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采茶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既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底蘊,同時更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外延載體,通過極具審美價值的歌曲、舞蹈、書法等藝術形式,讓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得到了很好的呈現。在這其中,發源于江西贛南地區的采茶音樂,便是茶文化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采茶音樂是茶文化在江西客家聚集區的生動體現,蘊含了當地特殊的風土人情、社會風俗等內容,在腔調、曲子、內容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強烈的地方特征。在幾百年時間里,采茶音樂隨著社會融合、人口流動,從江西地區傳播到福建、廣東、廣西乃至海外華人地區,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聲樂教學一方面承擔著傳承音樂技藝的責任,另一方面也肩負著傳承音樂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的歷史職責。因此,將采茶音樂滲透到當前的聲樂教學當中,不僅能夠增強聲樂教學的實效性,更是能讓我國茶文化在新時代里得到更好地傳承。
關鍵詞:采茶音樂;茶文化;聲樂教學;滲透路徑
近些年,我國聲樂教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對于提升我國音樂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也要看到,由于我國教育改革較晚,因此一些學校的聲音教學還存在這樣或是那樣的不足,比如說教學方式單一、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形式化、傳統文化內涵不足等等。作為我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采茶音樂就如記錄我們民族的“活化石”,不僅在演唱方式、腔調、歌詞等內容上值得傳承和推廣,更蘊含了客家人的社會人文、歷史變革等重要信息。在新時代里想要讓我國聲樂教學得到更高質量的發展,就不妨從采茶音樂中汲取優秀的因素,將其有機滲透到聲樂教學當中,這無論是對于茶文化的保護傳承,還是對于我國聲樂教學改革,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采茶音樂的形成及發展
采茶音樂,單單從名字上就能知道其與形成與采茶息息相關。據歷史文獻記載,采茶音樂源自于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形成區域大概為今天的江西贛南地區。由于贛南地區多山,且氣候濕潤,十分適宜種植茶葉。因此定居于此的客家人便多以種茶為生。每年采茶季節,采茶女們便會結伴去采茶。采茶是一項極其費力的農事勞作,不僅費時,更需要有耐心和定力才行。所以為了提高效率,也是為了打發枯燥的時間,這些采茶女們便會邊勞動邊唱歌,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風俗習慣,在當地慢慢興盛起來。由于采茶女們多為當地底層人民,因此其唱歌的腔調和歌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十分鮮活生動接地氣。久而久之,這種采茶歌就被當地專業的音樂人士所重視,并將其整理歸納,將采茶歌這種民間小曲升華到了音樂的層次。因為發源于勞動人民中間,所以采茶音樂最大的特征就是質樸、生動、活潑、通俗,具有十分強烈的鄉土氣息,是我們民族音樂和地方小曲中的重要類型。盡管產生在江西贛南地區,但是從現在看,采茶音樂分布的范圍十分廣泛,如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份都有采茶音樂的分布。一方面,這些省份同樣有悠久的種茶歷史,當地的民間歌曲也會跟茶事勞動進行融合,產生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曲茶歌,如湖南的“茶山號子”等。但是從歷史上看,這些地區最初形成的茶曲茶歌在藝術性、流傳性上面,都無法跟贛南地區的采茶歌相比。另一方面,隨著清朝中葉開始的人口流動和遷徙,采茶音樂首先從贛南地區傳至與之相鄰的廣東北部地區?;洷钡貐^不僅跟贛南接壤,并且兩地皆為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所以兩個地方在社會習俗、人文秉性、方言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在加上經濟、政治、文化、婚姻等方面的不間斷交流,采茶音樂傳入粵北只是時間早晚之事情。除此之外,采茶音樂也以相似的方式,向北、向東、向西傳播出去,在安徽、福建、湖南等省份落地生根,并跟當地一些傳統民間小曲融合,讓自己更加豐富多樣。另外,采茶音樂的傳播史還與我國歷史上的一些大事息息相關。