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聲樂教學弱音技巧和情感個性化表現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如今的聲樂學習中,弱音訓練很容易被忽視。本文著重于闡釋聲樂學習中弱音技巧的訓練,突出弱音訓練對于把握作品情感變化的重要性,有效地建立正確的歌唱意識和歌唱機理,做到所有音高都能流利地、不留痕跡地“強轉弱”“弱轉強”,以及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如何通過對聲音的音量和音色進行控制,從而將演唱效果和作品的藝術性完美融合到一起,讓我們的情感表達更加自然和貼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高校興起以后,受很多種因素的影響不斷進行著教學改革。在我國高等院校快速發展的大形勢下,對聲樂的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這就意味著高校聲樂教師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合理高效地把聲樂理論與課堂實踐相結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提高學生的聲樂演唱水平。
一、高校聲樂教學中聲樂學習的錯誤概念
(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不同的學生嗓音條件的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些學生天生嗓音條件比較好,有些學生則比較一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發現部分學生“嗓門大、音色亮”,在做發聲訓練時經常會出現“吼叫”的現象,學生的聲音比較僵,唱歌粗糙,并且音域不寬,讓人聽起來缺乏美的感受,長此以往,會造成嗓子啞、高音擠、高音困難、喉音重等毛病,這就是初學聲樂的低年級學生因為過度注重音量大而忽略聲音質量的結果。
(二)有些同學認為“用力多聲音就大,用力少聲音就弱”,然而這種想法并不全面。同學們在演唱作品中的表情記號mp、p、pp……時,擔心強弱對比不明顯,不敢用力唱,導致演唱時氣息浮、聲音虛、音色暗,而用力了又覺得音量過強情感對比不明顯。很多學生會問“弱音訓練會不會使聲音太小?”“以后聲音會不會放不出來?”答案顯而易見,肯定不會!用蠻力大聲喊出來的聲音反而很難找到松弛的感覺,聲音的穿透力不強。這就體現了我們歌唱中不能忽略的演唱技巧——弱音唱法的作用,要想做到聲音弱而不虛,就要更好地控制橫膈膜和我們的肌肉。弱音唱法只是一種手段,得到通暢、漂亮的聲音才是我們的目的。
二、弱音訓練的技巧
在現今聲樂教學中,弱音的訓練是發聲練習中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環節。然而弱音技巧是發聲訓練中的重要部分和歌曲表現的重要手法,它有著正常發聲訓練達不到的效果。弱音,顧名思義就是小聲。如果說強音是人體發聲系統重機理運行的結果,那么弱音就是人體發聲系統輕機理運行的結果。用小的音量高頻率地來達到音高要求,音色更加集中、統一,發聲系統更加松弛。在聲樂教學中,許多學生找不到真正放松狀態下的弱音,對發聲系統的肌肉群不能很好地控制。沒有受過發聲訓練的學生,牙關很緊,不容易放松,每天需要做開口訓練——用我們的右手壓住自己的下巴,慢慢打開口腔,直到露出上牙和微露下牙為止,注意嘴巴不要使勁橫著張,而是要緩緩向上伸張。對于很多演唱方法而言,只有保持身體松弛才會產生美感。那么怎么做到松弛呢?首先,喉頭的穩定。弱音練習是一種對于穩定喉頭極為有效的發聲練習。喉頭是發聲系統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喉頭的穩定直接影響到我們歌唱中的咬字、聲音的位置和統一以及完美的音質。“u母音”對于穩定喉頭有著極好的作用,通過“u母音”的訓練,找到正確的喉頭位置,穩定喉頭。我們用“u母音”八度的連音來做弱音訓練,上嘴唇要攏住,唇尖用力,雙唇微閉成“撮口”狀,喉嚨要打開放松,頭腔、口腔、咽腔、胸腔上下通道好像一根管子,從高音開始,做八度下行練習。弱音的演唱比較容易找到高位置,要保持上下相通的感覺,做到音色的上下一致,以達到“空、通、松”的歌唱狀態。其次,聲音的共鳴。我們從發聲練習中的哼鳴訓練開始,哼鳴訓練與弱音訓練的要求極其吻合。在練習哼鳴時有利于找到“打開”的感覺,容易感受到聲音的高位置,改善我們的共鳴腔體,擴展音域,使聲音通過腔體振動共鳴而發出,讓原本單薄的音色獲得共鳴的效果。在《歌唱中的自由》一書中,菲利普提議:“學習歌唱的人要盡可能多地練習哼唱”。在哼鳴訓練中,將舌頭平放,舌尖抵住下齒根,雙唇微閉或半張,下巴保持完全放松,上軟腭提起,口腔保持含著半口水的狀態形成一個自然空間,用鼻腔發出“en”音,感覺聲音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熟練后,發出的聲音會日趨明亮圓潤,穿透力強,音色飽滿而不單薄。最后,氣息的“穩、慢、勻”。許多同學在做弱音訓練時覺得發出的音量小不需要很大力氣,從而忽視了對氣息的控制。雖然弱音訓練對氣息的要求相比強音訓練而言要低,但在練習過程中一樣要保持氣息的穩定。在正確的哼鳴練習后,我們要在哼鳴位置的基礎上慢慢打開口腔,在這里必須注意的是,初期弱音訓練中雙唇打開不能過大,如果嘴巴張得很大,氣息會從口腔中漏掉,氣流不封閉,這樣就會導致我們的弱音唱得很虛,反之,雙唇打開較小更容易封閉氣流和更有利于打開喉嚨,氣息緩慢勻稱地呼出,從而方便我們找到共鳴位置。在熟練以后,可以適當打開雙唇,找到感覺后再進行由弱到強的練唱,這樣的效果事半功倍。聲音的位置隨著音高的變化也不斷發生著變化,由前向后地移動著,移動的速度就需要通過我們教師的耳朵進行判斷了,在聲音移動到高音區的時候,應該提醒學生適時地提起上軟腭,只有上軟腭及時提起,口腔后面才能形成拱門形狀,才能具備頭腔共鳴和鼻腔共鳴的狀態,從而帶動后咽壁的力量,這樣演唱的聲音才是松弛的且有震撼力的。
三、聲樂演唱中的情感個性化
