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要更加偏向于將學生自身的人格進行完善與健全,并且保障滿足在價值理性視野下學生對于健全人格的重要訴求。但是高職院校在人文教育工作方面“單質化”現象嚴重,而且在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上存在偏重工具化以及教學模式不夠靈活等現象。針對該現象,高職院校必須要進行變革。要以價值理性作為指導和引導的方向,將高職的人文素質教育理念進行轉變,讓課程設置方面進行更加偏向于人文素質教育,并將教學模式進行革新,最終能夠保障學生在之后邁入社會與職業生涯中能夠及時根據世界的變化進行自我升值、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價值理性視野;人文素質教育模式;高職院校
一、引言
當前職業教育的內容本身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分別是: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強調對于學生的精神與思想方面的培養,例如關懷世事的思想道德、與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對于不同事情的正確道德上的評判;職業技能教育則是將對于學生進行技能、知識與自我學習技能的能力進行培養。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是高職教育對學生培養的兩個重點的方向與內容,必須要將這兩個部分進行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夠保障推動高職教育的向前進步與發展。但是當前的高職教育受到工具理性主義的影響,將教育模式逐漸封閉,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不再是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無法將學生的身心健康與職業技能同步培養。而高職教育必須要能夠將人文精神作為培養學生的工作重點之一,否則,學生則會容易在未來的人生發展以及職業選擇上出現迷茫、不安以及焦慮的心理問題。本文站在價值理性的角度上對高職院校中如何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進行探究,以期能夠促進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全面化。
二、價值理性概述
價值理性等同于實質理性。對于某種行為采取特定的行為與方式,例如通過美學、宗教或者倫理方面進行闡述與解釋的沒有任何條件的對于價值的純粹信仰,即人類對于某種行為賦予一種“絕對價值”,而并不是由于各種原因與其他的目的。價值理性的出現能夠讓人對于某種問題產生理性上的思考,并在某種條件下,價值將人與物進行聯系,展現出“物”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價值理性站在人的角度上去對實際進行關懷,它并非是一種游離于人類之外的客體存在,而是一種與人進行交融、匯合的一種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將目的性作為其存在的主要形式,并且在這個世界中人產生了對于意義與價值的追求與詢問。而工具理性則是將一種需要人通過實踐的方式來對于某種事物與問題進行確認與理解,最終發現事物中存在的最大功效。工具理性主要是崇尚技術與精確計算能夠帶來最大的效用和成果。價值理性帶給人以向前進步的精神動力與頑強的意志力,缺乏價值理性的存在,則理性主義也只是盲目、愚昧的理性,而想要實現人的精神與價值需求則必須要能夠有價值理性在其中的支撐。
三、在價值理性視野下的高職院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
基于哲學視角上,人文素質教育是完善和健全學生人格的必然途徑。我國的社會發展與科技上不斷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技術理性理念的影響。盡管技術理性對我國的各項領域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運用這樣的理念過程中,技術理性過于忽視人的重要性,過于強調宇宙中的物質的運用,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直線下降。因而技術理念并沒有將人帶入更加幸福、生活質量更高的時代之中,反而導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影響,例如:戰爭、貧富差距拉大、環境污染等多種問題。另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對于道德底線發出了一系列的挑戰,例如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等都涉及到了相當復雜的道德問題;再次,技術所帶來的經濟制度與社會價值理念,人的價值與作用必須要通過商品的價值來展現,技術理念將人的價值與商品的價值掛鉤,導致人的內涵與精神價值在商業社會中逐漸消失與泯滅。高職學生在進入社會后的精神世界與實際的物質世界之間的關聯是斷裂的。即使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與經濟的向前進步具有相當大的作用,但是技術理性把社會暴露于科技之下,導致社會中的不確定、具有風險的因素變多,更多的勞動者在這樣的環境下面對事業產生焦慮、恐懼、情緒上的低落、自我價值的不確定以及對于自我個性的壓抑,反而在消費中不斷產生負面情緒。因而必須要培養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社會之中始終保持高尚自我的道德素質,并且把自身培養成為具有完整人格與正確三觀都兼備的人,這是對高職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
四、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開展現狀
(一)人才培養理念的僵化
當前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采用的理論與理念仍然是以過去重視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著重放在了技能與專業知識上,固守在其所學的專業的訓練與培訓。而學生對人文素養素質培養上僅僅在其課本上有基礎性概念的印象,能夠發現高職院校對于人文素養的教育方面有所忽視。而且,高職院校缺少對于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關懷,同時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不符合現代高職人才教育與培養的潮流,學生在此教育理念下,相當容易產生迷茫、自我價值的否定、對于自身的情況認知程度不高以及理想信念不堅定等嚴重精神問題,因此,必須要盡早對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進行改變與革新。
(二)課程模式過于“工具化”
首先高職院校將人文素質教育歸納于素質課程內容之中過于隨意性與任意性,從高職院校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僅僅是開設簡單的心理課程、哲學課程來希望將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升、減少學生的心理問題,但是人文素質并不是這樣簡單的課程方式就能培養出來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盡管有部分普適性,但是如果在人文課程的設置中加入更多的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就能夠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產生共鳴。另外,與其他的課程相比較,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到其中,并潛移默化、漸進地影響學生。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融入了職業教學理念,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基本上是按照教師的教學套路進行學習相關內容,同時由于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較少,專業課程的設計相當多,人文課程已經成為了虛設的課程,無法使學生在人文素質課程中學習到有效使用的知識。
