了素質教育,高職教育無法真正實現內涵發展,高職教育也將偏離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為此,高職教育改革必須堅持素質教育方向,實現育人與育能的統一,不斷豐富高職教育的內涵,推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二、高職素質教育的理論要點
(一)思想素質,關注做人的高度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缺少了正確的思想,做人的許多必須和必備的品質就無從談起。在人的素質體系中,思想素質居于主導和首要地位,它規定著其他素質的性質與方向,決定著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高度。高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具有高尚的品德,真可謂有德有才是正品,德才兼備是佳品,德是最為重要的。思想素質關涉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做人的高度,思想素質是高職素質體系的首要內容。
(二)文化素質,關注做人的厚度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一直重視人才的技能,培養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轉型,“有技無文”的培養模式束縛了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有“一技之長”,還要有深厚“文化內涵”,文化素質已成為衡量人才高低的重要標準,這也是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要求。[3]文化素質與人們讀了多少書、學了多少文化直接相關,讀書使人懂得明理、修身,離開了一定的文化素質,人容易迷失方向和偏離軌道,正所謂無知無識、膽大妄為,直接影響到做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拋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觀點,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厚度,文化素質是高職素質體系不可或缺內容。
(三)職業素質,關注做人的深度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專門人才。職業素質是高職學生將來的謀生之道,是否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等職業素質,直接影響到其做人、做事的深度,成為其事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無論何時,高職素質教育決不能拋開職業素質,職業素質是高職素質體系的主要內容。
(四)身體素質,關注做人的長度
無論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進行什么樣的教育都必須以身體素質為前提,離開了健康的身體,一切關乎人的活動都失去了基本對象條件。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自然不能忽視教育對象的身體素質,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身體,不僅對學生的成長關系重大,而且影響到其為企業和社會服務的時間長度和貢獻度,是其做人長度的重要體現。因此,高職素質教育決不能輕視甚至忽視身體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是高職素質體系最基本的內容。
(五)心理素質,關注做人的寬度
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總會面臨一些壓力,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正確處理這些壓力的關鍵因素。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有效手段,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態,砥礪愈挫愈奮的精神,練就堅忍不拔的意志,發展強健豐滿的人格,提高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使其以良好的心態對人對事,以積極的心態工作生活,悅納自己,包容他人,熱愛生活,客觀思考,擁有更加和諧的人際氛圍和更為寬廣的人生道路,最終實現學生的健康成人。可以說,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做人寬度,心理素質自然應該是高職素質體系的重要內容。
(六)創新創業素質,關注做人的強度
職業性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最典型特征,創新創業是高職學生職業性直接表現。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是否具有創新創業素質,成為了高職學生能否立足社會并取得事業成功的關鍵。為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培植學生敢于創新創業的勇氣和迎難而上、堅忍不拔的意志;培養學生善于創新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成長為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高職教育發展也遇到了“新常態”,高職素質教育必須進一步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素質已經成為高職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
三、高職素質教育的思想文化訴求
(一)歷史傳承:思想文化素質教育一直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也就在此時,素質教育成為了中國教育界的熱門話題,眾多學者、專家撰文討論素質教育問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時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影響最大的教育思潮。處于起步階段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素質教育強大的沖擊波影響下,自然不能回避素質教育問題。諸多高職院校從建校之初就積極參與到了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在校風校訓、辦學目標、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按照素質教育要求進行設定。進入21世紀后,黨中央和國務院從多個層面大力扶持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有了突飛猛進發展,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踐證明,高等職業教育堅持思想文化教育是正確的,是必不可少的。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進一步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二)政策解讀:思想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
在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明確規定,“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和執行國家教育方針,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思想訴求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都明確提出,“我國的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高度重視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用“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培養現代職業人才,對高職教育思想素質傾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高等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些要求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思想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也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強化思想文化教育,自然是高職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三)現實反思:高職教育的現狀呼喚思想文化教育
