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困境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闡述了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內涵,分析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指出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策,包括立足課程結構的優化,強調人文課程的設置;強調人文素養實踐教學,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完善人文素養評價機制,引入形成性評價。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素質;實踐教學
從新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來看,傳統生物醫學教育模式,將關注“病”向關注“人”進行轉變,特別是基于“疾病”本身的預防,反思導致疾病與影響健康的行為方式、社會生態環境等因素,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放在現代生命價值觀、醫學倫理觀的重要地位,重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互融互通。但長期以來,醫學教育卻陷入了忽視人文素質的窠臼,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堪憂。因此,強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別是從課程結構、人文實踐教學模式、形成性評價等方面,來探索醫學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路徑,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內涵
對于“人文素質”,可以包括與人文相關聯的所有素質、品質和能力,其核心是強調對“人”的關注、踐行人本主義生命觀。醫學在本質上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統一,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雙重屬性。對于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正如福柯所提出的“醫學被賦予一種崇高的任務:在人們的生活中確立健康、美德和幸福的正面地位”[1]。簡言之,醫學乃人學,即“醫乃仁術”。從醫學教育發展來看,醫者既需要具備與其職業相關聯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極高的職業道德與修養。從字面意義來理解,人文與科學相對應,人文倡導“道”,而科學提供的是“器”。人文研究的是如何“為人”,而科學研究的是如何“做事”;人文強調價值理性,而科學突出工具理性。由此而言,對于人文與科學的獨立,似乎是不可調和的,但作為現代醫學,兩者又是醫者所應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兩個向度。醫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的同時,不能迷戀于醫學的實用性,還要關注醫學的人文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醫學的設想也走出了能做、必須做的追求,也不再是將“身上的病痛”看作機器的零部件一樣被直接更換,而是將人作為一個整體,既要強調生理疾病的治療,還要強調其他心理、社會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由此,實現了現代醫學向人文醫學的轉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從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三方面,使醫學生能夠具備人文知識、彰顯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為。也就是說,人文素質強調對生命價值的觀照,對人的尊嚴、權利的尊重,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在高等醫學教育中,仍然強調醫學生醫學知識、醫療技能的培養,忽視人文知識、人文素質的提升,甚至一些醫學院,將人文教育置于邊緣化地位,導致醫學生人文精神缺失。
(一)醫學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在醫學院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人文學科處于劣勢地位。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文社科類教師來自非醫學院校,對醫學知識及醫學人文缺乏系統了解,使得在人文素質課程教學中,無法將人文知識與醫學知識、臨床實例進行整合授課,導致醫、文分離。另外,在醫學院師資教育觀念上,多數醫學類教師人文精神淡薄,傾向于專業知識、技能的講授,忽視醫學生人文情感、人文精神的培養。如在醫學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多強調疾病的診斷、診治、病情的發展分析,而未能兼顧對患者的生理、心理、情感的關注,造成人文教育的弱化。同時,從我國醫學教育實踐來看,長期以來,對醫學生的評價以考試為主,關注醫學生學科知識、技能的掌握,忽視醫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導致重醫技輕人文。
(二)課程結構上人文失衡
從醫學教育課程來看,課程是醫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而在課程結構上,人文課程缺失,醫學生無法獲得更多的人文知識。很多醫學院將思政課程作為必修課,而其他人文課程則作為選修課,不同學科的醫學生在選課上存在盲目性,也影響了人文素養教育質量[2]。另外,在課程課時設置上,各醫學院人文課時總量少,且多安排在第一、第二學年,在醫學生進入專業課程學習、臨床實踐階段,人文課程中斷,使得人文教育與醫學課程銜接受阻。
(三)課程內容陳舊、教法單一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體是課程,而課程的重點是內容。由于對人文教育的忽視,在課程內容上欠缺更新,教學綱要、教學計劃、教學方法較為陳舊,難以與現代醫學發展相適應。醫學生的人文課,停留于人文知識的識記層面,無法實現知識的內化。在教法上,人文課程仍以說教為主,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教學、視頻案例分析應用較少,導致學生缺失學習興趣,對人文課程的學習熱情不夠,影響人文課程教育質量。
三、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策