在清朝中葉,尤其是雍正年間,由于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中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十分迅猛,江西贛南地區由于氣候條件較為優越,因此客家人口也急劇增加。人口的增長必然會出現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源,在客家聚集區尤其是廣東地區,出現了客家人與當地人的“土客之爭”,斗爭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械斗,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為了緩解社會矛盾,清朝政府有計劃有規模地從廣東、湖南等地遷移大量客家人前往廣西、四川等地區。這些客家人帶去的不僅是生活方式、社會習俗,更是將采茶音樂同時帶去。還有一點值得研究,就是在19世紀中期爆發于廣西的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早期的主要組成人群就是生活在廣西的客家人,盡管太平天國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然而大量的太平軍逃亡海外,去往東南亞甚至是美國等地方。這也給了采茶音樂傳播到海外的機會,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在異國他鄉的華人聚集區,看到源自清朝的采茶音樂、采茶戲等藝術形式。
2我國聲樂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我國教育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一方面是教育的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提升,另一方面是教育的質量和教育的廣度、深度較之以往進步明顯。在這一背景下,我國聲樂教學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在開設聲樂教學的廣度,還是教學質量的專業性和質量等方面上,都取得累累碩果,為我國音樂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聲樂教學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講,有的教學不太接地氣,與人民群眾的喜好相去甚遠,過于推崇西方聲樂教學,缺乏我們中國的傳統音樂教學。又譬如講,有的教學過于注重外在形式,缺乏實效性,遠離了其“初心”所在。
2.1不少教學機構的聲樂教學一味崇尚西方聲樂,對我們民族傳統音樂不夠關注,缺乏足夠的教學內容
自從我國打開國門后,以歐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明瞬間涌入我國,由于我國當時在發展程度上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社會上很多人對西方文明盲目崇拜,覺得西方文化是高級的,是“上檔次”的,并認為我們的文化“土里土氣”,甚至產生了一些自卑之情。譬如說,無論是在一些中學,還是在一些高等院校的聲音教學中,基本上都是把西方聲樂作為主要內容來教學,譬如說古羅馬聲樂藝術、歐洲歌劇藝術、高音唱法、低音唱法等等。當然我們必須要明白,由于西方聲樂在專業性上要優于我國,將其融入我國聲樂教育是無可厚非的,能夠通過其專業技巧來提升我國聲樂教育水平,然而在這方面我們要把握好度的問題。從實際來看,很多聲樂教學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給了西方聲樂,而涉及到我國傳統聲樂的內容卻少之又少,甚至是不予考慮?;蚴强陀^上忽略了我們民族傳統聲樂,或是主觀上不重視我國傳統聲樂,覺得其不夠“品位”,不上“檔次”。可以說,這種現象與聲樂教學的使命和目標是不相符的,很難說能夠達到聲樂教學傳承我們傳統音樂文化的目的,另外甚至還會對學生們的審美觀念和價值理念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使其言必稱西方聲樂和西方文化,卻對我們的民族聲樂和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2.2我國聲樂教學的教師隊伍存有一些不足
首先因為我國聲樂教學起步較晚,所以尚未錘煉出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教師隊伍。從現實看,很多學校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學校的聲樂老師,在專業性等方面跟當前的社會需求有較大差距。比如說很多教師在教課時只會按照課本講課,缺乏屬于自己的深度教學內容。其次是很多年輕的聲樂教師由于從小接觸大量的西方音樂和西方文化,有的甚至是留學歸來進行聲樂教學,因此他們缺乏對我們民族傳統聲樂知識的了解,甚至是在感情上不認同我們民族聲樂,這極易讓他們的教學內容過于西方化,缺乏我們本土的聲樂內容。應該說,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聲樂教學在新時代的又好又快發展。