(三)人文素質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高職院校中的課程模式過于職業化與功利性,而這樣的模式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也僅僅是為了能夠及格,能夠順利的通過考試,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也必須要避讓專業課程的教學。而且教師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無關緊要,不能看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也是為了能夠應付教學任務,并沒有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多上心,最終導致其教育教學的拓展性與外延性被壓制。此外,校企合作的學習方式,將學生擺在了一個流水線的教育體系之中,學生的參與性較差,且培養出來的人才也缺乏個性化,導致人文精神在學生的發展之中得不到具體的展現,高職學生的發展更加背離了全面性、綜合性以及和諧性的要求與目標。
五、價值理性視野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探究
(一)對學校的領導的理念進行革新,將人文素質教育與理性掛鉤
基于價值理性視野的角度上,人文素質教育主要以人為核心,并對于學生的個體生命發展相當重視。但是當前高校領導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并不重視,導致學生的人文素養一直都難以提升,而且高校領導受到工具主義的思潮影響,在培養學生時,會有所忽視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因而就要求高職院校的領導對于工具主義色彩的思想進行摒棄,而且要把握好培養人才的“度”,把學生從功利性與應試性的學習之中釋放出來;此外,高校領導要重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文素質培養,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人文素質”與“職業素質”并存的學生。
(二)改革高職課程的設置模式與內容,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理念
首先,對高職院校中的人文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利用,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教育的力度。要有高職院校中各個部門、學校領導以及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促使其進一步形成學校、學生以及教務三個主體相互環繞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同時還要在第一課堂上將人文素質培養進行穿插進去,并將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人文素質教育進行補充,重新構建出職業技能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相互呼應、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相互呼應以及校園文化的日常熏陶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新型模式。此外,高職院校還要給予人文素質教育政策上的便利與支持,加大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師資投入并對其教學環境與教學條件進行改善和提升。將教師的職業素養以及教學水平進行提升,把握好課程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相互融合,吸收和理解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和核心觀念。學校要積極與社會的各界人士進行配合,有效的將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與人文素養進行提高。同時還要將現代教育理念充分應用在日常的人文教育理念之中,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重視和構建人文素養課程
高職院校的公共課程中要加入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并根據地區特色與學校的辦學特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互融合。同時還要保障能夠將人文理念與思想與現代的公共課程的構建體系相融合。此外,設立第二課堂教學、講座以及課題研究的方式,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進行設立,讓學生必須要通過參與到這些教學體系之中才能夠獲取學分,得到成績。還要能夠將隱形人文素養課程進行關注和重視,加強課程的人文底蘊,通過課堂教學作為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要能夠隨時在課程與課程之外,將人文素養教育穿插在每時每刻,例如:規范人的行為、與人交往方面;高職院校還要重視將人文教育與社團活動相貫通,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營造出人文教育氛圍之中;并且將人文素養的理論性與趣味性進行充分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下培養出來。
(四)將教學模式進行革新,探究人文素質教育途徑
首先要能將學生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中心,將課程內容進行不斷拓展,從知識理論與職業技能的培訓逐漸轉移到身心智力與對人生的感悟上進行拓展。因而在價值理性視野下對于高職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方向從“對話教學”轉變成為“生成教學”。過去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往往采用的是“填鴨式”與“灌輸式”的教學,學生很難和教師有所交流,應該轉變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教學模式,將教師與學生放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地位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能夠發言的權利。人文素質教育并不是簡單的知識點的灌輸,而是讓學生在求知、求真的過程中將人生的真諦進行理解。此外,要能夠將傳統機械化教學進行拋棄,將一種更加人性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構建。這樣的新教學方式能夠將師生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而且充滿了人文關懷與精神。
六、結語
高職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并將人文素質課程的模式的構建過程中,要能夠體現人文素質課程的地位與價值,以便能夠將學生的人文精神、素質以及人格進行不斷完善和塑造。另外,高職對于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中要能夠讓學生理解并了解到對人未來發展與生命進程的價值、目的與信念,學生在學習人文素質課程過程中,并不是學習其概念與理論知識點。本文通過對高職學校中開展人文素質課程的重要作用,并針對其現狀與問題進行分析,最終提出科學性、可行性的建議,并構建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徐佳.高職院校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J].文教資料,2019(4):137-138.
[2]劉亦民.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課中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8(36):200-201.
3]唐淑欣.略論高職院校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J].高教學刊,2018(24):67-69
[4]傅向東.論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對工匠精神培養的效用[J].才智,2018(25):100-101.
作者:張秀芬 單位: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