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中學數學教學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情境—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是在借鑒西方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依據和我國現有的教學實踐經驗開展的,并通過教學一線反復實踐而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問題”教學內涵概述
“情境—問題”教學中包含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情境,二是合作性。情境是基于建構性學習理論產生的,是指在教學中構建一定的與學生息息相關而又為學生熟知的環境,通過建構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探尋數學問題。合作性是基于合作學習理論產生的,在“情境—問題”教學中離不開相互合作,每一位參與“情境—問題”教學的學習者不能完全參與情境中的所有活動,只能是某個情境中的參與者,是通過觀察他人,與其他參與者交流和討論進行學習。
二、“情境—問題”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動機與興趣并存原則。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設施、教師教學理念相對落后,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學習興趣度較低,而學習動機是將學生理想和意志轉化為學習行動的內在動力。在個人活動中形成的動機或興趣是人們對某事物產生喜好的關鍵,它可以促進人們主動去了解事物或參與活動,同時獲得某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因此,“情境—問題”教學的實施務必關注學習者的動機與興趣的并存,將“激趣促學”作為一項關鍵任務,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二)以問題為中心的原則。在數學中的“情境—問題”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把握問題并用它來組織教學。“了解情況,制造沖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評價交流”是中學數學教學的基本流程,教師要讓中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問題意識,逐步獲取更多的相應信息,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當學生無法思考結果時,可以組織討論和交流,讓學生回憶他們是否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并在交流和討論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問題解決后,教師不應急于結束教學,而應讓學生思考是否有更多的解決方案,以及他們是否可以提出新的問題。
三、“情境—問題”教學在少數民族中學的實踐策略
(一)情境的創設是開展“情境—問題”的關鍵。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中學數學開展“情境—問題”教學的主要目的。“情境—問題”教學讓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用數學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成就感,明白了數學不是一門枯燥無用的課程,而是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課程,是一門非常實用的課程,這樣中學生才會樂于學習。因此,“情境—問題”教學強調創造一種使用知識的情境,讓學習者在情境中不斷感悟,體會樂趣。(二)“情境—問題”的教學要構建以學為本的合理環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意味著教師應該在進入學習環節之前充分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在整個數學教學環節中,教師僅僅是教學的引路人,他們的職責是幫助學生搭建起自己的學習框架,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開展學習。在“情境—問題”教學中,教師應了解學生能做什么,對什么有疑慮,想做什么,關心什么等等。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情境的創設,必須嚴格地按照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開展,教學目標也必須和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保持一致。由此可見,要依托學生熟悉的環境,創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是開展“情境—問題”教學的前提。(三)“情境—問題”的教學要彰顯學生的能動性。在“情境—問題”教學中,學生可以扮演多種角色,根據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依據不同的情境,產生不同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在教學中,設計“情境—問題”是教學的關鍵和難點,教師必須精心準備而不能流于形式。一個好的“情境—問題”可以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迅速融入情境,快速找到問題,并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在實現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探討,以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扮演多個角色,從不同的視角來解決問題。小組討論結束后進行總結交流,這時教師可以選擇小組代表進行陳述,也可以讓所有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在聽取其他小組報告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不斷修改各自的小組成果,將小組的成果與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比較交流,最后得到他們認為最滿意的答案,并與他人分享小組成果。
四、結語
中學數學“情境—問題”教學給了我們一定的實踐啟示:在少數民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且必須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交流,用學生的自主探究代替教師的總結;同時,以鼓勵為基礎的積極評價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動學生深入地整體感知數學知識,體會探索數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張加虎.淺談高中少數民族學生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
[2]肖麗利,夏吾才讓.中學數學課堂中合情推理“情境問題創設”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3).
作者:衛廷斌 單位: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