對于演唱者來說,過硬的演唱技巧是唱好一首作品的前提,但在現今高校中,很多學習聲樂的學生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自身音色不錯,演唱技巧也基本掌握,演唱剛開始聽感覺很不錯,可是聽上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十分乏味,這是因為學生學習到了聲樂的演唱技巧卻沒有辦法把這些技巧變成自己的東西,像同一個模具生產出來的產品,公式化、機械化地演唱,尤其是科班出身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千人一聲”的現象,這樣的聲樂演唱無疑是失敗的。同樣的作品,為什么有的演唱者唱出來非常動聽、打動人心,而有的演唱者則做不到呢?這就引出聲樂教學中除了演唱技巧外我們必須重視的另一個問題——歌唱中的情感個性化。沒有情感的演唱是沒有靈魂的。演唱者通過音樂來表達情感,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音樂記號甚至是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充滿了情感的表達。作為一名演唱者,拿到作品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作品進行一字一句的閱讀、理解、認知,直到自己產生心靈上的觸動,喚起強烈的歌唱欲望,這時就有了情感創造的動力,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二度創作。演唱者通過對音樂藝術的理解以及對聲樂演唱技巧的把控和熟練運用,將作品的歌詞和旋律等等進行整合并立體地呈現出來,不僅僅包括聲音和肢體動作,還包括人物塑造和藝術形象。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同樣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的生活感受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情況不同,這些不同造就了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有著不同的見地。我國的聲樂演唱和聲樂教育經過了一段特殊的“千人一聲”時期后,很多藝術家們意識到了個性化表演的重要性,并通過不斷的創新尋找屬于自我的音樂表達方式。演唱者的個人素質、演唱技巧、自身個性對于完美的演唱是至關重要的。作為高校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情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教學效率。
(一)如何在聲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寓教于情,情的重點又在于興趣和樂趣的培養。在教學中,使用“情緒自我激勵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通過示范演唱直觀激發學生的歌唱情緒,通過對作品進行詳細講解及對背景進行介紹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表揚和鼓勵學生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二)情感對演唱技巧的作用利用教學語言對學生施以積極的情感影響,讓學生在主動理解的狀態下,無形中接受相關知識的灌輸,進而作用于聲樂訓練。情感表達的積極狀態可以幫助學生適度地調整發聲共鳴腔體,促使發聲器官積極配合運作,情感的內心體會同時會對外在的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產生影響,使演唱不會過于死板。所以時刻注重挖掘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歌唱中的情感表達意識和能力,有助于展現歌唱中的歌唱技巧。
(三)情感個性化的重要性課堂上過于強調我國傳統聲樂講究的“字正腔圓”,容易導致聲樂演唱千篇一律,需拋開這種形式化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演唱風格和表演風格。情感的表達不只是通過聲音來實現,還可以靠演唱者的表演來實現。在表演過程中,演唱者的肢體表演也需存在一定的特色,不同的個性化表演,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不同形式的演唱,都需要演唱者進行獨特的演繹,如此才能展示出藝術的獨特魅力。
四、弱音唱法的情感個性化表現
前面我們闡述了作品中情感個性化表現的重要性,那具體到實際演唱中怎么才能很好地做到情感個性化表現呢?聲樂作品中的情感表現是非常豐富的,有的作品激昂澎湃,有的作品委婉低沉,弱音技巧就可以自然流暢地實現作品中情感的強弱變化。
(一)弱音唱法很容易找到松弛的感覺,解放我們的下巴、舌頭,能讓我們咬字更加準確,發音更加準確,可以更加精準地表現作品中歌詞的意境。
(二)弱音唱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氣息,能根據演唱作品的表現意境來選擇我們需要的音色,同時弱音唱法能對作品中的高潮部分進行更貼切的處理。
(三)弱音唱法能為我們演唱作品增加很多色彩,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變化,讓我們可以把作品自然而流暢地表現出來,讓我們演唱作品時的情感過渡更加自然和完整。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通過對聲音的音量和音色進行控制,從而將演唱效果和作品的藝術性完美融合到一起,已經成為成熟的演唱者必備的技能。
五、小結
綜上所述,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要提高教師和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充分展現聲樂教學的藝術性,加強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的訓練,通過弱音技巧的訓練有效地控制好聲門和氣門,從而發出適合作品情感表達的聲音,使得學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學會利用音色的強弱和節奏的快慢等形式更好地表達作品中蘊含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李穎.淺談哼鳴練習在合唱訓練中的重要作用[J].大舞臺,2011,(01):18.
[2]牛志華.淺談聲樂教學中的換聲區訓練[J].大舞臺,2011,(11):204-205.
作者:劉曉熠 單位:凱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