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師聲樂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廣西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其中壯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而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坐落在廣西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十分豐富的崇左市。為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學校師范性、民族性、邊疆性的辦學特色,在聲樂教學中如何融入地方山歌已成為高校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高師聲樂教學融入地方山歌的實踐勢在必行,不僅可以豐富聲樂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傳承、保護及發展民族民間音樂。
關鍵詞:地方山歌;高師;聲樂教學;實踐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坐落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級市崇左市,該市所轄的扶綏等縣市區的少數民族較多,有壯、漢、瑤、苗等,其中壯族約占總人口的88.5%。千百年來,崇左市的各少數民族用他們的生活實踐和智慧,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山歌資源非常豐富。崇左市的山歌流行甚廣,主要有壯話山歌、白話山歌、蔗園話山歌等。壯話山歌又因各地語言的變化而變化,其風格有的高亢奔放、原野風味濃厚;有的婉轉細膩、感情纏綿動人。這些豐富的民歌資源若能運用到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聲樂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而且更有利于對當地音樂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使民族音樂文化得到可持續發展和個性發展。
一、當前高師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聲樂》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大一、大二必修的課程,從大三開始,作為專業方向進行主修,這樣的設置是為培養合格的基礎音樂教育師資以及地方演出團隊服務。但由于長期以來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基本沿用和仿照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更多注重歌唱發聲的訓練,強調歌唱的技巧和演唱水平,以及舞臺表演技能的訓練,卻忽略了作為一名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音樂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培養出來的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大多數會“唱”而不會“教唱”,會舞臺上的表演卻不懂得組織表演活動,且知識面狹窄、音樂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及教學實踐能力較差,有的甚至不能勝任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要注重傳承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倡導在教學中融入民族民間音樂。因此作為高校教師,要關注和熟悉現有的中小學音樂教材,這些教材中有許多地方民歌、戲曲、說唱等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如果高師聲樂課堂教學的內容只局限于美聲演唱技巧的訓練和藝術歌曲、歌劇選段等大型作品,不考慮辦學的民族性和師范性,不僅會影響訓練學生民族民間音樂的演唱能力,而且不適宜學生的就業以及地方基礎音樂教育民族民間聲樂演唱的教學需要,更為關鍵的是,高師精心培養的師范生無法為地方音樂教育服務。因此,在高師聲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進行總結性教學,實現高師音樂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的對接,使培養出來的師范生更好地為地方音樂教育服務。
二、地方山歌對高師聲樂教學的積極作用
山歌是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點。地處西南邊境的崇左市歷史文化悠久,自古至今,駱越先民們遺傳了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尤以山歌最為典型。由于受各地方言的影響,山歌的音調、曲式結構等特征各不相同,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音樂特色,其中以大新縣壯族高腔山歌“詩雷”最為著名。它以音調高亢、響亮及和諧的二重唱法區分于其他民歌,在廣西山歌中獨樹一幟。作為邊疆地區的一所民族地方高師院校,若能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當地山歌的元素,對高師聲樂教學有一定積極的作用。
(一)豐富課堂教學的演唱方法
目前,聲樂演唱普遍分為美聲、民族、通俗三大類,現在國內又增加一種原生態演唱法。若能將民間的曲調結合民族語言,并成體系的在教學中廣為應用,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演唱方式的要求。山歌體裁形式多樣,且演唱方法獨特,如著名的大新壯族高腔山歌“詩雷”的唱法就有其獨特的特點:以真假聲結合的唱法,歌唱時低音區用真聲來演唱,高音區則以假聲來演唱,在真聲獲得較高的位置時,借助于咽壁的力量,混入假聲,給人感覺是假時亦真、真時亦假;而寧明的山歌則是以單聲部山歌為主,歌唱時根據壯話的語音變化而采用不同的樂音,在保持調式、骨干音不變的情況下,中間可隨意發揮,可大跳、也可延長,可激越高亢、也可婉轉纏綿;即使同為真假聲結合的“龍州調”的龍州山歌唱法也與大新壯族高腔山歌“詩雷”的唱法有所不同。崇左地區的山歌唱法各異,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演唱環境、不同曲調、不同演唱風格的山歌唱法不盡相同。作為地方高校的教師不僅需要接地氣,多了解地方山歌,且應反思以往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弊端,考慮將地方山歌中優秀的演唱技巧加以整理并運用于高師聲樂課堂教學實踐,豐富課堂教學的演唱方法,并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演唱地方山歌的能力。
