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流行語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網絡文化的繁榮,網絡流行語已成為“95后”“00后”大學生熱衷參與的“語言游戲”。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語言中的“時尚”元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新時期,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絡流行語的育人優勢,克服其傳播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影響,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
當前高校的主體是“95后”“00后”青年大學生群體,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生力軍和網絡流行語的熱衷生產者、使用者。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正深刻改變著青年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娛樂方式。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是青年價值觀的折射,是青年亞文化的彰顯,是話語空間的釋放,是群體的心理趨同。[1]網絡流行語彰顯的網絡文化,對青年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精神世界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研究網絡流行語對于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網絡流行語的類型及特征
網絡流行語發端并傳播于虛擬的網絡空間,但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當代青年尤其是大學生關注社會時事、關心社會發展的現狀。目前,學界較難用規范嚴謹的學術語言對網絡流行語進行嚴格界定。一般來說,網絡流行語是指由網民創造,一定時期內在網絡或現實生活中迅速而廣泛流行的熱門網絡用語。從語言學研究角度來看,根據其構成的不同,主要可分為四大類:一是諧音型。根據語言學中的“省力”“經濟”原則,部分文字、數字、字母的諧音可以更好地表達一個人的心情、想法等,如“666”表示很贊,“藍瘦香菇”寓意不開心。二是符號型。表情符號已經成為新一代青年人對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以直觀幽默的風格風靡全球。很多人在電腦、手機上輸出文字時,習慣上會帶有相關的符號語言,包括QQ表情、微信表情、emoji(繪文字)表情以及顏文字等。如在QQ聊天中可以通過豐富生動的表情符號,如用手比一個心形表達好感和愛意。三是圖片型。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網絡流行語也產生了新的變體:表情包。表情包是一種利用圖片來表示感情的方式,是網絡流行語的另一種嶄新的表達方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少人以當前流行的名人明星、動漫影視為素材,配上合適的文字,用以表達特定的情感。如目前流行于網絡的圖片表情有“金館長”“姚明臉”“兵庫北”“暴漫表情”等。四是新造類。這種網絡流行語是基于現實的、傳統的語言的再創造,通過構詞、借詞、仿造等手段表達態度和傳播能量。2010年,網絡流行語“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現已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此外,“如小目標”“小確幸”“洪荒之力”“最燃”“擼起袖子加油干”“打call”等網絡流行語均已成為火熱流行的新造類詞語。網絡流行語是社會生活的顯示屏、流行時尚的風向標、大眾心態的晴雨表。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特殊的網絡語言,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特點。一是流行性。網絡流行語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其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詼諧幽默、新潮時尚等特點契合了青年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容易通過網紅、名人、明星等效應進行傳播,并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二是包容性。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網絡流行語以“碎片式文化”的形態存在,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體系,顯示出思想的開放、觀點的多元和社會的多彩。三是創新性。網絡流行語不斷求異創新,更新速度快且時代感強。回顧近年來的網絡流行語盤點,新詞匯的出現和替換比例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四是平民性。語言文字正在從精英創造時代進入大眾智慧時代,網絡流行語具有草根文化的特質,大多遵循由下而上的傳播模式,反映了平民的生活、情感、心理狀況、處世態度。如《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中,“小目標”“洪荒之力”“葛優躺”等詞入選,除了“工匠精神”“供給側”以外,其他都發端于網民的創造和傳播。
二、網絡流行語的使用現狀及社會功能分析
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和使用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青年大學生群體是網民中最為活躍的群體,其話語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映射出獨特的話語鏡像。一是網絡流行語反映了青年大學生追求平等的權利訴求。[2]網絡流行語折射出青年大學生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態度,是青年群體網絡生活及現實生活中喜愛的交流方式。青年大學生普遍自我意識強烈,追求平等對話,排斥話語霸權,崇尚言論自由。網絡為其提供了自由表達和宣泄的窗口,他們可以借助網絡流行語表達生活中需要發泄的正負能量。二是網絡流行語滿足了青年大學生求新求異的個性需求。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具有創造創新活力、勇于表達個人意見、敢于追求個性價值訴求,他們熱衷于用網絡語言表達自己、彰顯個性、詮釋世界。網絡上時時出現的“網絡潮語”“雷人語錄”既滿足了大學生不同的喜好,也遵從了大學生自主選擇的個性需要。三是網絡流行語體現了青年大學生心理趨同的從眾行為特點。在網絡高度自由的虛擬空間中,從眾是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解除與群體的沖突、增強集體認同的安全感的選擇。使用和傳播網絡流行語,是青年大學生的話語權意識的一種彰顯,是其宣泄情緒、協調關系、從眾跟風心理的一種體現。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語言和網絡文化的特殊形式,有其顯在的正面積極影響和負面消極效應。為全面深入了解揚州大學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群體特質,課題組全方位、多維度地對4880名在校大學生網絡流行語使用習慣、態度觀念等進行了實證研究。1.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積極功能。網絡流行語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是語言發展的一種必然。其從線上發展到線下,不僅豐富了網絡語言的自身發展,也豐富了漢語言的表現形式。網絡流行語對于青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娛樂時尚、情緒表達、價值觀形成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而正面的影響。