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當前全社會熱切渴望“大國工匠”精神的整體環境下,職業素質教育已日益成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關注的重點。然而多年陳舊的職教模式卻造成不少高校職教停留在相對淺表的技術層面、職業素質培育相對匱乏。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融合不僅是對個體職業生涯的促進,也是對群體價值創造的推動。因此,高校職教需要優化創新專業課教學設置模式、深入社會實踐現場,與職場保持充分密切接觸,多措并舉優化職教形式,形成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相融合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專業課;教學融合
一、大學生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學的常見問題
(一)停留在相對淺表的技術層面
客觀上說,當前我國不少應用型高校在開展職業教育時大多停留在相對淺表的技術層面,著重于在各類專業課堂上滔滔不絕甚至迫不及待地傳授給學生大量的職業理論和實操技術。固然,這是由于越來越嚴峻的市場壓力所致。近年來幾乎年年都會出現一波波“最難畢業季”、“最難求職季”,導致高校不得不將幾乎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技術、技能、技巧的職教過程中。只為了幫助學生在越來越殘酷的人力資源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也給學校掙得一個較為體面的畢業率、就業率。
(二)職業素質培育相對匱乏
然而,在表面相對光鮮的各種數據的反襯下,進入社會后的大學生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卻展示出了不盡相同的一面。曾有數據統計顯示,在近年來十分流行的所謂“訂單式”職業教育模式下,近八成學生在“訂單式”培養畢業后進入企業,僅一年就會流失約一半,兩年后更只剩下約三成。顯然,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企業忠誠度、卓越的職業素養在此類“速食”化的職教制度下幾近消失。
二、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
(一)對個體職業生涯的促進
日本食品行業有一個近乎“神話”般的人物:東京銀座的小野二郞。此人只擅長一件事,就是做壽司。但也正是在六十年只做好壽司這一件事上,小野二郞成為了日本的“壽司之神”。中國的職業教育固然不是為了培養神人,但至少需要培養有精神的職業人,培養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對個體來說,日復一日的堅守、兢兢業業的追求往往能夠開創出人意料的職業生涯新境界。這不僅能夠在更大程度上避免出現職業倦怠癥等亞健康狀態,也能實現個體更為出色的社會價值。
(二)對群體價值創造的推動
三人成眾。人類社會的組成并不是物質,而是每個個體的人。只有當每個個體都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人類社會才能整體向好。同樣,當每個職業人盡職履責、具備足夠的職業操守,才能促進每個行業直至產業經濟更加健康地發展,從而實現對人類群體價值創造的不斷推動。
三、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優化創新專業課教學設置模式
傳統模式下的職教之所以存在諸多缺陷,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按部就班的教學課程設置不利于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的融合式發展。教學雙方都滿足于跟隨書本教材亦步亦趨,只要能夠通過理論與實踐考核就萬事大吉。然而這樣的紙上談兵教學模式卻無法在學生思想意識深處烙印上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專注專業的職業精神,自然無法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大國工匠。因此,優化創新專業課教學設置模式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課教學融合的是前提條件。比如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5+1+2”的職教育人新模式。“5+1+2”是壓縮理論教學時間到原有教學設置的八成,只用五個學期理論學習,一個學期進行校內實訓,剩下兩個學期則開展校外工程實踐。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利用更加充分的校內外實際操作印證理論知識學習,同時也有更加充裕的時間實現理論指導實踐。兩相促進的結果不僅是參與新課改的學生畢業后即找到了基本滿意的工作,而且由于在校期間經受了真實工程項目的考驗,無論是敬業精神還是與人相處的溝通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深入社會實踐現場,與職場保持充分密切接觸
中國古代社會其實不缺少大國工匠式的職業大師,比如傳奇人物庖丁。而形成這些大師級職業人卓越職業素質的職教方式則是師徒間的言傳身教。不過,古代社會的師徒制職教更多具有人身依附特點,并不符合現代社會客觀需要。因此,在新時期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的專業課教學就需要更加深入社會實踐現場,與職場保持充分密切接觸。比如無錫汽車工程學院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職教模式。德國寶馬汽車公司與學院開展了實訓式聯合教學,學生在校內接受不到半年的理論學習后,先進入實訓基地,由寶馬公司具備職業資格的專業技師手把手開展實訓式教學,再進入寶馬4S店開展實習。學校的專業教師與寶馬公司外派的工程師組成了“雙導師”教學隊伍,不僅將理論知識全面貫徹到實踐過程,而且將德國寶馬嚴謹的工作作風、細致的工作態度也一并融入到教學環境中。德國寶馬公司的企業理念、文化也成為校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在這樣身臨其境的耳濡目染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高超的汽修理論和技巧,也因為更加符合用人單位嚴格的職業操守要求而實現了畢業即就業的理想職教目標。總之,在世界范圍內延續時間超過兩百年企業里,日本3146家,德國837家,荷蘭222家,法國196家。當國人驚訝于西方國家如此多企業“長壽”時,也正是在嘆息長久以來國內職業教育的一大“硬傷”,那就是有職業教育的技術,缺少職業教育的文化。換言之,就是當下全社會強烈渴求的“大國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新時期的大學生職業教育當在技術層面更深入觸及精神的教育,尤其是在專業課堂上,職業素質教育亟待得到強化。這不僅是為了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人,也是為了學生個體實現未來職業生涯的無限拓展,更是為了使未來的中國成為推崇大國工匠也擁有更多大國工匠的大國、強國。
參考文獻:
[1]袁源.闡發“工匠精神”走向融合共贏——第二屆全國職教期刊改革與發展學術論壇會議綜述[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6,03:1-4.
[2]胡冰,李小魯.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對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85-89.
作者:殷大雷 單位:沙洲職業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