(二)提高學生對演唱風格的把握
聲樂訓練是高師聲樂教學的關鍵環節,對訓練內容的選擇非常重要。就崇左地區的山歌而言,歌詞、結構、旋律、調式和演唱方法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如扶綏縣的山歌是七言四句為一首,以當地民歌春牛調演繹,歌聲婉轉悠揚、旋律優美;而大新壯族高腔山歌“詩雷”屬于二聲部山歌,高亢嘹亮,兩個聲部用分聲式進行,唱法自由,分合的長發更為自由。以《萬點星光亮了天》為例,這首歌曲由非方整性結構的三個樂句構成,主要以三連音節奏進行,結尾部分以拖腔處理,類似宋代清商樂中的送聲,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又如天等的山歌多采用西部西調,七言四句,尾韻接近,不切腰韻,曲調婉轉柔韌,旋律優美動聽,用正音唱,也可用假音演唱。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對學生進行不同區域、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山歌訓練,能夠使學生在演唱中了解并把握不同的演唱風格,最終實現對學生進行當地民族民間音樂的教育。
(三)傳承和弘揚傳統的音樂藝術
山歌是口口相傳、口傳心授的民間藝術,由于長期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再加上現代流行音樂、西方音樂的沖擊、年輕人與民間老藝人的思想代溝、老一輩音樂人的仙去等原因,給地方山歌的傳承與保護帶來了許多不良的影響,加速了地方山歌的消失流逝。把地方山歌引進高師聲樂課堂教學,不僅能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當地山歌的特色,激起他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自覺參與到傳承和保護傳統音樂藝術的隊伍,而且通過聲樂教師對地方山歌的挖掘和研究,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地方山歌這種傳統音樂藝術。
三、高師聲樂教學融入地方山歌的措施
通過高師聲樂教學現狀的呈現,聲樂課程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將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地方山歌引入到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中,能夠幫助解決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同時也是對高師院校聲樂教師的極大挑戰。
(一)教學方法的運用
1.情感體驗式教學情感體驗是指教師運用創設情境、情感共情等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喚起學生的情感,最終達到共情效果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目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一般采用“集體課、小組課、個人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無論是哪種課型都要重視師生的雙邊情感體驗。由于學生專業水平存在著差異性,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情感反應,耐心而積極地鼓勵與引導,激發學生個人的音樂特點和音樂的潛能,使學生在聲樂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獲益。當學生的學習積累到一定程度,應多鼓勵學生大膽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如原創歌曲大賽、民間采風實踐等,或是參加民間或地方節慶活動舉辦的比賽,如“三月三”花山原創歌曲大賽等,了解民族音樂的元素,體悟民族民間音樂的巨大魅力,對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民間音樂有著很大的作用。2.感知能力的運用感知能力主要是對感覺刺激、知覺對感官刺激賦予意義進行認知的水平。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授和示范等直觀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在授課、訓練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強調“找感覺”,可“找感覺”畢竟比較抽象,且不同學生的感知能力又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示范和講解引導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感受中學習,在體驗中找到唱的“感覺”,促進感知能力的發展。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感知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訓練的結果,這更需要高師院校中的老師和學生置身民間、扎根民間,真正做到教與學都根源自民間。3.聲樂教學中訓練的基礎,歌唱的生命———呼吸美好的音質需要好的聲音條件,動聽的歌曲更需要氣息給聲音提供源能源,使之充滿活力。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聲樂訓練中,可以利用一些地方山歌進行氣息的訓練,如壯族的高腔,演唱者結合胸腹式呼吸,帶動頭腔共鳴,氣息集中,他們用穩定地氣息支持著悠長的高聲,發聲高亢而明亮,特別是在山陵一帶,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可見,氣息給了這種高腔更遠的穿透力?;蛟S不是每個學生都會地方方言,但為了呈現多樣化的地方山歌的藝術風格,就需要對氣息進行嚴格把握。如高亢燎亮、悠揚優美、剛健渾厚、纏綿婉轉、爽朗明快等風格,特別是拖腔或長腔,需要氣息的穩定性。在高師聲樂實踐中,可以借助一些富有特色的壯族山歌曲調對學生進行歌唱呼吸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
(二)師資隊伍的培養
師資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實現學??沙掷m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高師都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但較多高師的措施不當,不重視對在職教師培養和提高。這種做法不僅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還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高師的師資隊伍進行培養和提高。
