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學視角下高職貧困生幫扶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0引言
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我國當下社會已經逐漸深入人心,為了能將這一理念付諸于具體實踐,關注弱勢群體成了重要課題。高校貧困生一直是政府幫扶的對象,國家政策規定,必須對高校貧困生給予財政支持,但從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關于貧困生幫扶的具體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無法解決。對于貧困生來說,他們除了物資生活匱乏以外,其精神生活也有待改善。由于其長期接受不到優良環境的熏陶,許多貧困生都存在心理危機、價值觀危機等問題。從生態學角度來看,提倡將人、自然與世界視作有機共同體,采用可持續性的做法進行一切改造世界的活動,這為我們解決高職院校貧困生幫扶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將從生態學角度,圍繞“為什么要育人,教育什么樣的人,如何教育”這一系列問題,探討如何解決高職貧困生碰到的難題,以期為高職院校解決貧困生幫扶問題提供參考。
1建立生態學幫扶體系,“資助”、“育人”兩不誤
生態學認為:所有生命都是一個整體,沒有完全獨立存在的物體,每個生命都與其他生命、環境相互關聯。生命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不僅依賴于所生存條件的物理聯系,還有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系。貧困生幫扶工作同樣是一個體系,生態學提倡的共生共存、協調發展的理念能指導高職貧困生的幫扶工作。高職院校應該把生態學概念運用到教育環境與教學方法中。近年來高職院校擴招,學費制度改革,使得高職院校學生數量大幅上升。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校生占到高校在校生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貧困生約占高職學生總數的30%,特別貧困的占10%,貧困生的總體數量較多,貧困生幫扶工作的壓力較大。1998年,我國法律規定,公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對于經濟困難以及少數民族的學生,國家應采取措施,進行扶持?!笆蟆备鼘⑼晟茋屹Y助貧困學生的制度記入會議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在2005年起陸續投資了18億元用于支持貧困生扶持工作,2007年投入154億元資助貧困生,2012年國家在困難地區進行定向招生,72所高校在21個省區的貧困地區招生3000人,高校分別從“獎、貸、助、減免、補”幾個方面,落實中央規定的貧困學生扶持要求。在貧困學生群體中,由于勵志榜樣的減少,“等扶持、要扶持、靠在扶持上睡大覺”的情況越來越多。市場經濟體制為社會帶來了拜金氛圍,給貧困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沖擊。在校園中,學生的生活水平拉開了差距,學生在校園中追求流行時尚,期待滿足感官享受與刺激,“官二代”、“富二代”、“白富美”、“高富帥”等詞匯充斥校園,考驗著貧困生的自尊心。當今大學生就業困難已成普遍之勢,高校學生大多對未來就業存在擔憂與焦慮。對于貧困學生來說,身份卑微,感情空虛,生活目標缺失,擔心不被社會認同,使他們比別的學生價值觀更容易出現矛盾與疑問。貧困生也渴望獲得社會廣泛認同,但缺乏途徑。經濟困難使貧困生在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實現上有了差距感,獨立意識被不良社會情緒吞噬,依附心理加重,追求上進與自我消沉之間發生了沖突,為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為此,在貧困資助時要結合育人理念,不能解決了就業、升學問題就置之不理。貧困生扶持工作要在解決物質問題的基礎上,繼續解決思想問題。為體現真正的貧困生幫扶價值,應該從他們的角度,了解他們究竟需要什么。貧困生家中經濟困難,生長環境與文化熏陶的環境都與城市學生不同。他們進入大學后,各路學生混雜,難免許多地方與城市學生產生分歧。高校教師要重視這個問題,多鼓勵貧困生參加集體活動,學習不同方面的知識,讓他們敢于展現自我,樹立自信心。同時對其他學生也要加強引導,不能歧視貧困生,讓大家從客觀的、社會的、理智的角度,理解貧困生的存在。教育者還要反思貧困生出現“等、要、靠”的現象,社會價值的需求與個人價值的需求有其平衡點,教育者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義務協助其找到這個平衡點,在不違背社會價值的情況下積極追求自我價值,當自我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反過來促進社會價值的發展。實際上,貧困學生所面臨的精神與心理的困境并不單單是他們獨有的,幾乎所有大學生都可能有這樣的問題。教師與社會應該擔起相應的責任,尋求資助與育人之間的平衡點。教育者要對如何培養人、怎么培養人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針對貧困學生的個體認知、情感特征、意志類型、行為方式的差異,進行個性化輔導。
2運用生態學規律,在人際互動中突出主體性
