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教學理念與方法
1、學生通過參與表演,體驗影視拍攝的藝術特點;
2、小組討論、教師講授與多媒體演示。在多媒體教室中,將學生分為3人一組,每個學生都有連接網絡的電腦,小組在教師提問的引導下自行通過討論和查找資料進行綜合學習,達到教學目標。
二、教學準備
1、接入互聯網的網絡機房;
2、相關影音素材
①電影《非常人販3》(涉及到主人公:弗蘭克•馬丁);
②電影《警察故事1、2》(涉及到主人公:成龍);
③紀錄片《成龍的電影特技》;耳光聲的配音素材。
3、體驗影視動作所需材料:木板制作搭制的板凳模型,保護手套、長柄舊雨傘。
4、實時轉播系統(攝像機或攝像頭、多媒體電腦、投影儀、連接線、拍板等)。
三、教學過程
1、教師引入主題;
2、觀賞影視片段;
3、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4、小組討論、利用網絡進行綜合性學習;
5、小組總結發言;
6、影視表演體驗;
7、教師多媒體講解、點評。教師通過對小組的點評,結合電腦特技知識和影視蒙太奇知識以及生理學知識,再次深入講解影片表達的信息與現實的區別,提升學生的情感和形成技能。
四、教學活動案例
1、教學導入教師:同學們喜歡哪些類型的影片啊?學生:喜歡動畫片、動作片、戰爭片、言情片、警匪片教師:想沒想過為什么喜歡看這樣的片子呢?學生:因為打斗很激烈很過癮;因為男主角很帥;因為很感人;因為他們的演技很好(根據學生的回答所做的總結)教師:有些同學啊,喜歡把影視中的情節搬到現實中來,要知道影視中的情形跟現實中的情形是不是一樣的?(講述2009年6月26日騰訊陜西大秦網轉載《陜西日報》“一個陜西少年犯的懺悔”的案例)學生:不一樣教師:那在平時觀看影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哪些地方不一樣呢?學生:沒想過,只是看了好看。(注:也有的同學能說一兩個,但都不是有意識地去批判地看)教師:那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一部精彩的動作片,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來“找茬”,看看哪些地方跟現實有較大差別,當然還要小組討論利用你面前的網絡查找資料證明你找的“茬”有說服力。
2、觀賞影片了解劇情,重點觀看紀錄片《成龍的電影特技》中的片段
3、依教師據媒介素養的五個核心問題,在觀看影像片段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問題:
(1)理論依據:根據核心問題“媒介信息是由一些特有的語言規則構建起來的”提出理論問題:
①這些影像好看嗎?
②在觀看的時候是什么吸引了我?
③我看到、聽到了什么?它給了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④與自己的現實經驗相對比,有哪些不同之處?提示學生思考與驗證:
①弗蘭克•馬丁能沖破汽車的玻璃跳入車中嗎?
②電影中的英雄中槍了還能持續戰斗是真的嗎?
③電影中打耳光是真的嗎?
④成龍將人打翻在移動的電梯上,演員能不受傷嗎?
(2)根據核心問題“媒介信息中包涵了價值和觀點”可以提出問題:
①電影中描繪了人物怎么樣的行為及其結果?
②影片中省略了哪些信息和情節?如果是在現實中,還會發生哪些事情?提示學生思考與驗證:
①現實中成龍一個人能打贏那么多人嗎?
②一把木柄雨傘能支撐成龍的體重嗎?
(3)根據核心問題“同樣的媒介信息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相同的效果”,可以提示學生思考:在小組的討論中,聽聽別人對這段影像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與自己對這段影像引發的感想有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4)根據核心問題“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構建起來的和大部分媒介信息是為了獲得利益和權力構建起來的”可以提示學生思考:拍攝者為什么要采取各種所謂的“造假”的方式來拍攝電影?
3、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思考”進行小組討論,依靠網絡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提供搜索的關鍵詞“人中槍”、“打碎汽車玻璃”、“人失血”、“電影中打耳光”、“人體致命部位”等。
4、小組討論結果,教師對提出問題的分析。并進行實驗表演。實驗一:讓力氣大的男同學帶著保護手套試試看能否將一個實驗用的簡易板凳打斷;實驗二:運用杠桿的原理將一把木柄傘折斷;實驗三:開啟實時轉播系統,拍攝學生打耳光的實驗并配音。
5、通過觀看紀錄片《成龍的電影特技》講解電影的拍攝,結合電腦特技知識和影視蒙太奇知識以及生理學知識,深入講解影片表達的信息與現實的區別,提升學生的情感和形成技能。結束課程。
五、教學效果
通過行動研究,我們發現起初青少年在觀看影像暴力的節目的時候很少有意識的去辨別其中的真實性,僅僅為了觀看而觀看。在影視教育課后,青少年在觀看影像暴力節目時開始有意識的去思考其中的邏輯性和真實性,并能以提出的質疑為出發點通過網絡等媒介進行求證,培養了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祝傳鵬 單位:陜西理工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