1.更新教學方法和理念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要求重視發展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教育。作為邊境的民族師范院校的聲樂教師,不僅要大膽的創新,也要不斷的探索,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要走出去,學習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使之用于教學實踐。目前,國家不僅重視藝術的教育,同時對民族音樂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大力支持,作為地方性的民族師范院校,學校更應該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不僅需要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教師投身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以及創作、改編,而且可以組織一些民族、民俗活動和民間的音樂文化藝術活動。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對培養學生對民間音樂的認識,拓寬他們的視野有著極大地幫助。同時,聲樂教師可以參加各種聲樂培訓,或定期舉辦一些音樂沙龍活動,甚至舉辦教師個人的演唱會,除了部分專業曲的表演外,大量穿插民歌、民間歌舞,給學生帶來視覺的盛宴和審美的感受。此外,高師院校也應該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園、進課堂,打破文憑、職稱等限制,采用“兼聘”的方式來加強師資力量,以講座、大課的形式開展教學,傳授演唱方法,還可以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當地進行采風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為基礎音樂教育培養更多合格的、能勝任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需要的教師。
2.教材內容的多元化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工具,是系統學習的基礎。教材的選擇也要實現教材內容的多元化,就崇左市而言,轄區內的地方山歌不知其數,著名的有近千首。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和情感體驗,對歌曲的選唱內容應包括藝術歌曲、各種民族民間音樂,特別是一些原生態聲樂藝術作品;在教材的編寫上,不僅需要傳統樂譜的教材供學生學習,同時也應出版輔助教材,如:“聲樂文獻教材”“聲像教材”等。目前我校在聲樂教材建設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能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一些校本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采用聲樂分級教學和考核檢測,給學生一個參照,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師資體現一個院校的教學團隊水平,師資隊伍的壯大和強大可以帶動學科的發展。因此,要重視對高師的師資隊伍進行培養和提高,特別是教學理念的更新,敢想敢實踐。同時對教材的使用和參考要更為全面和多元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總之,高師音教專業的聲樂教學應該圍繞中小學音樂教學需要為中心,并具有本地區、本學校的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與當地民族音樂文化息息相關的,把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融入我們的聲樂教學體系,構建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格及神韻的聲樂教育,培養真正適應社會的民族音樂傳承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是高師聲樂教師們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王紅艷.高師聲樂教學的民族化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06).
[2]何益民.論高校音樂課堂引入原生態民歌的必要性———以桑植民歌為例[J].音樂時空,2014,(13).
作者:呂挺中 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第二篇:高師聲樂教學改革實踐解析
聲樂課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在聲樂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的基礎、是提高音樂素養的手段。高師音樂教育所開設的音聲樂課與音樂學院所開設的音樂課的目的不同,原因在于高師音樂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高師聲樂教學應著重從師范性角度考慮,教學內容應從藝術性和實用性出發,根據學生的現狀進行合理配置和開設,以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一.高師聲樂教學現狀透視
1.教學方法與手段簡單,學生難以成為學習的主體由于受到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得不偏重于技能性的講授。教師在教學時,教學工具僅局限于鋼琴這一種工具,對于多媒體、錄像影響的使用相對較少。由于教學手段單一,很難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音樂的習慣,導致學生缺失學習音樂的積極性。2.教學內容無新意,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由于教師選用教材隨意性較大,大部分是照搬專業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這些教材雖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專業性、應用性和針對性,但與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目標有較大差距。同時,聲樂課的教學內容不夠豐富,除了練聲曲和歌曲外,無其他的新內容,如理論講授、舞臺表現力、歌唱心理調控、教學能力培養等,這都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3.教學形式單一,與實踐脫節大部分的高師聲樂教學形式為一人一節課的小課(主修生)或多人一節課的小組課(2~5人的普修生)。那種單一的、一對一的小課,在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等方面雖有許多優點,但實踐性欠缺;而多人小組課在歌唱技能方面的培養不夠扎實。兩者在理論性及實踐性方面都略顯不足。