生態系統的各個因素都遵循著物質運動的一般規律。運動是事物的根本屬性,運動與平衡相統一,從生態學角度著眼看待生態系統中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能量、信息、物質的交換循環。在貧困生教育過程中,同樣可以從生態學角度出發突出其人際互動的主體性。高職院校因近年來不斷擴招,學生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為后期學校教育與管理帶來了困擾。多數院校還開展了注冊入學等招生途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部分貧困生高考分數達到了三本院校分數線,由于三本院校學費貴,使得貧困學生不得不選擇了高職院校。大多數的貧困生有較強的上進心,自尊心,能動性也比其他學生更高,他們想要改變自己,但因經濟拮據,在其他學生面前難免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些貧困生表現為憤世嫉俗,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也很少參加學校組織的聯誼等活動。因貧困生很少參加社交活動,這影響了他們擴大眼界,吸收新知識,感受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近而影響了他們融入大學主流文化圈,這就是“人際互動”的缺乏,而人的主體性,是在人際互動中體現的。學生在校接受教育通過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講學;二是日常生活教育。前者是以教師為主體,后者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人際交往互動中。日常生活中,個體不是被動地接受社會群體的抽象習慣,而是在與人互動中既接受其他成員的影響,也影響其他成員。在這種互動過程中,人的主體性與個體性得到發揮與體現,人的自我價值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實現。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五個層次。其中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都只有在人際互動中得以實現。一旦人情冷漠,關系疏遠,缺乏信任,會使人的信念迷失。高職院校不能疏忽對貧困生的心理疏導與情感關懷,讓學生對學校和集體有歸屬感。要建立貧困生活動平臺,向貧困生提供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的機會,拓寬貧困生與人、社會交際的范疇,讓其自主地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功能,使貧困生在人際互動的體驗與實踐中總結經驗,提升心理素質。
3堅持和諧共生理念,培養生態性人格
生態學講究和諧,指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與環境之間配合得當。多樣性的共生共存,需要系統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共生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狀態,可持續性指的是立足當下現實,著眼未來發展。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的教育要堅持生態學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共生理念,教育中心應放在人格的塑造上。學術界對“生態人”的概念認識不同,學者們認為生態人追求人與自然的共生,自己與他人的和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為培養生態性人格提供了政策支持。如今,經濟全球化、市場化,信息科技化,我們所能接受到的西方資本主義的拜金享樂主義、個人中心主義,都是屬于非生態性人格體現?,F代學生,包括貧困生的價值認同,受到信息來源的影響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從長期角度看,也有可能威脅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高校要依據生態學理念,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的生態性人格,如重視集體利益輕視個人利益、重義輕利、重勤儉輕享樂等,這些都是可持續性的價值追求,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高校中存在的各種思潮,正確認識貧困本身,培養貧困生健全的人格。
4結束語
培養生態性人格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生態性人格培養,重視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及潛力的發揮,而不是人在商品性價值方面的培養,后者只是認為人的發展是一個途徑或手段,不是最終目的,而前者恰恰相反。對貧困生的生態性人格培養,是希望用生態性人格特征的有利性彌補其欠缺,培養貧困生的進取心,讓個體適應多元化、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
作者:王曉麗 姜彩云 單位: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