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概念下的中學生物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核心概念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在認知結構理論中指出,學生學習與認識活動的實質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的過程。生物學習的認知結構,是指在一定階段學生對于生物學知識及其認識在抽象與理論思維層面上達成統一,在理解己獲得的生物學知識基礎上,結合現階段自身的思維、記憶、知覺、想象等心理特點,組合成一個具有內部規律的科學的整體結構,是一個不斷發展與提高的過程。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自然科學,內容涵蓋了許多概念性的知識,且初、高中知識的關聯性較強。以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前提,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結合一線教師精選的50個核心概念,讓學生在己有認知的基礎上,對舊知識不斷反思,對新知識進行探究。這樣一來,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知識、遷移應用知識,更好地進行學習。
(二)核心概念教學提綱掣領、去粗存精,有助于教師明確教學重點
核心概念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概括性,有助于教師前期備課和教學中把握知識的重點,將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用于重要知識的教學之中。教師將核心概念提煉并組合成體系,讓學生在系統學習中掌握核心概念的內容,以核心概念的內容為目標組織課堂內容,精選出較少量的知識,淡化無關的知識,比課程中龐大繁雜的知識體系具有更強的教育功能,從而明確教師的教學目標與方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由此可見,核心概念教學提綱掣領,有助于教師明確教學重點,是一種高效科學的課堂教學方式。
二、核心概念教學的思考
(一)準確把握核心概念的內涵,厘清概念聯系
傳統教育方法往往強調學生對事實信息的記憶和背誦,教師們過于關注細小、瑣碎的知識點,而核心概念包含了許多邏輯內容,涉及的是對抽象的重要概念、原理進行精心組織。許多核心概念包含的信息量較大,需要背景知識的輔助教學,因此,在實施具體的教學之前,教師自身要認真梳理各個概念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進行概念的細化拆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梳理構建概念圖,將所有聯系清晰地呈現出來,分析概念中的“關鍵詞”,從而達到引導學生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夠遷移應用于新知識、新情境中的教學目的。
(二)豐富核心概念的學習內容,創設生動導課
核心概念的學習包括兩個部分:第一是必須將事實性知識置于學習者的概念框架中;第二是概念被各種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細節展現出來。概念放在一定的應用情境下才會顯得生動和有意義。在課前導入知識時,不能和傳統方式一樣,先呈現給學生概念的文字性內容,而是要精心準備素材,巧妙設計導課方式,激發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引導學生對核心概念有自主探究的熱情。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利用學生當前己有的知識導入,或者通過生物實驗、生物科學史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導入,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運用紀錄片等視頻材料進行導入,創設趣味性和知識性并存、探究性與科學性較強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的內涵。
(三)結合STS教育理念,創新核心概念的教學方式
STS概念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國,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和社會(Society)的英文縮寫,它旨在探討和揭示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151STS教育的內涵本質在于使人類經驗和社會科技發展融入到科學教育之中,一方面,讓教育緊跟時代潮流,另一方面,增強自然科學教育的社會化和應用性,運用STS的教育理念可以豐富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學形式。教師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中盡量來源于實際生產、生活,化抽象為具體,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豐富學生的知識內容,增強核心概念的應用性,鼓勵學生多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和解決生產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統一,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完美結合。
(四)及時了解核心概念的學習效果,動態調整教學方法
教學評價是促進和鼓勵課堂教學、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對教師來講,要了解學生的真正想法,才能使教學內容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使學生厘清概念的關系,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的整體框架,幫助他們區分學習中的相異概念。因此,教師可以采取開放式評價方式,測試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深度,包括通過以問題簡答為主的對話方式對學生進行訪談,讓學生親自動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踐讓學生調研形成報告等方式,掌握學生在新的情境下概念應用的程度,動態追蹤核心概念教學評價的結果,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助于教師合理地調整教學方法。
作者:武俏然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