二.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的高師聲樂教學大綱和課堂教學,大部分還是沿用或照搬音樂藝術院校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著重以演唱為主,忽視了對學生的教學能力和輔導訓練能力的培養。由于高師聲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這樣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以及師范音樂體系的建立是極為不利的。培養的學生除了應掌握一定的歌唱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及輔導、訓練能力,用所學專業知識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去教育培養中小學生,讓他們熱愛音樂,對歌唱感興趣。作為未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怎樣讓學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正確地運用嗓音,完整地唱好中小學音樂教材上的歌曲,才是至關重要的,而老師自己的歌唱示范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因此,高師聲樂教學要想突出師范院校聲樂教學的師范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演唱水平、輔導訓練能力有較大程度地提升,就必須對目前這種照搬音樂、藝術院校的那一套方式方法進行改革。
三.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構想
針對高師聲樂教學的現狀,作為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應著力于提高學生積極性,使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提升學生學習聲樂的樂趣,培養出高素質的中小學生。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在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1.教學形式的整合
聲樂課的主要任務應包括:講授理論、訓練演唱、培養教學能力等,要完成這些全面的教學任務,除了用傳統的小課教學形式訓練歌唱技術之外,還需要通過表演實踐課和大班課的教學形式進行輔助。(1)聲樂大班課。系里可根據實際情況,每月安排一次大班課時間,授課內容以聲樂基礎理論、聲樂精品賞析、聲樂基本教學法、聲樂心理學等課為主。讓學生學習聲樂基礎理論知識;了解中外各個時期的聲樂流派及代表作;提高聲樂評價及賞析水平,增強聲樂藝術審美能力;系統學習聲樂教學法基礎,提高聲樂課教學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心理品質等。當然如果沒有條件開設大班課,也可由系里每學期統一安排成講座的形式進行。聲樂教學形式只有將小課、表演實踐課及大班課合理地進行整合,才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才能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不自覺的融入各類表演、聲樂活動中。(2)聲樂表演實踐課。通過6~15人左右的小組課形式,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聲樂表演實踐課最為穩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學生經過一年的素質教育,對周邊環境及人員有了一定的認識,便于教師采用以點帶面的手段進行教學。另一方面,由于進入二年級以后,學生心智開始慢慢成熟,可以通過表演、演唱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舞臺環境,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3)聲樂小課。該課重點為技巧課,學習掌握科學歌唱發聲方法與歌曲藝術處理技巧。筆者目前所在的系安排的是3人一節專業課,只有專業考試成績排名靠前的10%的學生為一對一的上課,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專業技能訓練的時數遠遠不夠,如果改為兩人一節課會更加科學。當然,這種小課形式不能離開自己的培養目標,除了進一步提高演唱能力使之達到專業要求外,還必須培養他們具有一般聲樂的教學能力以適應在中小學進行某些聲樂教學的需要。這種課的授課方式具有針對性強、突出藝術個性、效率高等優勢,是學生掌握發聲方法與技巧、提高歌唱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徑。
2.教學內容的合理搭配
聲樂教學內容的三部曲———練聲、練習曲、唱歌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沿襲已久。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發現,要求師范學生的聲樂演唱像專業院校一樣高是很難達到的。高師聲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如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此項任務,是高師教育所面臨的新的問題。(1)聲樂大班課。①要想具有良好的演唱能力,首先必須要對聲樂理論知識進行學習,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演唱、理解演唱、學會演唱。聲樂理論課的內容所涉及聲樂演唱的方方面面,包括歌唱時的坐姿、呼吸的方式、如何進行合理發聲、歌唱的喉頭位置、歌唱的咬字吐字、嗓音衛生保健常識、人聲的分類等,可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②聲樂精品賞析課。教學過程中應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料,引導學生自主欣賞古今中外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聲樂作品,通過欣賞作品把握作品風格,以便掌握最新的聲樂發展的方向,可在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上學期開設。③聲樂心理學。培養良好的歌唱心理品質,該教學內容應關注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有效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可在二年級開設。④聲樂教學法。聲樂學科的教學任務不僅是培養學生會“唱”,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會“教唱”的能力。