3采茶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3.1在聲樂教學中設立專業的采茶音樂教育
采茶音樂不同于西方音樂或是現代音樂,其不僅在演唱方式、腔調、唱詞等方面有著獨到之處,更是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歷史內涵。在聲樂教學中開設采茶音樂課程,既能夠大大增強聲樂教學的豐富性、吸引力,讓學生們感受到不同音樂種類的魅力及各自的特征,更是能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到中國茶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內涵。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增加與采茶音樂有關的教師團隊,可以通過引進或是培養的方式來實現。對于那些地處采茶音樂分布地的學校,比如說江西、廣西、廣東等地的學校,就可以就地取材,從本土的采茶音樂從業者中挑選具有較高水平和教學能力的人,參與到聲樂教學的采茶音樂課程當中。由于他們多為本地人,因此不僅喜歡采茶音樂、了解采茶音樂,另外他們更是當地社會人文的一面鏡子,可以讓學生尤其是外地學生了解到采茶音樂背后的社會人文情況,有助于他們加深對采茶音樂乃至茶文化的認知程度。同時,也要注重對采茶音樂教師的培養,特別是要把傳承采茶音樂擺在更高的位置,多從本校音樂專業中培養出更多的相關人才,讓他們在畢業后投身到采茶音樂的傳承和教學當中。
3.2將采茶音樂的專業知識和相關背景寫入到聲樂教材當中
從現實看,我國現在的聲樂教學教材基本是以西方聲樂知識和現代音樂為主,如歐洲歌劇、美國鄉村音樂等。即便是有我們民族的傳統聲樂知識,也基本局限于一些著名的音樂類型,比如說黃梅戲、昆劇以及京劇等種類,缺乏民間音樂的相關知識,比如說采茶曲、民間小調等。由是言之,將我國本土音樂典型代表———采茶音樂融入到聲樂教材當中就顯得尤為必要。當然,在這一點上可以有針對性地融入,譬如講,江西、湖南等采茶音樂分布較為普遍的地區的學校,就要適當的多一些采茶音樂內容,在專業性和針對性上也要深一些、強一些。在具體的融入和編寫過程中,采茶音樂分布集中的地區的各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攜手共同將采茶音樂融入到教材當中。這樣就能更好地將采茶音樂進行分類總結,做到更加準確、專業而富有針對性。
3.3采茶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滲透,要突出一個“土”字
這個土,不是土氣的意思,而是說要將原汁原味、鮮活有趣的采茶音樂從田間地頭挖掘出來,并融入到聲樂教學當中。聲樂教學尤其是大學聲樂教學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將一些源自于生活中的音樂藝術變得過于理論化,使其更加“陽春白雪”,更加概念化和抽象化。這當然有其好處,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其規律、本質和發展方向,但是過于理論化也會讓其失去其本來的特性。對于此,就要從民間聘請專業的采茶音樂人,讓其把采茶音樂從當地直接帶到學校的聲樂課堂上,讓學生們感受到不加修飾的傳統采茶音樂。當然,既然聘請就要涉及用人問題,在這一點上,不妨針對自身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用人方式,如簽訂合同、講座聘請等形式,按照民間采茶音樂人的勞動付出,對其給予相應的費用。這樣,定能讓采茶音樂更好地融入到聲樂教學當中,讓聲樂教學更加豐富,更有感染力。另外,這種方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出采茶音樂藝人對采茶音音樂保護和傳承的積極性,因為一旦某項工作有了相應的物質保障和社會地位,必然會讓參與此項工作的人主動去做好這項工作。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間藝人參與到采茶音樂的挖掘、保護和傳承上面,這對于我國采茶音樂在新時代的更好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劉正維.民族民間音樂概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范曉君.中國采茶音樂文化研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3]徐皖閩.論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05-110.
[4]盧致苑.地方戲曲嵌入高校公共音樂課的探索———以贛南采茶戲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5(5):32-33.
[5]范曉君.廣東“采茶”音樂文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高志強 單位:安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