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邏輯性的整理了了中西放有關美學的理論發展歷程,目的是從不同人類歷史發展的美學思想中探索美學的概念和本質,避免隨意分散的概念或范疇,并以空洞的方式討論美學。
關鍵詞:美學思想政治教育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學者鑒于美學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研究文獻比較少,西方各國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學科研究主要是通過道德、倫理、美育等研究來體現,對美的關注體現在人性美、道德美。美國學者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理論[1],促進了道德發展的階段,揭示了道德觀念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影響著道德教育??聽柌裰鲝?,盡管社會文化背景有所差異,但我們的底線道德發展歷程和階段總體是趨同的和一致的。這些階段構成了較為固定的順利,并長久發展下去。英國道德教育學家麥克菲爾的德育課程是以道德情感為主要線索的。他認為有道德的人該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道德主要靠發自內心的相互體會與理解,而不單單僅靠講授,德育要致力于“教學生如何關心他人”。除此之外,威爾遜的新道德學習道德哲學,庫姆斯的關于價值探析的分析理論,鮑勒諾夫曾經提出的樸素道德理論等,梳理的評價理論和保拉洛夫的道德理論研究了行為科學,考察了人格的發展路徑,并注重對人的美的研究。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厘清建立了邏輯。辛普森(Simpson)將其放在“杜威的藝術與教學”之前:杜威認為的“老師是藝術家”,反映了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的藝術性功能和我們的環境適應力緊密相連。這個觀點涵蓋了以下幾個關于道德的思考:教師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和改善社會活動中作為藝術家。西方的教育美學研究領域關系到教學方法的美學意味、教學內容的審美性改造、關于審美教育的教學理論方面,研究的宗旨都是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實現。[2]相關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領域:首先,重視“隱性”教育,同時配合“顯性”教育,教育中“教育”和“延遲”的結合不會產生強迫感,從而造成思想意識形態上出現障礙。其次,應重視個性化學習,并著重培養合格人員的學術水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特別關注人類自治,個人主義和個性的觀念,充分體現了上述教育理想。三是在西方國家,學校思想意識形態教育重視廣泛的參與性,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試圖用所謂“普世價值”來宣揚資產階級意識的合法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自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從美學的角度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領域,并且還建立了意識形態和政策研究的細分。早期代表學者主要有王宰林、雷才明、陸道廉、袁芳仁、錢立火、梅廣才、檀傳寶等。陸道廉認為,美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美育建設可以有效促進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王宰林認為,美育除了增強大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還有自身的特殊功能,是德育、智育、體育不能取代的。[4]袁方仁等人認為,審美教育是大學生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因此,我們應該按照美的規律和邏輯去塑造人。從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出發,用美學理論,用審美的觀點和原則,審美的方法來幫助大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堅持創新的美學思維模式:樹立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審美觀;教育者和受教者建立和諧統一的審美關系。自2000年以來,知識界開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并開始從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美學視角多角度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這段期間主要的學者包括了陳章、郭長偉、丁兆罡、周芳、魏曉文、程衛國等。丁兆罡認為促進學生個體成長和全面發展,需要凈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環境,創造和諧友善的外部條件至關重要。[6]郭長偉則主張,美育可以提高人們審美的能力和水平,借助鑒賞實踐,整體審美的品味和層次可以獲得全方位提高。[7]他把崇高和優美作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趣的目標。陳章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極具人文色彩的教育活動。具有豐富的美學含義。[8]從美學視角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實踐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習的影響和效率。
三、國內外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美學的啟示
關于美學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有著比較豐富的學術成果,但仍有以下的不足:一是過去的研究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學融合等方面加以零碎的論述,尚未形成體系。過去研究常常忽視美學思想發展歷史進程,從美學理論體系中選擇個別零碎的概念,雖然讓大家耳目一新,但缺少嚴謹的理論論證,終究顯得干癟無物。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特別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美學的一般性方法論,或僅以特定方式關注,而缺乏系統性的思維二是,人們對思想政治的美學探討看法還不是很準確。思想政治教育中美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美學。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美學是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出發,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和理解美的屬性和特點,探索和認識美的規律和原理。石長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從周揚開始,從歷史發展邏輯看,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9]:上世紀30年代的萌芽期、40年代的確立期、50年代的轉折期和80年代以后的成熟期。各個發展階段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循序漸進,互相繼承的。近年一些學者在實踐美學基礎上還提出了一些其他新的學說,不斷突破原有的美學體系。全面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美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體系為出發點,科學辯證解讀西方美學傳統的碩果,結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提煉美的定義和精髓,構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美學。三是密切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來研究。無論如何,任何學科的創建和發展都基于特定的歷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也不例外,建立學科體系必須始終遵循時代背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只有把握住時代的命脈,理論體系才能不斷迸發出生命力,才能有效地引導我們改造客觀世界,更好地掌握實踐的理論武器。馬振清在《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中選擇了十個方面,涵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歷史時期以來的主要理論創新成果,總結了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總結,但最為重要的是,馬振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為我們下新時期踐行思想政治思想研究指明了邏輯方向。我們從美學的角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最終目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歸根結底,我們要牢牢把握新時代的語境和聲音,更好地解決急需解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識形態問題和最新理論問題研究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研究提供了理論探索。
參考文獻:
[1](美國)柯爾伯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學[M].魏賢超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陸道廉.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育疏導[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12.
[4]王宰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1989,4.
作者:楊靜 羅晰 單位:蘇州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