我們應充分認識到該內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科學地、系統地讓學生掌握了會“唱”又會“教唱”的基本技能,才能使學生畢業后盡快勝任教學工作,可在三年級開設。雖然以上所陳述的方面所涉及的范圍較廣,但只要教師課下做出合理安排,在課堂中嚴格把控教學內容,應是一個較合理的聲樂學科內容結構。(2)聲樂表演實踐課。實踐課的教學內容應豐富多彩,如重唱、小組唱、表演唱、小合唱、歌伴舞、音樂劇片段等。具體的實踐是按照學生的基本條件合理搭配,組合成各種歌唱表演形式,針對學生的舞臺風度、氣質、眼神、表情、手勢、形體動作進行訓練,對有聲部的作品,教師還要在聲音的和諧、音量的平衡、配合的默契等方面給予進一步的輔導。在二、三年級時要大膽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作品、自愿組合、主動參與、親自動手、動腦,創編一些各種體裁、題材的聲樂表演作品,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實踐中培養鍛煉學生的組織編排節目能力,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團結協作精神。(3)聲樂小課。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好嗓音不多,適合走專業唱法的較少。所以,教師應正確面對學生的自然條件,用科學的訓練方法,讓其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去演唱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教師可制定出各年級各學期學生應達到的具體專業要求及進度,規定出每學期演唱訓練及瀏覽的曲目量,這些曲目應包含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創作、民歌及改編民歌、優秀健康的流行歌曲、音樂劇選曲及部分歌劇詠嘆調,中小學音樂課本中的一些歌曲。教師可利用前3年時間,使所有學生都具備規范演唱歌曲的能力。
3.教學手段的創新與優化
聲樂課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并學會用方法去指導別人歌唱。聲樂教學應改變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活動的實踐性和參與性,利用多媒體、影音影像資料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在授課時,可根據聲樂課的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點撥疏通、唱練研討等多種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興趣。(1)緊扣教學內容,強調演練結合。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加演唱示范部分,學生進行練習,教師根據學生練習時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模擬練習時還可使用手機錄像回放的方式,讓學生更清楚自己在實際演唱中出現的問題。(2)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教師可將不同年級的聲樂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選擇一些彈唱、表演唱等內容讓他們共同完成這些學習任務,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也可在課堂中適當增加部分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拿到課堂上來練習,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熟悉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曲目,知道怎樣去唱,如何去教,能正確處理和表現作品,為今后的實習和畢業后勝任中小學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結語要將高師聲樂教學改革落到實處,聲樂教師必須掌握教學的規律和特點,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教學內容具有準確性和豐富性,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加強舞臺藝術實踐,以此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為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而努力。(3)結合教學內容,選看歌唱家的演唱或歌劇片段。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先進教學手段,通過借助現代電器化的教學設備,將聲音、圖像、情景三者相互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以往教學中單一地學唱歌曲,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重視實踐課,積累實戰經驗。聲樂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學科,要想學好聲樂,就要多練、多看、多聽,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院的迎新展示、舞臺藝術實踐、各類聲樂比賽,組織學生觀摩各類聲樂比賽、音樂會(校內外教學音樂會、研究生學年及畢業音樂會);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唯有創造了良好的視聽實踐環境,學生才能自覺地接受知識,改進他們的學習方式。
4.五步誘導教學法
聲樂教學生態課堂是一種追求動態、追求開放、追求平衡、追求和諧的課堂,它的目的是培養出一名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對于高師課堂而言,應通過利用五步誘導教學法進行教學,確保平等的師生關系。五步誘導教學法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導疑。導疑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提出疑問。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教師的巧妙引導至關重要,可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巧妙導入課題。(2)引探。引探階段所要做的就是明確目標并對問題進行初步研究。一方面,由于高師聲樂的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但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突出,且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引探方式,激發學生對于聲樂的熱情,使學生完全融入學習中;另一方面,作為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充分利用學?,F有資源進行探究活動。