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訴求。然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國際化、開放性和改革性影響了我國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沖擊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程度,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國際視野,樹立國際化的戰略意識;培育家國情懷,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順應時代特征,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發展高校特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關鍵詞:世界一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國際視野;意識形態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對于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先后推出“985工程”和“211工程”,以此來推進我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進一步指出,“到2020年,部分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方案的進一步說明了我國政府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迫切需求和決心。然而,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建立行之有效的,符合高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推進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現實意義
(一)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信息更新與傳播速度的加快。在高等教育領域,全球化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因為“全球化對國際高等教育在發展目標、戰略選擇、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沖擊不亞于經濟領域”[1]。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為了應對全球化對高等教育帶來的沖擊,一方面,世界各國提出了本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方案和計劃,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本國的國際競爭力。例如,韓國的“智慧韓國21世紀工程”、德國的“卓越中心”計劃、法國的“卓越大學”計劃、加拿大政府推出《加拿大國際教育戰略:利用知識優勢,推動創新與繁榮》、英國卡梅隆政府提出了《國際教育:全球增長與繁榮戰略地圖》等等。另一方面,世界各國加強了高校之間在教育、科研與文化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成立了國際大學聯盟。例如,常春藤聯盟、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巴黎高科技工程師學校集團、美國大學協會和英國大學聯盟,等等。大學聯盟的建立使得不同大學之間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有效地推動了世界各國一流大學的建設與發展。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在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
(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的培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能夠有效地提升人才培養的品質和規格,促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需要重點推動一批大學和學科的發展,培養各行各業的拔尖創新人才,同時也需要通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來帶動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在探索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不論是從國家重點大學到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還是從“211工程”到“985工程”,抑或是從“2011計劃”到2015年《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都使得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的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提升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同時也說明了我國政府建立世界一流大學,建立高等教育強國的決心和意志。此外,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需求,我國也先后成立了一些大學聯盟,如C9高校聯盟、卓越大學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等。大學聯盟通過互派交換生、召開研討會、開展夏令營等方式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領域加強合作與交流,優勢互補,有效地促進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推動了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因此,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
(三)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訴求
縱觀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任何一個偉大的時代,其發展與繁榮都離不開一大批一流大學的引領與推動。18世紀英國的繁榮離不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的一流人才;19世紀德國的崛起,離不開柏林大學、洪堡大學、慕尼黑大學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的費爾巴哈、玻恩、赫茲、俾斯麥等引領時代潮流和推動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人才;20世紀美國的強大更是離不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的強大的支持。在2014年五四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更多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的推動,而精英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沒有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中國不可能成為高等教育強國;沒有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也不可能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2]。此外,中國夢的實現既需要我國經濟力量、科技力量和軍事力量等物質力量的推動,又需要文化、價值理念、標準、制度等精神力量的支撐。世界一流大學本身是精神力量的發源地,同時又是物質力量的決定性因素。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已然成為實現中國夢的現實訴求,只有建立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學才能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力量和精神支撐。
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高校大學生在享受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資源、國際化交流,吸收世界先進的文化成果的同時也直接受到西方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國際化使得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受到影響
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際化程度高,國際交流頻繁,留學生比例高。目前,隨著文化交流項目、暑期科研項目、短學期交流項目、“2+2”、“3+X”等項目的開發和實施,高校間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有效地推動了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然而,頻繁的國際交流也給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一方面,大學生在國際交流和留學過程中,在西方國家學習和生活,或多或少會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知不覺地就可能會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直接導致部分大學生追求個性,崇尚自由,一味追求個人理想,成才報國的理想信念愈加模糊。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國外的課堂中學到了先進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了大量的西方的哲學、法律、政治、宗教知識,使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產生懷疑,再加上西方的敵對勢力通過各種方式向大學生大肆散布“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失敗論”“中國威脅論”等言論,并積極傳播“非意識形態化”“人權高于主權論”“西方自由主義新聞觀”等主張[3],試圖在意識形態方面影響大學生,達到顛覆社會主義的目的。
(二)開放性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沖擊
校園文化建設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由于我國高校的開放與包容,各種外來文化不斷融入大學生校園文化,它們在為校園文化帶來新鮮的活力的同時,也對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沖擊和侵蝕了高校校園文化已有的文化理念、道德準則和價值追求。一方面,西方文化伴隨著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開放性的特點,通過各種媒介潛移默化向大學生傳播和滲透資本主義的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要求大學生認同“先進、文明、民主、普世”的文化精神,直接導致許多大學生熱衷于萬圣節、圣誕節、情人節等國外節日,反而淡忘了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在一定程度上挑戰和沖擊了我國主流的校園文化,進而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培育與傳播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外國的文化產品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美國的好萊塢“大片”、韓國的“韓劇”和日本的“動漫”都是當前大學生追捧和談論的文化熱點。這些文化產品大都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視覺效果,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好奇心,獲得了大學生的認同,然而,這些文化產品中大都滲透著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對大學生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對校園文化建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養與弘揚帶來不小的沖擊。
(三)改革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程度
教育教學改革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主旋律。為了加快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各大高校都積極借鑒國外一流大學的標準,先后進行了招生制度改革、院校合并、建立分校、學分制與彈性學制改革。這類改革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我國大學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促使我國部分大學和學科在國際排名中持續上升,但是,這類改革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程度。首先,院校合并帶來的多校區辦學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一方面分校區校園文化活動較少,出現“空城現象”和“文化沙漠”現象;另一方面學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精力去加強不同校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資源的浪費。其次,學分制的實施和大類培養模式的推行,導致了原有固定班級的模糊化,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活動減少,意味著以班級為載體的學生間的交流和影響弱化,導致大學生對于班級的榮譽感和歸屬感逐漸淡化。再次,“西方原版教材的引進,雙語教學的推廣等把大學生推向了接受國外文化的‘單行道’,使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本土意識’逐漸削弱”[4]。最后,一流大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就是積極引進海內外人才,尤其是對于海外引進的教師,由于他們深受國外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在教學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價值追求。高校為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都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同的挑戰和壓力,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程度。
