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探討高校聲樂教學現狀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階段高校聲樂教育雖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在專業性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所以高校聲樂教學需要多方面創新,使得學習聲樂的學生專業水平得到提升。本文將就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與創新展開討論,以期使更多人了解高校聲樂。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現狀;創新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按著教學大綱來進行教學,但隨著社會整體的發展,傳統的教學大綱式教學已經不適應現如今的高校教學,尤其是在音樂、美術等藝術專業領域,更需要創新與改革。聲樂教學作為高校音樂藝術教學中一門重要的科目,對教學創新與改革的需求更為強烈。所以為了適應當今的社會形勢,教育工作者應努力改革教學方案,創新教學思路,優化課堂教學流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聲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個人藝術修養,藝術類工作崗位增多,越來越多的學生也開始選擇學習藝術類的專業,其中尤以聲樂類最受學生喜愛。但目前高校聲樂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仍保留著傳統教學方式,例如琴房練歌、教室教授理論知識等等。這些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都是教師單方面重視知識的輸出,而學生是被迫去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缺少互動,還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使得學生進入社會后難以適應社會上緊張的競爭環境。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聲樂教師的課堂還在遵守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聲樂課堂無趣枯燥,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中無法產生學習興趣,難以投入,以至于無法真正掌握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長此以往,還容易使學生眼界變得狹窄,音樂素養也得不到較好的提升。再次,教學內容缺乏特色。目前很多高校還在使用以前傳統的教學內容,不僅缺乏高校自身的聲樂特色,還使學生學習的內容受到限制,甚至與時代脫節,從而無法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聲樂藝術中包含著很多的民族特色,有很多民族聲樂曲目以及它們背后的故事值得學生們去了解和學習,但在目前的聲樂教學中,這些內容往往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以致很多學生僅學到了聲樂技巧而無法感受聲樂特色。最后,高校聲樂教學的師資力量以及課程安排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很多高校聲樂教師的流動性較強,學生們在學習聲樂課程時經常需要去適應新的聲樂教師,導致學生學習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在課程安排上,很多高校容易出現偏向理論課程或偏向實踐課程的現象,而實踐與理論的課程比重不合理,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時也同樣出現偏差,或實踐能力很強而理論學習不足,或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能力較差,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總而言之,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
二、高校聲樂教學創新策略
(一)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聲樂課程可以說是一門需要大量實踐的課程,不僅需要學生充分學習聲樂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不斷地進行聲樂實踐,經過不斷的練習,來鞏固自己的聲樂基礎。這不僅需要學生自己勤奮練習,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實踐機會。教師在教學時,要改變以往以講授為主的課堂形式,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練習時間,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并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以及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提升自己的聲樂學習能力,找到學習中的快樂。并且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展思維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學習時更加自信,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發聲時,首先要為學生講授人的發聲器官,這時教師可以自己為同學們展示人的發聲器官的具體位置,讓學生能夠準確找到自己的發聲部位,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發聲訓練,教師先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自由練習,然后邀請一些學生為其他學生進行展示,教師可以在學生展示的同時,重復發聲時要注意的關鍵點。這樣反復進行展示,直到學生都基本掌握后,教師可以繼續組織學生哼唱歌曲《花非花》來鞏固剛剛的練習。同樣,在教授學生學習聲樂歌曲《紅豆詞》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基本掌握歌曲的音調后,給學生充足的自由時間,讓學生分組進行練習,然后邀請不同小組的學生來為大家展示,并邀請其他小組的學生對展示的學生進行評價。在所有小組都展示完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展示對各個小組進行評價。之后,繼續給學生一些時間讓學生依據剛剛的點評來進行自我反思和調整,重新練習《紅豆詞》。等學生們練習結束后再一次請一些學生來演唱,并請其他學生繼續為演唱的同學進行點評。最后,在學生們自己點評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整體的演唱情況來作一個總結,并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這樣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練習并展示,可以使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從而加深印象,提升學生的歌唱能力;組織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對自身的反思,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聲樂學習能力和音樂素養。
