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景觀植物設計生態學原理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生態學理論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1.1選擇鄉土植物
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設計部分。按照國家現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關于綠地的規定:城市建設中舊區改造綠化率應>25%,新區建設綠地率應>30%。按沿海發達地區城市綠色設計指引要求,在每100m2綠地上喬木數量>3株,鄉土植物配置量應占總植物數量的60%以上,常用植物配置量應占總植物數量的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園林植物配置設計不僅牽涉到景觀美化問題,更牽涉到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經過50年的生長,1棵樹可以達到0.5m3木材的產量。每產生1m3木材,森林就可以吸收1.83t二氧化碳,并能夠釋放1.33t氧氣。然而,如果只是為了追求更好的視覺效果考慮而在本地種植一些外地植物,就會導致這種植物水土不服,更容易造成種植區生態環境嚴重破壞。鄉土植物應該更多運用于園林植物設計中。主要原因是鄉土植物的適應能力強、資源豐富、可供選擇的品種多,易于培養和種植。鄉土植物有很多自身的優點,可以就近選擇購置苗木,這樣就會減少很多費用,而且容易實現低碳園林設計和實現植株的固碳能力。
1.2篩選低碳園林植物
作為園林設計中的重要元素,植物在低碳園林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為低碳園林的實現提供了可行性參考。根據研究發現,在碳的吸水能力方面,不同的植物品種產生的效果不同,比如在對大嶺山森林公園的植物進行研究分析時,賴廣梅得出以下結果,具有較高吸能力的樹種有木荷、桉樹、南洋楹、相思等,而碳能力比較低的有針葉林和生長緩慢的闊葉林。因此,在園林植物選擇過程中,應考慮植物的碳匯能力。根據相關試驗得出的綠化三維量及年環境效益量數據表明,固碳釋氧能力:常綠灌木>落葉喬木>常綠喬木>落葉灌木。同時,灌木地被植物的固碳釋氧能力要高于草本和藤本植物;闊葉樹種的碳匯能力要優于針葉樹種;而復層綠化的碳匯能力要優于單一層次的植物規劃。
1.3依據生態位理論選擇植物
一定要充分考慮生態位理論,才能夠進行景觀園林設計,在選擇植物時,要充分考慮植物對光照、空氣、水分、溫度和地形的適應能力,更應該考慮其他植物對生態因子的要求,杜絕由于生態位的異同,導致相互間爭奪空間和養分。故此,為了達到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我們一定要合理利用有效環境資源。
1.4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種的均勻度、豐富度和穩定性是由物種多樣性反映出來。很多研究生態的專家指出,群落結構的復雜性與植物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是成正比的。當群落越復雜時,生態系統也就愈穩定。故此,選擇不同樹種來組成植物群落,加強群落的穩定性和對外界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景觀園林設計中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
2總結
總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導致了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要想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就一定要把生態規劃理念有機結合到園林景觀設計中去。但要避免一味地突出園林景觀設計的作用。要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在植物選擇方面,盡量選擇本土植物;在種植方式上,可以選擇多種種植方式相結合;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師要堅持生態原則,盡可能實現人類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作者:詹宇恒 單位:湛江市園林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