(3)釋疑。通過師生間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生態教學模式最主要的特點在于其具有良好的互動性,也就是說生態教學課堂開放性程度較高,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然后使學生自主進行選擇應用何種模式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同性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全融入課堂,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可以對每個學生進行輔導。(4)啟思。通過歸納與總結的學習習慣進行方法的提煉。學生可以開展許許多多的課外活動,比如義工服務、支教活動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針對學生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進行總結、反思,最終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5)精練。對于好的行為習慣應該進一步保持,對于不好的行為習慣應該予以糾正,對于教學過程中的個性問題、經常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使這種處理方式成為習慣,并在以后遇到類似問題能夠按照正確方式進行處理。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高師聲樂課堂是一個互動性良好、學生能夠自主發揮的平臺,學生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自主發現問題并找到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最終為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曹文海.聲樂教學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4]肖黎聲.聲樂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作者:冀麗娜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第三篇:中國音樂劇中高師聲樂教學探究
摘要:中國音樂劇是在西方音樂劇的基礎上創編而來,它的體裁多樣化,風格多元化,演唱方法靈活,具有集美聲、民族、通俗于一身的特點。本文從中國音樂劇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現狀進行分析,討論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中國音樂劇以及高師聲樂專業學生學習演唱中國音樂劇的意義方面進行論述,試圖能夠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中國音樂劇,為高師聲樂教學和培養人才探索出一條新路。
關鍵詞:中國音樂??;高師;聲樂;教學
音樂劇是二十世紀以來崛起于歐美的娛樂性商業化通俗歌舞劇,它是歌劇藝術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上世紀80年代中期,西方音樂劇開始進入我國,并迅速得到發展。經過30多年的發展,西方音樂劇劇目源源不斷地被介紹到中國,其特有的藝術特色、表現形式、舞臺美術、音響設計等,被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所接受。中國音樂劇可以被稱之為“原創音樂劇”和“本土音樂劇”,是我國的藝術家通過學習和借鑒歐美音樂劇創作經驗,并結合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市場消費需求而創作產生的音樂劇。聲樂是一門技巧和藝術相結合的學科。要想學好聲樂,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發聲技巧,同時還需要演唱大量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準確地表達作品的創作意境和思想內涵。高等師范院校主要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主要目的,在聲樂教學時常選用藝術歌曲、地方民歌、歌劇選段作為聲樂教學素材,幾乎不選用中國音樂劇唱段。這種教學方式,作品選材較為單一,不能較好地適應當今聲樂教學的發展。因此,在當今高等師范院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如要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就需要不斷的給學生增加新穎的聲樂作品作為教學素材,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本文主要對中國音樂劇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究。
一、中國音樂劇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現狀
(一)教學缺乏系統化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進行音樂劇專業的教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國已有10多所專業藝術院校開設了音樂劇專業;然而,這些藝術院校進行教學時主要是采取排練經典音樂劇的方式。在教學中,由于西方音樂劇具有模式清晰,舞臺表演程式穩定等特點,學生更傾向于排演國外的音樂劇。中國音樂劇著力于本土化發展,但是缺乏宣傳力度,使得學生很難接觸到原創音樂劇和本土音樂劇,學生可排演的中國音樂劇較少。與此同時,廣大高等師范院校也并未專門開設中國音樂劇相關專業課程,因此學生對中國音樂劇藝術的廣泛性和整體性認識很有局限。
(二)教學資源有限
高師教學中,學生鮮有機會親臨中國音樂劇演出舞臺進行對音樂劇的學習。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只能通過網絡視頻、音頻資源來學習中國音樂劇;然而,網絡上完整的中國音樂劇視頻資源寥寥可數,這對高師學生認識和學習中國音樂劇造成很大的困難。
(三)教材的選擇面較窄
高等師范院校聲樂專業學生在學習和演唱聲樂作品時,大都選擇藝術歌曲、中外歌劇選段、地方民歌以及創作歌曲,由于中國音樂劇沒有廣泛對大眾傳播,只有少部分專業人員熟悉中國音樂劇唱段曲目,使得教師在為學生選擇中國音樂劇唱段作為教學訓練曲目時,選擇的作品面比較窄。
二、引導學生學習中國音樂劇
(一)借助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學習中國音樂劇
