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音樂課程的發展歷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談及計算機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回避不了一個名詞MIDI,上個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音樂發展過程中的革命性轉折點——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技術誕生,從此計算機音樂開始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與推廣。“MIDI”即音樂數字設備接口,是一種數字化通信語言,一種使相關設備間相互交融并實現信息交流的技術標準。MIDI技術的誕生解決了設備與設備之間無法同步的問題,使的不同生產廠家之間的設備可以互相兼容。在MIDI未誕生之前,這個“兼容性”的問題一直是計算機音樂發展的瓶頸所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計算機音樂技術的發展,我國的計算機音樂學科開始逐步建立。其構建與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學科專業的草創探索階段
我國最早有關計算機音樂技術的研究是從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這兩所綜合性院校開始的。1984年,上海交通大學的徐樹中教授創建了我國最早的計算機音樂實驗室,并且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1986年,徐樹中教授開始招收計算機音樂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994年,隨著徐樹中教授的退休,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音樂實驗室的各項研究基本停止。受到徐樹中教授的影響,龔鎮雄教授于1986年在北京大學創建了音樂聲學和計算機音樂研究室,同樣取得了斐然的成績;1995年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龔鎮雄教授的著作《音樂聲學——音響•樂器•計算機音樂•MIDI•音樂廳聲學原理及應用》一書,對國內計算機音樂學科的未來發展做了精辟分析和展望,并且對音樂聲學、MIDI、計算機音樂等新技術領域做了重點介紹。隨后由于龔鎮雄教授身體的原因,北京大學計算機音樂研究室的各項工作也基本停止。
(二)學科專業的體系建立階段
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我國專業院校的計算機音樂學科的建設緊跟時代步伐,進入了一個發展新階段。1987年,以劉健教授為代表的團隊在武漢音樂學院創建了計算機音樂音響實驗室;1989年,武漢音樂學院獲準設立第一個音樂與音響導演專業,后國家將其更名為“錄音藝術”專業;1993年,該專業獲準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劉健教授成為本專業方向的第一個碩士生導師。1993年,張小夫教授留法歸來,在中央音樂學院創建了中國現代電子音樂中心;1997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上;200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成為國內第一個具有本科到博士完整學歷的專業人才培養單位。1997年,吳粵北教授調入星海音樂學院,并開設音樂與音響導演專業,隨后1999年,該專業擴展成我國專業院校的第一個音樂和音響導演系。1997年,上海音樂學院開設音樂與音響工程專業,在此基礎之上于2003年創建了音樂工程系。這些綜合性大學及專業院校對計算機音樂學科的草創、探索,為其后來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源泉。
(三)學科專業的繁榮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的十幾年間,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及其相關音樂軟件、硬件的成熟應用。促使了商業音樂的高速發展,使得計算機音樂幾乎滲入到相關音樂方面的各個領域。審時度勢,各地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也開始關注并且積極的引入計算機音樂技術,計算機音樂專業課程成為繼音樂專業常說的“和聲、曲式、復調、配器”四大件之外的“第五大件”,但與其他四大件不同的是,計算機音樂可以將理論直接轉化為實踐成果,順應社會的需求。首都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河南大學等師范或者綜合性大學在新世紀的開頭,都已率先設置了計算機音樂學科相關課程,并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具有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資格。隨后,各地含有音樂專業的院校幾乎都設置了計算機音樂相關的課程,有的招收計算機音樂專業的學生,有的作為學修課程,培養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短短二三十年間,計算機音樂學科在高校如此盛行并且快速發展,正是因其緊跟時代潮流的發展,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使音樂專業的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
二、計算機音樂課程對應用實踐型人才的培養
計算機音樂課程是一個綜合性實體,注重其操作性、應用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正如張小夫教授所說的“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藝術實體”。普及的計算機音樂課程主要體現在音樂創作與制作、錄音藝術兩方面,這兩方面是計算機音樂課程介入社會和服務社會的有效手段,同時也體現了計算機音樂課程對應用實踐性人才的培養。
(一)音樂創作與制作
