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已經成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并且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能夠推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而且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具有獨特意義。目前,討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緣由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緣由進行總結性思考,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推向深入的前提。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體系;傳統文化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倡導的大力弘揚民族精神,以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既是實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也是完善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徑。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個不同領域結合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原因;(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原因。前一表述側重二者結合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好處;后一表述更強調二者的結合給傳統文化帶來何種不可替代的好處。因此,有必要對兩個結合主體表述的先后順序進行區分。筆者認為,只有對這兩個方面的原因都作出回答,才是對二者結合必要性研究的完整探討。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回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主要應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迫切需要入手。當前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角度:其一,有助于解決新時期的社會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具有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具體說包括個體性功能和社會性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促進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功能。段蓮在《論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一文中提出,新時期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缺乏審美情調、缺乏利他意識、意志力薄弱等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相應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精神氣質、審美能力、道德情操和頑強的意志力[1]。陳婷在《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一文中指出,當今時代,互聯網高度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多元化,人們的思想也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腐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具有重要的意義[2]。其二,有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有學者堅持問題導向,指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塑造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文化自信[3]。有學者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守、僵化以及過于理想化的授課模式,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等問題,指出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有助于增強思政工作的粘著力和滲透力[4]。還有學者認為,建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教育,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外來思想,它要在中國這一富有傳統文化的國度里扎根生長,只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才有可能[5]。該觀點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三,有助于豐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學者們從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等角度回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問題。如陳萬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完成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基本要求[6]1。李亭在《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一文中,從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內容、方法、體系構建的意義,較為全面地闡述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資源,如愛國主義精神、人文主義精神、道德實踐的修身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和諧觀;我國古代近代思想家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如示范教育法、因材施教法、情感教育等方法,并提出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熊建生在《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構的依據》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總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間和具體的歷史時間之中,我國古代也實際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建構必須吸收中國傳統道德的合理內核[7]。王威威也認為,雖然古代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學科,但也有對人們的思想形成規律和思想教育規律的探討,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標、內容、原則、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問題,因而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鑒意義[8]。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回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應側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結合區別于其與其他學科結合的獨特性入手,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學科結合的不可替代性。對這一問題的必要性作出回答,更能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重要性。然而學者們對于這方面的探討顯然不足,并且常常混淆“高等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概念。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只有孫龍國在《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明確指出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承的文化與通過高校其他學科傳承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這種不同一方面表現在所傳遞文化的類別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傳遞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其他學科主要傳遞各種科學文化和技術文化;另一方面表現在所傳承的文化形態上,思政學科除了傳承其他學科傳遞的知識形態文化,還能傳遞規范形態的文化、非理性形態的文化、潛意識形態的文化等。因此,它承擔著比高校其他學科更為重大的任務[9]。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對象缺乏嚴格界定,將導致研究范圍模糊,使該領域研究難以推進。甚至有些作者提出的融合路徑缺乏可實施性,提出的解決辦法大同小異。筆者認為,學者們可加強對二者結合必要性的第二個方面進行研究,即更加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學科融合的必要性分析。可以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穩定性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特殊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等方面進行探討。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能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可能性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已經得到證明,但對結合的可能性進行深入思考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內容上的結合點使二者的結合成為可能
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夠和封建社會產生的文化結合,在于其內容上有共通之處。封建時期產生的文化不都是封建文化,有其超越時代限制的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煙,選擇哪些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則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就是根據一定社會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對傳統文化與外域文化批判地借鑒吸收,有選擇地加以傳播[10]。金國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一文中提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找到契合點,重點融入”的原則。在該篇文章中,他旗幟鮮明地指出道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結合點[3]。有學者認為,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天人合一的共生思想[10]。有學者認為要用“修齊治平”思想,自強不息精神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要以傳統和合文化與忠恕之道,培育學生和諧、仁愛的社會情懷;要以中華傳統美德的豐富資源以及正己修身的道德修養方法,促進大學生完善人格的修養[13]。無論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還是以和為貴的和諧思想,都是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為結合點的。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構成有幾種劃分方法,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劃分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五大要素,也有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分為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治觀、道德觀的教育。筆者認為,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潮下,應該以以上劃分為前提,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選取和歸類,找出結合點,才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同時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的過分融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傳統文化的積極態度使結合成為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對象是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理想的效果,不能脫離對人的思想行為變化規律及思想現狀的認識。學者們通過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現狀和他們對待文化的態度的調查分析,認為大學生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和渴望。沈壯海、董祥賓在《當前大學生文化觀念調查分析》一文中,通過對我國35所高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認為當前中國大學生高度認可文化建設的意義與價值,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4]。值得強調的是,作者通過調查發現,農林類院校學生對中華文化發展歷史的了解度相對較低,但其學習傳統文化課程的意愿很高。程衛民、熊建生在《當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狀況分析———基于國內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一文中,認為當代大學生基本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看法是積極的。但對于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狀況看法比較消極[15]。孫正林在《論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自覺》中指出,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危機與傳統文化學習熱情并存,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是對大學生文化學習愿望的順應和文化學習興趣的激發[14]。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順應了學生的學習意愿,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規律。
三、研究建議
第一,挖掘傳統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時,要防止肢解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指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如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和利用哪些傳統文化資源的問題。二者的結合首先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因此我們直觀地認為,挖掘傳統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目前發表的相關文章作者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選擇功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選取傳統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資源的諸多優勢不容否定,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有限,可能出現自覺或不自覺地肢解傳統文化的問題。因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這一大問題下,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注意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結構性平衡。郭聰慧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研究》一文中指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各個組成部分,更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系統整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結構關系,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由基礎性內容、主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組成的一個結構體系[15],但沒有對三者保持怎樣的比例才是最優結構進行說明。學者們若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結構上進一步思考,將有助于明晰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部分內容的量的問題,以回應思想政教育中大量融入傳統文化是否喪失思政特性的質疑。第三,目前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中,而期刊文章和專著較少涉及。在碩士學位論文中,大多是按照“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原因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借鑒———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途徑”這樣的結構進行的,標題下的具體內容往往千篇一律,少有突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是一個大問題,本文只是初步梳理了學者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觀點,為進一步研究做一些準備性工作,希望能夠拓寬今后學者的研究思路,并期望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達到新的高度,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段蓮.論傳統文化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2]陳婷.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D].太原:中北大學,2016.
[3]金國峰,宋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校輔導員,2015(8).
[4]張建: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中國報業,2013(7).
作者:李明珠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