調查顯示,在人際交往方面,94.91%的受訪學生經常及偶爾使用網絡流行語,55.43%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會增加同學朋友間的感情,且與同學、朋友、網友之間在QQ、微信聊天時使用最為頻繁;在娛樂時尚方面,65.94%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源于人們的獵奇心和追求新潮的心態,且52.23%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具有風趣幽默的優勢;在情緒表達方面,68.71%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會使消息傳播更加簡潔生動,34.18%的受訪學生認為運用網絡流行語能充分表達內心的想法,展示自我個性;在價值觀塑造方面,38.87%的受訪學生表示要做一個有辨別能力的人且不可隨意接受網絡流行語,63.05%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流行文化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助力。2.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3]從網絡流行語的負面效應看,首先,網絡流行語具有破壞語言規范、影響表達能力、沖擊傳統價值觀、形成語言暴力、增加溝通障礙等影響。調查顯示,63.55%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易在交流中產生代溝,叫人看不懂;55.1%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破壞了傳統漢語的語言文化和語言規范;33.07%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流行語多貶義,上不了臺面。網絡流行語雖然簡潔生動,但其大多句式雜糅、形式奇異、表達隨意,對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人艱不拆”“累覺不愛”“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澀的詞,對大學生的語言規范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其次,網絡流行語的低俗化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伴隨著網絡語言的井噴式增長,其中出現了一些粗俗、不雅的網絡用語,對于傳統的文化和價值觀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如“高富帥”“土豪”等拜金享樂的詞,“屌絲”“撕逼”等低俗不雅的詞,對于青年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理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再次,網絡流行語的暴力化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青年大學生由于思考判斷能力尚未成熟,容易盲目跟風、模仿從眾以及對不慎重、不貼切、不文明的負面流行語隨意濫用,容易產生群體極化現象,導致網絡語言暴力。網絡流行語作為民間話語,經常存在一些非主流、攻擊性的詞匯,如“草尼瑪”“撿肥皂”“SB”等,讓低俗變成了流行,從而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負面影響。
黨的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鑒于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學辯證的態度,研究把握網絡流行語的發展規律,趨利避害,正確引導,合理運用網絡流行語以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堅持以生為本,轉變話語理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堅持平等對話,走好網絡群眾路線。高校青年教師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好政治語言、學術語言、青年語言、網絡語言的轉化運用,讓青年學生喜歡聽、聽得懂、聽得進,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新時代青年學生的內心深處、頭腦深處、靈魂深處。高校輔導員要以切實提升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為目標,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親和力和實效性。如“網紅輔導員”徐川給大學生講黨課,用喜聞樂見的網絡流行語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用輕松詼諧方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更新話語體系,創新引導方式。高校要主動營造融洽和諧的話語環境,積極構建互動友好的話語范式,要以年輕的心態、姿態走進青年學生,以全新的活動形態引領青年學生,以嶄新的話語形態回應青年學生,拋開“官話”“套話”“空話”,多用清新、接地氣、輕悅化的話語形式,講述真心話、傳遞好思想、傳播正能量。如揚州大學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靈活運用課本話語、口頭話語、網絡話語以及實踐話語與青年學生進行互動溝通,同時積極借鑒和使用網絡流行語,將其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過程中,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實效。3.加強內容建設,構筑育人陣地。《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引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糾正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的現象,引導社會語言生活健康發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工作路徑,積極打造“互聯網+”育人陣地建設,努力推進微博、微信、網站、APP等網絡平臺矩陣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供給側改革,堅持內容為王,做好產品輸出。如揚州大學官方微信、微博通過推送有態度的文字、有溫度的事跡、有深度的內容、有熱度的視頻,加強對學生思想引領、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心理咨詢等方面的網上互動交流,營造了學?!胺从城嗄旰袈?、回應青年訴求、維護青年權益、服務青年成長”的良好氛圍。4.提升媒介素養,凈化網絡空間。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要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積極培養校園好網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高校要把互聯網作為開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積極實施“青年好聲音”系列網絡文化行動,增強網絡正能量,消解網絡負能量。要加強網上輿情監控,疏導青年情緒,澄清誤解和謠言,引導青年形成正確認知。揚州大學廣泛開展校園基礎文明建設月活動,高度重視青年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引導青年科學、依法、文明、理性用網,增強底線邊界意識,培養網絡文明素養,為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作貢獻。綜上所述,網絡流行語為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創造了重要載體,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機遇。高校要充分挖掘網絡流行語的思想教育價值,主動變挑戰為機遇,努力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陣地。
參考文獻:
[1]王延隆.網絡流行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變革[J].中國青年研究,2015,(3).
[2]王仕勇.網絡流行語研究:社會與媒介的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3]魏曉娟.青少年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心理動因及教育應對[J].當代青年研究,2017,(2).
作者:畢亮 單位:揚州大學團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