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學文化數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說起數學文化,我們自然會聯想到數學史,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主要載體。人類文明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下了厚實的數學文化,這些寶貴的財富,理應成為我們的教學資源,成為學生數學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可以講述古今中外數學家的童年故事或舉辦數學家故事演講比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興趣和快樂,領略數學家獨特的思維方式,體驗數學家成長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從而給學生樹立學習榜樣,確定奮斗目標。還可以組織學生玩24點和七巧板等游戲,向學生介紹九連環、華容道等中國傳統智力玩具,引導學生探究九連環的規律和不同陣式華容道的解法。根據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程度,也可以適當地向學生介紹中外數學史上的一些名題,如中外數學家解決“幻方”的不同策略;斐波那契的“兔子問題”;牛頓的“牛吃草問題”,等等。這些數學史名題,因其精妙的解題思想與策略,展現了數學的無窮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啟迪著他們的心智,激蕩著他們的心靈。適時將數學史引入課堂,將數學教學融入數學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到數學的文化品位,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因為文化的底蘊而鮮活生動,充滿生命活力。
二、讓數學與文學有機結合,豐富數學文化內涵
數學與文學的結合,一開始就水乳交融。“循環小數”也好,“納稅”也好,文學所特有的直觀、形象、表象豐富、意境悠長的特點,將數學知識闡釋得生動而風趣,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習圓,就想起了墨子說的“圓,一中同長也”,想起“圓”的“勻稱而和諧,端莊而高雅,流暢而飽滿”,那樣,學生心中的“圓”,就會是一個豐滿而深厚的意象,由此又會激起他多方探究尋根的興趣。文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作為、能作為的實在是很多。把數學融入語言中,就是數學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訣,“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決了”則是算盤口訣。此外,“指數爆炸”“直線上升”等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語言。“事業坐標”“人生軌跡”也已經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數學和文學的相輔相成,相融相洽,早已有之。數學中的“對稱”和文學中“對仗”,思考方法是相通的。徐利治先生把“孤帆遠影碧空盡”當做極限概念的意境,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是一維時間和三維空間的結合,等等。數學把人生感受精確化、形式化,而文學的形象化又豐富了我們的想象,補充了我們的數學理解。因此,我們要博古通今,厚積人文底蕰,讓我們在數學課堂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豐富而又靈動,讓孩子們浸潤在數學文學的共同滋養中,發展得生動而又靈秀。
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體現數學的內在魅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最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發展數學思維。因此,我們應該對“數學文化”有一種更樸素的理解,不僅僅是賦予數學以外的內容,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數學+文化”。數學最內在的文化特性應該是數學本身,應該體現數學的思維魅力。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先講了曹沖稱象的故事,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引起了學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圓柱體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分析呢?而在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時,又根據學生的敘述,用多媒體演示了多種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時候學生發現無論何種方法都要把圓柱分得很細小,拼成的圖形才接近于標準的長方體。在這一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了轉化、微分、積分等數學思想。整個教學過程所體現的是教師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關注、思辨能力的培養、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發展完善,同時學到了以后人生中比數學知識更有用、更有生命價值的東西,體悟到更具文化魅力的數學本質。李繼安先生說:“對孩子的一生來說,學過的數學知識也許會漸漸淡忘,但數學文化可以一直在他們的心靈深處默默流淌,并以其看不見的神奇力量默默伴隨著他們生活和成長。”讓我們共同打造充滿文化魅力的數學課堂,致力于培養學生對數學持久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努力讓數學成為每一位學生心中的最愛。
作者:張永旺 單位:鹽城市亭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