計算機音樂創作與制作是相對于傳統音樂的創作上來說的,但是其便利性是不言而喻的。用一臺計算機、音序軟件、軟件音源、聲卡和鍵盤(MIDI鍵盤、電鋼琴、電子琴、電聲吉他等)就可以獨立的完成作品從構思到最終的成品。此時的創作者就好比一個樂隊的指揮,可以隨意的指揮自己的作品,擴展自己的創作思路,這些都是傳統音樂創作的手段所無法達到的。在傳統的音樂創作過程中,首先要先在樂譜上寫出自己的構思,再通過樂隊的演練來進行修改,最后通過對樂隊的錄制而產出成品。這鐘傳統的方式既耗時耗力,而且也不容易實現,阻礙了學生們的創作成長過程。計算機音樂創作與制作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將所學之音樂理論快速的轉化為實踐成果,將傳統的創作過程移植到計算機音樂技術上來。面對社會中音樂文化的繁榮狀態,往往需要我們為一個構思創作一首音樂,或者為一首已有的歌曲制作一首伴奏,逐漸就形成了現在的一個專有名詞“編曲”,現代的“編曲”主要是依靠計算機音樂技術對已有的音樂作品(一般指的是歌曲旋律)進行二度創作,讓整個音樂作品的情感和情緒表達的鮮活充實起來。比如對已有旋律增加引子、結尾或者一些過渡性段落,添加一些新的旋律動機與最初的旋律構成對位,在和聲方面確定主音或者引入一個轉調,然后把每個獨立的聲部分配給不同的樂器來演奏,這個過程需要對樂器的色彩、聲音分量、平衡、強度以及樂器的實際演奏能力有著敏銳的意識。編曲的人才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中極其所需的,近幾年一些非常火的媒體綜藝節目,如《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最美和聲》等,無一不體現了現代編曲的重要性,也讓編曲一詞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使更多的人了解編曲行業,也預示著編曲職業的興盛。計算機音樂課程正是培養編曲這一職業能力,通過計算機音樂課程的學習與培養,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快速上手并且參與到社會活動的制作中去。
(二)錄音藝術
錄音藝術是計算機音樂課程中的一方面內容,其強調學生們的“操作性與實踐性”,主要培養學生們對音頻的技術處理、對錄音設備的熟悉及其使用等。錄音藝術不僅僅是簡單的指錄音操作,還有錄音之后的混音與最終成品,以及現場擴音等技術。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錄音技術是社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人們也越來越追求音響的質量,這也就擴大了錄音藝術所適應的市場范圍。錄音的發展也已不再是純音樂方面的錄音,各種社會活動可能也都需要錄音,比如演講、朗誦,播音演出,各種晚會與學術交流等。就目前的情況,主流的錄音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實況立體聲錄音、實況混音至2聲軌錄音、使用多軌錄音機和調音臺的錄音、獨立的數字音頻工作站錄音、計算機DAW錄音以及MIDI音序錄音。在計算機音樂課程中,這些都是所要學習及涉及的內容。學生通過這些方面的實踐訓練與應用操作,可以快速的適應社會需求,為自己拓寬人生的發展軌跡。錄音藝術的學習實踐是極其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在電影制作、游戲配樂、電視臺、群眾歌詠、民間采風以及音頻的數字化保存等,都需要錄音藝術來擔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晚會、音樂會、學術交流等實踐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
(三)“工具論”的應用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計算機音樂不僅僅可以作為編創音樂的主要方式,同時計算機音樂中所涉及的主流音序軟件也可以作為音樂課堂教學的一種便捷性工具。如著名的樂譜制作軟件Sibelius就以其強大的功能以及易學的操作方式而常常被應用于音樂理論的課堂教學之中,尤其是《配器法》與《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等課程。《配器法》要求對于不同樂器的性能構造、音色效果、相同或不同樂器之間的組合方式進行學習。樂器數量的眾多使得我們在現實的學習環境中是無法完全獲得的。然而將Sibelius引入進這一課堂教學之后,便可以實時的獲得各種樂器的音色效果,不同樂器的不同組合的音響,所運用的織體節奏的特點,甚至是每一個音、每一個和聲的音響色彩。授課過程中將不再是只有書中冷冰冰的理論,而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了。除了獲得實時的音色、音響效果外,Sibelius還具有很多智能的糾錯功能,如樂器的音域限制,和聲寫作過程中常見的平行五八度、隱伏五八度、四部同向等現象,一旦出現這些原則上的錯誤,音符便會呈現出紅色狀態來警示寫作者。將計算機音樂作為一種“工具”引入音樂課堂可以很好的解決音響的實時性、可操作性,基本上可以形成一種看的到的音響效果,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與互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與自主創作的積極性。
三、結語
通過對計算機音樂課程的發展歷程及其計算機音樂課程的本體性了解,可以得出計算機音樂課程是一個綜合體,是一個“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藝術實體”,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性、操作性、實踐性和創新性”,不僅是音樂編創過程中的重要方式,同時也為音樂理論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此課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全方位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適應社會,拓寬自己的人生軌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梁威 單位:井岡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