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群眾文化建設聲樂藝術社會功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信息時代及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文化的傳播方式趨于豐富多元。短視頻平臺、自媒體平臺為群眾文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聲樂藝術在種類較多的音樂藝術體現方式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性,這種代表性和影響根植于音樂文化的源頭——它來自于勞動人民之中,因此更能夠扎根于群眾中去,實現群眾文化的反哺,筆者根據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體現的社會功能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增大社會群體內部的關系密度
首先,聲樂藝術可以促進群眾文化建設中群體內部各主體的交互。社會群體是群眾文化的實施載體,群體又由群體中所存在的諸個個體所組成,那么,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明確社會群體以及存在于這個群體內部的個體變化和發展的規律就尤為重要。在群體心理學中,個體的認知存在一個心理疆界。這個疆界受個體心理區域、群體心理區域以及環境區域的影響,隨著區域空間關系的不斷變化和運動逐漸改組。其次,聲樂藝術可以促進群體氛圍的形成。群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組成群體的一部分,個體認知的發展受群體的氛圍影響。在演唱一個聲樂作品時,聲樂藝術能夠為群體提供一個共有的氛圍環境——相同音樂的背景環境,在這個環境下,群體內部的個體受相同音樂、相同歌詞的影響,易于形成群體意識。群體意識能夠幫助人進行自我約束和調控,比如:在同樣的旋律和節奏下,能夠通過相同的律動使人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增強個體在這個群體中的歸屬感。再次,將聲樂藝術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工具,有利于加強活動中各主體間性關系的形成。在現象學美學代表人物杜夫海納的論述中曾著重強調了藝術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與欣賞者之間的主體間性關系,這種針對審美感知和審美對象的理論著重強調了審美對象與欣賞者之間的主客體間性關系,將作品本身與表演過程和欣賞過程同等,形成了彼此密不可分的主體間性關系,進一步增進了社會群體內部的關系密度。因此,聲樂藝術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在進行群眾文化建設中可以通過實現群體內部各主體交互和促進群體氛圍形成的方式來增大社會群體內部的關系密度。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曾作出這樣的論述:“游戲、游藝、運動和藝術的消遣,把人從常軌故轍中解放出來,消除文化生活的緊張與拘束。即以此而言,這一方面的文化已有了他的功能,使人在娛樂之余,能將精神重振起來,再有全力去負擔文化的工作。不過,事實上,藝術和游戲的功能,實較此復雜得多,廣闊得多。”群體內部的關系密度決定了群體的氛圍和共有目標,對個體的變化起著方向性的作用。
二、提高個體在群體中的自我認同
認同在社會歷史概念中是對“我是誰”、“我在哪里”等對自我的反思性理解,這個概念包括社會群體和社會分工中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認同。在群體中,個體可以藉由群體的目標、氛圍、機制等的一致性對自我產生認同。以我國為例,我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地域環境差異較大,隨著社會發展,人員的流動性增加,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或者沿海地區,文化的趨同性隨著人員流動而降低,而通過聲樂藝術則可以快速建立群體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區別于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基于個體特性之上而建立的群體認同,既是群體文化認同,又是個體基于群體目標下建立的自我認同,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是不同年齡的人產生相同的群體觀念。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聲樂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輸入和輸出的工具,一方面作為文化符號和表象,昭示人文存在的既定性和差異性,另一方面聲樂藝術保留著音樂文化的個體特性和社會屬性,將人們生產和創造過程意象化、藝術化,達到藝術審美的主客體平衡,進一步提高了個體在群體中的自我價值認知和自我認同。聲樂藝術較其他藝術手段更具有社會學意義的手段在于,不同于其他藝術的語言隱喻作用——這種隱喻不同于其他藝術的隱晦和多樣性(由于個體復雜背景影響而產生的主觀多樣性感受),受語言語義的遞歸性影響,聲樂藝術可以通過演唱者的言語及表情反向作用于參與者的心理生活空間,以達到情感教化等社會功能。
三、實現優質文化在基層的提高與普及
聲樂藝術的發展是在時展的基礎之上的,是一個時代精神文明的體現,它不僅涵蓋了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文化,還包括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這其中涵蓋的優質文化的提高與普及,關系到這個社會的未來走向與發展,因此,如何實現優質文化的提高與普及是一個策略性問題。如果把整個社會的文化建設比作為一個金字塔,那么群眾文化則是最底層的基礎,這個基礎由群眾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內核轉化構成,它支撐了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核心。因此,大多數聲樂作品都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基礎,囊括多元文化內容,聲樂藝術擺脫了主流文化的嚴肅和呆板,將優質文化的思想內核內化于聲樂作品的創作當中,并通過輕松愉快的傳遞方式,雅俗共賞的活動形式,將優質文化在群體大眾中進行普及。作為獲取知識經驗的途徑,群眾文化建設受空間、環境、背景等因素的影響,決定了群眾文化這種“寓教于樂”的信息傳遞方式。也因為聲樂藝術這種語義性與藝術性兼存的藝術形式,使得在傳播優質文化時既提高了受眾的審美感知能力,又對群眾文化的再創作、再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這就使優質文化有了良好的遞推渠道,使得群體在充滿藝術性的氛圍里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提升。這是群眾文化建設中由微觀到宏觀的一個視角的變化,這也剛好吻合了藝術由量變產生質變的共性規律。如果說我們把每一個通過聲樂藝術參與到群眾藝術中來的個體都作為藝術作品展現本身的一部分,那么組織和表演的過程當中就實現了超出這個作品本身的意義和價值,這也就是群眾文化建設的優勢與長足之處。
四、總結
作為文藝工作者,始終要把向大眾傳遞優秀文化和傳遞文化自信作為工作的信條和標尺,在進行聲樂藝術創作和教學的過程中,更要把握其對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為群眾文化的傳播交流和個體的能力提升把握好方向,在實現個人價值提升的同時,促進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不斷用新的知識和視野,擴充聲樂藝術的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將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融合進大眾群體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去,不斷地擴大其影響范圍,不斷創新活動的內容、手段、技術和形式,適應群體的各個層次,增加各層次的參與廣度與深度,使群體在參與聲樂藝術活動的同時實現自我提升和優質文化創新,為新時代的群眾文化建設提供有效地實施途徑。
參考文獻:
[1][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等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2]張乃和:《認同理論與世界區域化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3期。
[3]林穎:《聲樂藝術情感論的社會學視野》,《前沿》,2009年第1期,第187-189頁。
[4]胡守勇:《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5-69頁。
[5]劉世虎、于仙:《從拓撲心理學角度淺談音樂審美活動心理機制》,《人民音樂》,2019年第4期。
[6]李錦坤、楊立新:《群眾文化活動的時代價值及其管理創新》,《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9期,第105-107頁。
[7]顧玲玲:《心隨樂舞——如何在音樂課堂中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家教世界:創新閱讀》,000(08X),第171-172頁。
[8]金崢婷:《聲樂演唱在群眾文化輔導中的方法和作用》,《黃河之聲》,2016年第8期,第117頁。
作者:郎燦 單位:大連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