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業會計國際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商業會計國際化,是指以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貿易和資本市場的全球化為推動力,通過各國商業會計的相互影響及政治職業組織的活動使各國會計逐漸走向協調、趨同的過程。我國商業會計國際化中面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1.商業會計準則與我國經濟環境的相矛盾的問題。我們目前所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都是借鑒國際會計準則來完成的,而國際會計準則是以成熟市場經濟環境為背景制定的。這種落后的經濟基礎與科學的管理方法能否有效的結合,是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研究和考證的問題。尤其是國有商業企業,由于諸多歷史和社會因素造成的現實困難,直接影響他們在短期內難以執行新制度。
2.會計制度建設與會計制度實施發生嚴重脫節的問題。為了適應我國加入WTO的需要,財政部一直忙于制定各種會計標準,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內容豐富的會計標準體系。按常規來說,在這種會計規范的框架下,會計工作的質量應該是邁上一個新臺階,會計基礎工作應該是越來越規范,會計信息的質量將不斷提高,可事與愿違,假賬、假憑證、假報表仍充斥會計信息市場,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勢頭。
3.商業會計國際化的在思想認識的問題。商業會計是由經濟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和經濟結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規范要求。但商業會計又不是被動的,當會計制度、會計規范、會計模式適應經濟發展的外界環境時,它又反過來可以影響和改變經濟狀況,促進經濟的發展。會計的發展不能脫離經濟環境的客觀要求,商業會計改革的基本策略應是伴隨經濟的發展順勢而為,不能人為破壞這種秩序,任何超越客觀實際拔苗助長的做法都是徒勞的。
4.我國的商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著較大差距。國際會計準則(IAS)不停地進步,目前已經比較完備,現已制定了41項,美國的會計準則也已制定了100多項,而我國目前只有13項具體會計準則,相比之下,我們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現在會計準則的功能上。作為一種商業語言,會計準則的功能應該只是讓投資者通過閱讀企業的財務報告,明白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表現。但我國還賦予了會計準則一些規范企業行為的功能,這無疑會影響會計準則的實施。此外,差距還主要表現在企業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稅、壞賬準備等方面。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實行顯得非常必要。
二、推動中國商業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對策與建議
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商業會計國際協調化的基本推動力量。建立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又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的會計規范體系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之舉。
1.商業會計國際化應分階段推進。商業會計的國際化絕不是統一化。理性地來看,溝通、協調和趨同應是商業會計國際化進程的三個階段,即商業會計國際化既包括會計的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和了解,又包括商業會計在國際間的相互協調與趨同。其中,“溝通”階段是基礎,其重在溝通思想,取得共識,是會計國際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協調”階段是途徑,重在國際組織和各國會計組織的具體領導、推動,強調通過國際協調、制定統一準則,促進可行性;“趨同”階段是目標,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其會計事務處理中,盡量采用國際上通行的作法,主要表現為各國在會計處理方法之間的差異縮小到可接受的程度。2001年國務院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對基本準則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這些新的定義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概念框架中的相關定義基本一致,這是我國會計向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所邁出的重要步伐。
2.正確處理好商業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與會計實務的國際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與會計實務的國際化兩者并非完全等同,因為會計實務可能會偏離會計準則。對于這種偏離,弗雷德里克、喬伊等給出以三種解釋:一是很多國家對不遵守官方會計公告的處罰力度是很微弱的,甚至是不產生任何法律效力的;二是一些國家允許公司脫離會計準則的要求,也可以低于準則要求;三是自愿地報告一些與要求不完全相符的信息。因此即使一國的會計準則達到了會計國際化的要求,其會計實務也有可能無法與會計準則所要求的達成一致,這樣我們就不能認為這個國家的會計達到了真正的國際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會計準則國際化只是為會計實務國際化提供一套基本標準,一國只有達到商業會計實務的國際化,才是該國商業會計真正的國際化,而其他一切國際化的工作的計劃與實施都應該圍繞這一中心點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