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形式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創新的內在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特殊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教育對象思想理論需求的不斷增長和思想政治教育滿足對象需求情況的相對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特殊矛盾。從德育哲學的視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探究新形式、新結構和新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有精神需求、價值需求以及意識的至上性。“意識的至上性意味著思維的能動性……這種選擇性給人的意識活動以深刻的自由性。通俗一點說,盡管這種自由也要受到既定歷史條件的制約,但在這一前提下,把握意識至上性的根本意義在于:誰也不能也無法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反映什么或不反映什么,思想什么或不思想什么,接受什么或不接受什么,選擇什么或不選擇什么。這就是意識建構過程中的自由選擇性。這既符合客觀事實,也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的原理。”人的實踐領域的不斷擴張,人的精神需要的不斷豐富以及人對自我完善的不斷追求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不斷創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創新的外在推動力量是國家政權和制度基礎。在任何社會形態和制度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國家性、制度性、導向性特征。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曾說:“思想——宗教的、道德的、實踐的、審美的……必須由強大的社會集團來承擔,才會發揮強大的社會作用。必須有人尊崇它們、贊美它們、維護它們、貫徹他們。為了在社會中找到一個不僅是知識上的存在,而且還是物質上的存在,它們必須被體制化。”正在融合的媒介給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構成形式創新提供了契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制度性要求同樣需要不同媒介的參與主體共同遵守、維護和擔當,目標和任務的社會性只能通過過程和載體的社會性才能實現,大德育、全員德育的理念都體現了這一點。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創新的理念表達為四個回歸。思想政治教育意同德育。“隨著德育涵量的不斷發展和逐步走向社會化,德育運動必然更加走向本真和深邃。這主要表現為四個‘回歸’:第一,德育的權利和義務由國家主體逐步向社會主體回歸。第二,德育的本質存在由革命時期的‘精英’目標取向為主逐步向民族的大眾的‘生活世界’回歸。其三,德育的目的任務由工具理性主導逐步向建設人本身回歸。其四,德育的運作方式由單向運動為主逐步向雙向、多向乃至‘無窮向’回歸。”
(四)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創新是對傳統形式的強化和升級。一般而言,根據交流互動方式,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存在形式作以下區分:第一種是指以會議、談話為代表的傳統交流形式。第二種是以教學活動為代表的課程交流形式(其中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第三種是借助于報紙、板報、影視作品等傳統媒體開展的宣傳教育交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創新并不是簡單地拋棄傳統形式,而是實現媒介融合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強化和升級。
(五)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創新的現實需要可以提升隊伍媒體適應力。當前,隊伍媒體適應力不強主要表現為:第一,理論研究多、成果普及少,相當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還不能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多數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對網絡的運用能力僅限于瀏覽網頁、信息收集,建設、開發、維護的意識和能力欠缺。第二,問題分析多,建設實效少,受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學緣結構的影響,網絡技術專業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術背景尚需融合。第三,總體引導多,關鍵突破少,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利用網絡資源雖已成共識,但在教育的關鍵領域、重要內容、核心問題等網絡化探索方面還沒有突破。例如,一味地跟隨美國大學網絡公開課興起的國內大學網絡公開課的日益式微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創新是對受眾主體實踐范式的回應。按照信息主體(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對信息的不同認定渠道,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區分為教育者信息系統和教育對象信息系統。可以說,在信息以文字形式傳播的時代,誰控制了文字、紙張的使用流通,誰就能控制信息的制高點。在媒介融合的時代,紙張對信息的控制功能今非昔比,受眾的定義也是雙向的。在任何媒體狀態中的人既是傳播者,又是受眾,智慧、思考、勵志、邏輯、批判、宣泄、獵奇、興趣、時尚、熱點、搞笑、無厘頭等多元化的主體需求直接影響信息的被選擇和獲得。一方面,教育者視野中重要的主題對教育對象而言可能并不敏感,因此,在信息接收過程中主體性和個體性凸顯。例如,圍繞著被稱為“華人文化族群部落化”標志的春晚年年爭議不斷,卻年年一直在辦,繼央視推出網絡春晚后,目前已有網友開始籌劃民間春晚。另一方面,信息形式因媒介融合而突破界限,教育信息的有效性獲得、可期待選擇等要依靠調動受眾的興趣而吸引受眾眼球。
二、媒介融合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創新
(一)利用媒介融合資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教育形式。在網絡普及程度較低、個體信息渠道受限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形式教育目標的實現難度相對較小。在媒介融合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性、去中心化、在場性、互動性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所沒有的特點,完全有理由要求重新追問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邊界問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媒介融合資源,將教育對象的注意力、需求度、價值觀,甚至身體狀況、心理狀態、關注問題、個人經歷等復雜因素作為應該被尊重的前提因素,建立一個對象全息數據系統,并以此為基礎,重新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在對象實踐中的內容邊界,才能使其充滿生命力和活力,避免“高大全”,實現“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
(二)利用媒介融合介質,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呈現形式。在媒介融合環境中,各種媒介之間的區分是有限的,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復雜多樣、變化萬千的“介質圈”。手機雜志、手機圖書、手機報、飛信、QQ、微信、微博、手機電視等構成了人們在媒介融合中的交互平臺。各類門戶網站、博客、播客、微博、輕博、網絡電視、即時通信、維客、搜索引擎、虛擬社區等網絡形式的日新月異使人們的網絡常識得到不斷更新,考驗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適應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網絡生存,就應該打造技術全面、素質過硬的“網絡精兵”——教育部思政司。例如,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中國大學生在線發展中心在高校范圍開展“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博客網絡評選”活動就是一種有益的示范。
(三)利用媒介融合渠道,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服務形式。通常意義上,科普活動多數是普及自然科學常識。媒介融合的全信道交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觀點、理論內容可以通過科普的方式實現社會服務。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服務問題的技術準備還遠遠不夠,其難點在于如何實現經典理論形態的時代表達,如何根據不同的受眾類型開發不同理論層級的教育信息,為不同受眾確定符合教育目標和接受能力需求的概念標準體系并具象化,簡單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科普化。例如,廣東省針對小學生的閱讀習慣推出《畫說哲學》等科普讀物,廣西正在組織人文社會科學服務公眾的開放性建設項目等做法就是這方面的有益探索。
(四)利用媒介融合平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極具理論魅力和內在活力以及傳播勢能的學術領域。通過媒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獲得了文化傳播的廣闊平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社會公眾傳播多樣和諧的價值文化;面對社會組織傳播促使個體互動和成長的群體文化;面對不同職業類型傳播專業而敬業的職業文化;面對國際交往對象傳播和平發展的外交文化;面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傳播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信仰文化;面對人民軍隊傳播保家衛國的軍旅文化;等等。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這將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傳播形式創新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五)利用媒介融合契機,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共擔形式。當前正在開展的媒體自律意識建設以及媒體行為法制化等都在傳達一個概念,即媒體是有社會責任的,是有建設和維護社會精神生活質量義務的,媒體應該是有良知、有底線的。在媒介融合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的資源應該包括媒體自律的觀念資源和制度監管的法律資源。對媒體行為進行約束,在發達國家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經驗。例如,美國電影分級制度就展示了媒介通過MPAA(MotionPictureAssociationofAmerican)等標準進行分級評價。美國電影分級并不是強制執行的制度,為了塑造公眾形象和維護核心文化精神,體現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制片商都會選擇提交電影分級。在媒介融合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實現社會的價值共建和觀念共識。
作者:王宇 張澍軍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廣西科技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