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一)培養國際視野,樹立國際化的戰略意識
國際化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趨勢。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培養國際視野,樹立國際化的戰略意識,這樣才能適應和助力我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國際視野是指,“能夠跨越國界和地理空間,以世界維度的開放視域觀察問題、認識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5]。首先,要培養自覺的開放意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地關注世界的現狀與發展變化,能解放思想,不受傳統觀點的束縛和禁錮,能引導大學生群體發現自己以及所處的環境與周圍世界的聯系。其次,要培養開闊的全球眼界。在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有宏觀統攬,又要有整體觀念。在世界一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清楚地認知“國際視野”不是“美國視野”“歐洲視野”,而是基于全球各個國家、地區,去了解世界各國的主要文化及思維的基本特征。再次,要培養海納百川的胸懷。要求世界一流大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備一種包容的胸懷和尊重理解互利雙贏的心態,培養大學生合作、信任和共贏的胸懷,只有具備這樣的胸懷,才能引導大學生去接受世界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思想文化觀念。最后,要培養明辨是非的思想。國際視野不僅限于對外部世界知識的積累,更不是要求全盤接受,而是引導大學生在比較反思的基礎上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思想,使他們既能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文明,又能抵制國外的“文化糟粕”,積極追求人類的和諧共處和世界的共同繁榮。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關注國際時事動態,積極參加國際交流與學習,結合世界一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理性地分析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國際化的視野來審視世界一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以全球眼光制定世界一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策略。
(二)培育家國情懷,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家國情懷是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我們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將自己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作為理想追求的人才。所謂家國情懷,是指“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6]。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應該建立在學生對祖國文化歷史、現實現狀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和與世界比較的基礎上。因此,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一方面,應該積極培育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力。這樣既有利于抵制國外文化對我國青年大學生的文化滲透,又有利于豐富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7]。另一方面,將中華民族文化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使他們在比較的基礎上學會鑒別,在交流的基礎上增強自信。通過參加國際交流活動,鼓勵大學生向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展現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進西方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了解和認同,進而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心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覺性。
(三)順應時代特征,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
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國際化是當前時代的重要特征。高校歷來是國內外敵對勢力同我們爭奪大學生的前沿陣地,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無疑會使得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戰更加激烈。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背景下,隨著我國大學與西方大學的交流與合作,中西方價值觀的沖突對我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帶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一些西方敵對勢力通過“資助經費、合作研究項目等隱蔽途徑和手段向我國大學生和青年教師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觀點、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企圖使我們的年輕一代全盤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8]。因此,在世界一流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特征,通過積極占領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來影響大學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順應時代特征,加強跨文化的傳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一流大學的形象,贏得世界一流大學的尊重和認可,通過國際的良好反饋來影響大學生。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加強意識形態領域陣地的建設。意識形態領域陣地的建設“從本質上說就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建設,以什么樣的理論來指導,決定了精神家園由誰來建、怎樣建、為誰建等一系列根本問題”[9]。世界一流大學要建立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就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立足實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四)發展高校特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我國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而是應該結合中國實際,傳承和發展學校特色,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因此,世界一流大學也應該結合學校的實際和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發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是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積極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領導力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禮儀教育、情商教育、口才培訓和寫作能力培養,將學生的領導力、創新力、演說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各種能力綜合起來構筑成為一種優秀的品格。二是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結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通過“現場教學”“世界咖啡”“團體輔導”等模式積極探索互動式、參與式、體驗式、滲透式教學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網絡新媒體是當前世界一流大學之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媒介,也是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向我國大學生輸入的主要途徑。因此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的重點。我們一方面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陣地,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輿情的監控與研判工作,建立網絡宣傳員隊伍。四是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將傳統的大班授課改為小班化授課;將傳統的教師主導改為學生“輔講模式”,即“在授課教師主講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安排學生上臺講解部分教學內容”[10];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改為“問題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將傳統的按照課本順序教學改為專題式教學。總之,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課也要積極借鑒世界一流大學課堂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認同感??傊澜缫涣鞔髮W建設已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它對于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我們要結合世界一流大學的特點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客觀審視困境和挑戰,在困境中尋求突破,在挑戰中尋找機遇,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進程,進而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馬萬華.全球化、全球參與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應關注的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
[2]別敦榮.論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J].中國高教研究,2014,(9).
[3]任志鋒,鄭永廷.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失衡現象及對策研究[J].教學與研究,2015,(1).
[4]馬進甫.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勢及對策[J].北京教育,2008,(2).
[5]孔燕.國際視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
[6]徐文秀.多一些“家國情懷”[N].人民日報,2012-01-20.
[7].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N].人民日報,2014-10-16.
[8]黃琦.要清醒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9]周前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主體意蘊[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1).
[10]武鐵傳.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對策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4).
作者:呂成禎 單位: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