(二)促進教學方式多樣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等高科技設備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這些教學硬件設備,改變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增添課件、視頻等輔助工具,使知識的表現形式更豐富。另外,教師還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后,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將掌握程度相當的學生按照幾個人一組的形式進行分組,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根據學生們對某一知識的熟練程度來進行與之相關的活動訓練,如進行對唱游戲、即興表演等。以此豐富聲樂課堂的內容,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聲樂的自主能力。例如在學習民族聲樂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少數民族的聲樂作品或者相關視頻,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了解民族聲樂。比如,教師在教授藏族聲樂時,可以在教授之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青藏高原》等與藏族相關的聲樂作品,讓學生初步了解藏族聲樂的特點,然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藏族特有的民族樂器,甚至為學生展示與藏族的風土人情相關的視頻,讓學生能夠更真切地了解藏族聲樂作品的風格特征,最后引導學生學習藏族聲樂并進行實踐練習。相信在如此豐富的教學資源的幫助下,學生們會更容易掌握與藏族聲樂相關的知識。同時,在學生們對藏族聲樂已經熟悉掌握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其他民族的聲樂知識,并利用多媒體來為學生播放其他民族的聲樂曲目,邀請學生們來傾聽,等學生們熟悉其他民族的聲樂特點后,教師可以隨機為學生播放一些民族聲樂作品,其中藏族聲樂作品占比要大,然后邀請學生根據聽到的曲目來猜測是哪一民族的聲樂作品,以此來幫助學生分辨不同民族的聲樂,加深學生對藏族聲樂的印象。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難的聲樂作品的練習時,可以根據學生們的表現,來為學生進行分組,在每一組中都有表現比較優秀的學生,同時也有水平相對欠缺的學生,然后組織各組進行組內的自由練習,等到大家都基本掌握后,教師可以組織組與組之間進行對唱比賽,并對每組學生的演唱進行點評,同時,在比賽過程中,鼓勵組內學生互相幫助,水平高的學生幫助水平一般的學生練習糾錯,以求達到每一位學生的聲樂水平得到提高的目的。
(三)強調特色教學現代各個高校的聲樂教學,教學內容往往如出一轍,因此缺乏高校以及教師自己的教學特色,從而使教育出來的學生水平相似,并且沒有自己的風格。所以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特色教學,利用自身的優勢,進行特色教學,同時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以及培養學生在聲樂方面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并且,高校教師還可以根據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等來進行聲樂教學,根據所教內容的不同來為其注入相關文化特色,使學生處在一個有趣的課堂氛圍之中,以此幫助學生拓展相關的聲樂知識。例如高校可以根據教師們各自的特長來為學生開設相關的選修課,讓學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選修課,從而使學生在聲樂學習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在選修課授課過程中還要對重點的知識進行拓展,并增加實踐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主修課的過程中,遇到重點的知識時能夠有一定的基礎,以及產生更多的啟發。另外,在學習中國民歌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特色,比如在學習陜北民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一種陜北地區豪邁、瀟灑的氣氛,在學習江蘇民歌時,教師可以融入江南美景的圖片及視頻,讓學生感受江蘇民歌的溫柔雅致,在學習山東民歌時,可以為學生呈現一些山東巍峨的山脈的圖片,以及山東民歌的音頻,讓學生感受到山東民歌的粗獷和質樸。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生學習過幾個地區不同的民歌之后,為學生上一節復習課。在復習課上教師可以利用音頻來為學生播放不同地區的民歌,請學生們來猜測具體是哪個地區的民歌,并請猜對的學生為同學們詳細講解這一地區的聲樂特色,其他同學可以為這位同學來作補充。讓學生通過對比自己來復習不同地區的聲樂特點,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聲樂的地區特色。同時,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各個地區的風格特色,還能讓學生在學習聲樂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還能為學生打造特色的聲樂課堂,使學生學到更多的聲樂知識,從而促進自身音樂素養的提升。總而言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目前的高校聲樂教育,面對目前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現狀,對高校聲樂教學進行創新已然是大勢所趨。這就需要聲樂教育工作者能夠認清聲樂教學獨特的價值以及對學生的意義,從而對其進行不斷的研究,以求創新出更多優秀的教學方法,促進我國聲樂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博.反思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現狀及出路[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01):297.
[2]晁然.論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與創新[J].黃河之聲,2016,(01):45-46.
[3]施焦.對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改革路徑的探索[J].黃河之聲,2014,(10):72-73.
[4]夏靜.關于高校聲樂教學現狀與改革的研究[J].音樂時空,2014,(03):184-185.
作者:高磊 單位:忻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