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與此同時,一些突出的問題也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日益凸顯出來。一是不少高職院校在工具理性的驅使下,過度注重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質教育成了單向度的“技術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嚴重缺位,素質教育的單一化、形式化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社會認可度,對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二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應用技術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部分高職院校不顧實際走上了盲目擴張的道路,學校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學生的“精細化”培養上,而是在學生人數和學校規模擴張方面,盲目設置一些“熱門專業”,校內專任教師身兼多個專業、多門課程教學工作,師資力量不足的聘請外校教師甚至是在校研究生擔任“專業教師”。這樣的專業設置以及教學運行,最終導致了規模擴張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之間關系的失衡,出現招生規模化、專業同質化、上課大班化、師生交流陌生化,“學生理想的教育、激情的激勵、健全人格的塑造均告闕如”[3]。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不注重自身思想素質的提升,職業院校常有“技高品低”的學生新聞事件進入大眾視野,使人們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甚至高職教育產生了懷疑。面對高等職業教育轉型大發展時期,反思高職教育的現實,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思想素質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靈魂,高等職業教育絕不能培養“有才無德的危險品”,必須加強思想文化教育,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四)學生發展:可持續職業能力的提升少不了思想文化素質
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文件,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學生通過三年的專業理論學習和實踐實訓,基本都能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擁有“一技之長”,成為一名“高技能應用性專門人才”。但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看,僅僅擁有“高人一等”的“高技能”,沒有“勝人一籌”的“高素質”尤其是思想素質,是遠遠無法勝任工作并取得良好職業發展的,也無法真正成為一名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專門人才。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各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和員工職級晉升時,除了關注其專業技能外,還要對其思想品質進行多維測評與考量,對那些思想偏激、缺乏政治熱情甚至詆毀國家和政府的、道德修養有污點等思想素質存有“黑洞”的應聘者或員工,都是堅決實施“一票否決制”,思想過硬已經成了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首要標準。大量的案例已經證明,那些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發展迅速并成就自己事業的學生,往往不是那些當年學校只會“運斤成風”的“技術精英”,而是那些“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因為技術技能具有典型的操作性的特點,學生在大學里沒有掌握好的技能在其畢業后通過自己的勤學苦練也能練就一身本領,而思想素質是訴諸于人的大腦和心靈的內在品質,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大學時期是學生思想素質形成的關鍵期,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可持續發展職業能力的提升。為此,從學生成長成才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能力提升的視角來思考高職素質問題,思想文化教育是高職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
(五)品牌樹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缺不了思想文化素質教育
隨著百所高職院校示范性建設的開展以及驗收的陸續通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了“后示范”時期。內涵建設、品牌樹立成了這一時期高職院校戰略發展的方向。為此,各示范性高職院校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改革,積極牽頭組建“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要素”為一體的政、校、企一體化高職教育集團。匯聚社會多方力量,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升高職教育辦學水平,實現高職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在規模基礎上,加強品牌建設,提升高職教育內涵,增強高職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教學改革、證書認定、管理體制和機制等方面進行國際交流合作,提高國際化的競爭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國際化高職教育品牌。因高職教育內涵建設和國際化合作辦學的需要,大批量的國內外師生交流訪問考察成了常態,在交流訪問中,學生最先表露的并不是專業素質,而是通過言談舉止表現出來的思想素質,學生的思想素質表現直接影響到訪問者對學校的第一印象以及學校品牌的認可度,可以說,學生的思想素質是一個學校內涵建設水平和品牌知名度的第一表征,學生的內在思想素質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品牌樹立的關鍵。除此之外,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高職教育生源結構將會發生巨大變化,正常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比例將大幅下降,非全日制學生和全日制超齡學生(如退伍軍人)在高職教育的比重將逐步提高,據估算,到2020年,可能有60%左右的高職學生是超齡學生。非全日制學生和全日制超齡學生,有其特殊性,他們比正常全日制大學生大3-5歲甚至10多歲,社會閱歷豐富,其思想素質表現對年輕的大學生具有深刻的影響,如何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水平,這將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和品牌樹立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此,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將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和品牌樹立的重要內容,缺少了學生的高水平的思想素質,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和品牌樹立自然成了“天方夜譚”。
(六)社會期待:思想文化過硬是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社會對大學生有著普遍的較高期待,大學生成了社會大眾特別關注的群體,每次貼上“大學生”標簽的社會事件,總能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些關注和討論中最激烈的往往都是關于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在大多數人看來,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可謂博學強知,堪稱社會精英,思想素質理應“高人一等”,在一些大是大非的政治立場選擇和日常生活的道德取向方面,大學生應該發揮出引領社會的作用。但是近年來少數大學生的思想表現讓社會民眾大失所望,少數大學生不能正確分析和認識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時期,我國政治經濟政策調整和完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正確認識和分析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等。在日常生活中,少數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對他人和社會缺少基本的道德關懷和社會責任,在一些是非明顯、善惡易見的社會話題討論中認識不清,導致社會嘩然甚至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損害了大學生在人們心目中的應有形象。“先成人、后成才”是社會大眾對大學生普遍的心理期待,思想過硬是社會對大學生的前提要求。高職院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一線人才,社會對高職教育和高職學生充滿期待。為此,高職院校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著力解決學生群體中不良素質表現的諸多問題,加強思想文化教育,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符合社會大眾的基本期待,只有這樣,辦人民滿意教育、辦人民放心教育方為可能。
作者:魯明川 曲士英 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