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課改下數學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基礎教育發達的國家大都對本國的高中課程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革以適應時展的要求。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都對自己國家的課程標準、課程設置、課程教學等進行了全面革新。面對教育形勢的新變化,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被提上日程。自從教育部正式下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后,標志著我國的高中課程改革與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后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包含了數學中最基本的內容,是提高培育公民素質的基本教育。高中數學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從教學總目標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學習高中數學課程不僅僅是為了升學考試,更為重要的是為了讓廣大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成熟的計算能力以及嚴密的邏輯思維,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
二、數學新課程改革的新特點
此次數學課程改革與我國上其他幾次高中數學課程改革比較起來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在數學教學的諸多方面都有創新與突破。遼寧省的高中生在2006年起就開始進入了新課改的學習,我本人于2006年開始教授高中數學新課改的內容,并于2009年送了新課改的第一批學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新課改后的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認識。第一,在高中數學課程在結構上創新了選擇性,新拓展設置了選修教程,為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數學知識提供的學習機會和途徑;第二,從課程內容上引入了算法,設置了數學探究、文化和建模等,將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引進并滲透,從而豐富了數學學習。同時,對一些傳統的內容,如幾何、概率、函數等,從處理方式發法進行了一些創新性改變;第三,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強調個人探索、團隊合作以及信息與技術的共享等。第四,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上,不僅強調對數學公式和計算的掌握,同時也注重情感態度與知識認知;不僅強調數學基礎訓練,而且注重數學的實際應用;在思維和能力的培養上,不僅強調學習成績,而且強調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最直接參與者,是課程改革能否發揮良好效果的核心因素。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要求教師和學生合作與共建。由于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中數學教師承受著更大的教學壓力,也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和問題。可以這樣說,新課程改革既為數學教師創造了難得的教學機遇,同時也給數學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包括從教師的課程適應、教學評價、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到教學設置、教學研究乃至同事協調合作等全方位多方面都會產生影響。有教育專家就中指出的:“新的課程計劃成功與否,教師的態度和適應是關鍵因素。事實表明,一些課程計劃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并不是課程計劃本身的問題,而是由于教師不積極參與或不能適應的緣故。”
三、數學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探索
(一)嘗試安排開放性題目,注重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日本在數學基礎教育領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就將開放性問題列為數學教學的重點。日常的生產生活是開放性題目的主要來源,其中的一些問題是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其具體內容來自物理、地理、網絡、統計等各個領域。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學生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教育背景(主要是指基礎教育)和自身思維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數學方法可能就是多樣的。因此,作為數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不斷傾聽學生的想法,不斷鼓勵支持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積極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應敢于突破教學的傳統界限,講究開放策略,積極尋求融合其他高中學科的有關知識,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既學到數學知識,又通過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幫助理解掌握數學知識,促進數學教學。不僅如此,這也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
(二)推進發現型教學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是伴隨著發現進行的。作為教學老師,在實際的要學中發現兩者是相互聯系互相支持的。著力引導發現型的教學模式,是高中數學新課改教學的方向之一。因為學生發現各類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他們自主學習數學、認識數學、理解數學、建構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引導學生數學發現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是問題引導。為此,教師要結合實際,從反映教材重點,同時具有啟發性和思維價值的角度深入挖掘能牽動全局的學習。數學的發展史表明,數學來至于問題的解決,沒有問題的提出,也就沒有數學的發展;學習數學必須從研究數學問題人手,在研究問題中發現數學。當然,這一要求對于高中生來說可能有些難度,而這恰恰需要老師的引導。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創設宏觀情景是有效途徑,通過情景設置引導學習課題的過程中作問題引導。例如在幾何教學中可借助對它的幾何意義的研究發現。那么怎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它的幾何意義呢?“如同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時,在給出三角函數的定義之后,還要進一步弄清它們的幾何表示”這是數學上類比思維的運用。在推進發現型教學模式時,不能忽視此類的啟發引導。因為它的功能不僅在于啟迪學生對數學探究的主動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逐步達到自覺應用的水平。
(三)在教學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好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新的課程改革明確規定了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和總要求。同時,對學生學習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提出了要求。這一總目標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方向,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新的課程改革將課程目標體系分為發展性領域和知識技能領域。發展性領域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知識技能領域包括“函數、解析幾何、統計與概率、不等式、導數、微積分”。在發展性領域的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要注意課程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價值,注重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方面的內容的整合,要更加突出地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數學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四)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
在新課標的前言部分中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遵循學習規則和規律,突出數學的生命體驗,讓學生體驗將實際問題的抽象和解釋過程的數學模型。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獲得的對數學的深刻理解,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充分攝入學生的知識和經驗。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研究、提高、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廣大青年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嘗試,學會激勵,學會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發揮更好的作用,學生和老師才能與新課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