(一)立足課程結構的優化,強調人文課程的設置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具體可行的人文課程,結合我校課程結構實際,需要優化人文課程的設置,突出人文課程的占比及地位。在基礎性人文課程模塊上,除了思政課程外,還要融入文、史、法、哲、美、心理、音樂、宗教學等課程。讓人文課程模塊變得豐富起來,讓醫學生能夠從多種人文學科知識中獲得滋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自我道德情操與人文素質水平。同時,在人文課程設置上,第一學年,建議以思政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大學語文為必修課,以“生命觀與生命關懷”“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人文醫學概論”“音樂”“美學”“宗教學”“醫學寫作”等課程為選修課;在教學手法上,各類選修課程在施教過程中,要融入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現場觀摩與講授,同時還要增加大學生閱讀人文經典課程,著力發展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醫學生的公民意識、公民人格、公民素質,讓醫學生能在這些課程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醫學生入學第一年,需要對醫學生進行職業傾向、心理、人文素質水平測試與調研,并以此為依據來優化人文課程課時比重、課程結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調查、分析與評估,為人文教育發展夯實基礎。確立人文教育核心課程模塊,體現人文教育與醫學、公共衛生學的交叉融合。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核心課程中,主要有“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衛生法學”“醫學史”等,在這些核心課程的施教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圍繞醫學領域,強調與之關聯的社會問題,如醫患關系問題,醫療糾紛問題,對人的尊嚴、權利的關注等,讓醫學生認識到對生命、對健康的全面理解,明白醫學教育的終極目標。也可以引入情景模擬教學,邀約醫學專家講座,開展醫學生進醫院觀摩實踐等方式,突出醫學生人文教育的針對性。同時,考慮到人文教育的多學科特性,在進行選修課設置上,還要考慮與學生專業學習、臨床實習等階段的融合,如“行為醫學”“社會醫學”“社區衛生保健”“醫院管理”“健康促進與管理”等課程,可以在第四、第五學年進行設置,讓學生能夠在即將走上職業崗位之前,由理論到實踐、逐步學習、理解、掌握和應用這些人文知識,提升自我綜合素養水平。
(二)強調人文素養實踐教學,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
人文課程的教學與實施,重點在于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內化與應用。實踐教學是提高理論學習成果,促進知識向素養轉變的有效途徑[3]。一方面,醫學生在人文課程學習中,還要積極參與第二課堂,醫學社團、社會實踐等活動,讓醫學生能夠結合人文知識,參與到相應的人文素質實踐活動中。如組織低年級醫學生進行志愿者服務活動,包括進入醫院門診導醫實踐、臨床情境觀察體驗、組織醫學生參加遺體捐贈活動,增強醫學生對社會、對醫療職業的感知度,提高醫學生的職業認知。另一方面,注重醫學人文素質實踐環節的教學,特別是以思政教育為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內、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如每學期每個醫學生應該完成八小時義工服務,每學期每個學生應該參與社會志愿者活動等。學校應結合醫學生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契機,組織醫學生參與臨床志愿者服務活動,深入福利院、戒毒所、少管所、特殊教育學校、社區衛生服務站、鄉村醫院等單位,開展醫療志愿者服務,讓醫學生能夠從實地見習中,完成協助護士備藥,為患者進行常規體檢,清潔病區、病房,陪護患者等活動,讓醫學生提早接觸臨床,感受醫患關系,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對于高年級醫學生,主要結合專業見習、實習環節,組織醫學生參與基層醫療服務、個人義工服務活動,讓醫學生體驗社會責任感。帶教醫生還應該指導實習生參與醫療評估、患者跟蹤隨訪、病情案例研討等活動,強化醫學生的職業素養。
(三)完善人文素養評價機制,引入形成性評價
在構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過程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倡導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聯系醫學生的思想、政治、人文素質實際,引入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形成性評價是基于醫學生學習全過程,對醫學生進行持續觀察、記錄、反思等發展性指標進行評價,旨在全面評估醫學生的學習進程,激勵醫學生自我調控學習方向,增進學習信心,提升綜合素質。在人文素質形成性評價中,重點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統一。如醫學生的思想、素質、特長、能力、學習經歷等,包括品行、道德、操守、紀律、學習態度、社會實踐、團隊精神、創新精神、文體特長等內容。借助于形成性評價,來優化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思維與綜合運用能力,實現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綜上所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改善醫患關系、促進醫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醫學是所有學科中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門科學,醫學院校要結合學科特點,確保在醫學教育中進行人文教育,使二者相融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兼具高素養、有仁心、有愛心的醫學生。
參考文獻:
[1]劉歡,蔣連城,汪一江.國內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及培養對策的綜述[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4):1-2.
[2]吳寶捷,梁美英.醫校結合模式下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8):1014-1017.
[3]張沛瑤.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37(2):74-76.
作者:洪仕君 李利華 楊荊 單位: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臟內科 昆明醫科大學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