中國音樂劇創作素材主要來自于歷史、傳奇、神話等,大多數作品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兵馬俑》、《花木蘭》、《曹雪芹》、《錦繡過云樓》等原創民族音樂劇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情感、氣派;中國傳統文化始終貫穿其中。高師聲樂教學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教授學生的演唱技巧,還需要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能夠準確地表達中國音樂劇唱段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內涵。《紅樓夢》是中國最著名的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是一個有著廣大受眾的歷史題材,音樂劇《曹雪芹》主要以曹雪芹與其作品《紅樓夢》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講述了曹雪芹生命中最為悲情的經歷,該劇穿插了《紅樓夢》的經典片段,用巧妙的藝術形式將二者的暗合點展現在觀眾面前,實現了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代審美的統一。在學習音樂劇《曹雪芹》的同時,高師聲樂專業學生應了解《紅樓夢》創作背景、歷史價值,作者和作品之間的關系;通過作品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曹雪芹人生的曲折經歷,從另一個視角去品味《紅樓夢》這部文學巨作,在學習和演唱這部音樂劇時才有更多發自內心深層次的感悟和體味。
(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中國音樂劇
美聲、民族、通俗唱法是我國聲樂界最常見的三種聲樂演唱方法,這三種唱法各有其獨特的風格;不論哪種唱法,都是建立在科學的發聲方法基礎上,發聲方法很接近。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常以美聲唱法為主體;美聲唱法最主要特點是聲區的混合,充分使用共鳴腔體,解放喉頭,穩定喉部,聲音連貫,氣息飽滿,力求高、中、低三個聲區的統一。對于學習中國音樂劇唱段的學生而言,以美聲唱法為基礎的發聲練習來指導作品演唱是很有必要的。以音樂劇《兵馬俑》唱段《生命如花》教學為例:《生命如花》是第六幕中的唱段,孟瑩為心愛的男人楊明求情的一段插曲,該曲采用舞臺配唱的形式,表達了孟瑩對楊明深刻的愛,以及對命運萬般無奈的哀嘆。指導學生演唱《生命如花》以美聲唱法為基礎,要求演唱音色優美、聲音有立體感和穿透力,這首唱段旋律兼容流行音樂元素,演唱方法科學性、藝術性、通俗性并存。整首歌音域不高,最高音到小字二組g,在咬字方面遵循美聲唱法字正腔圓的特點,要求咬字清晰,敢咬字頭,但不可以咬的過死,音色圓潤輕盈,明亮不生硬,氣息通暢,聲音位置統一,氣與聲的有機結合才能完整表達人物的情感。在美聲唱法教學的基礎上,民族唱法也是高師聲樂教學中的另一主體。當今的民族唱法是在繼承中國民族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借鑒美聲唱法的特點,經過不斷地實踐和總結,形成的一種新的唱法。新的民族唱法沿襲了吐字清晰、聲音甜美、氣息靈活的特點,又借鑒了美聲唱法聲區統一、音域寬廣、真假聲結合的特點,演唱風格秀麗輕巧、清脆甜美、高亢嘹亮、熱烈激昂。以音樂劇《星》唱段《輕輕推開一扇窗》教學為例:《輕輕推開一扇窗》這首唱段是女主人公月月歌唱比賽摘冠后沉浸在無限的幸福和喜悅之中,心情無比激動,滿懷愛意對心上人陽光的深情告白,音樂旋律通俗流暢,充滿詩意。該曲適合用民族唱法演繹,學生學習演唱這首歌,首先分析這首歌的結構,副歌部分以輕弱音色進入,演唱音色輕盈、靈透,營造出璀璨星空、寧靜夜色的氛圍,彌散夢幻般的色彩;主歌部分分為三段,在旋律相同的基礎上連續移調,逐層推動情感的遞增,音樂的情感在移調變化重復處理中向高潮推進,演唱音色開闊寬廣、起伏綿延。其次,根據歌曲的結構,再作唱法的調節,副歌部分用民族唱法演唱,聲音輕巧、靈動;主歌部分用民族、美聲相結合的方法,充分打開共鳴腔體,聲音連貫、飽滿。
三、高師聲樂專業學生學習演唱中國音樂劇選段的意義
(一)為培養高水平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打下良好基礎
高師聲樂教學不是培養的歌唱家,而是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中小學音樂教育主要是目標是中小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這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就有更高的要求,中國音樂劇這門綜合性藝術,能夠滿足這一教學需要。
(二)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面適應社會多方面需求
高師音樂專業不是每一位學生畢業后都從事音樂教育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進入文藝團體、企事業單位從事群眾文化、企業文化等工作,這就更需要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中國音樂劇集多種藝術形式與一體,藝術的通識教育,可以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用人單位的多元化要求。
四、結語
中國音樂劇引入高師聲樂教學的探索,為當前高師聲樂教學理念的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在開闊學生音樂視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等方面有推動作用;為促進高師聲樂教學思路的拓展,復合型藝術人才的培養樹立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周映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音樂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居其宏.智艷.中國歌劇音樂劇通史[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3]韋明.中國歌劇音樂劇散論[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4]訾娟,張旭.中國音樂劇作品選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5]張利珍.對高師聲樂教學能否引進通俗唱法的思考[J].音樂探索,2006,04.
[6]張濤.淺談民族聲樂演唱在中國音樂劇中運用的思考[J].文學藝術,2013,05.
[7]徐寒梅.音樂劇聲樂演唱初探[J].黃河之聲,2012,13.
[8]張立秀,趙桂珍.試論高師聲樂教學引入音樂劇演唱的現實意義[J].音樂創作,2012,11.
作者:曹旖煥 張筱青 單位: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