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英語隱性課程教育生態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教育生態學與隱性課程的內涵與關系
(一)教育生態學
由美國學者勞倫斯•克雷明提出的“教育生態學”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一門交叉邊緣學科,是生態學原理與方法在教育學中滲透與應用的產物。它依據生態系統、自然平衡、協調進化等生態學原理,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揭示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生態機制,進而掌握并指導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該理論為后來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種重新審視教育的思維模式,它促使教育者們在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時重視各教育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及整體性,從而提高教育質量與效率,在宏觀和微觀層次上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是美國教育家杰克遜于1968年在其《課堂中的生活》一書中正式提出的。根據現代西方課程理論,“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顯性課程”的一個學術概念,是對學校課程的拓展與延伸,是“課程內外間接的、內隱的,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發生作用的教育影響因素”。如果說顯性課程是以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形式明確陳述的課程,那么隱性課程則是以教育的物質環境、精神氛圍等方式存在的、未明確陳述的課程,兩者在教學過程、教學結果,以及教學環境三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具體說來,隱性課程具有以下特點:1.內容的多樣性;2.影響方式的彌散性、間接性和持久性;3.影響效果的雙重性;4.功能的潛隱性。就學校而言,隱性課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1.制度層面:主要是指學校的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對學生產生的間接內隱的影響;2.物質層面:主要指校內建筑、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對學生產生的影響;3.精神層面:主要指思想觀念、人際關系、校風、教師的行為作風等。
(三)教育生態學與隱性課程的關系
從隱性課程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以教育的物質環境、精神氛圍等間接而內隱方式存在的隱性課程,其建設實質就是教育環境與教育氛圍的建設,構建良好的隱性課程其實就是對教學生態系統環境的優化,具體到學校,就是對學校內部生態環境的優化,即學校物質環境、組織環境和規范環境的優化。由此可見,隱性課程與教育生態學在研究視角、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上一脈相承、不謀而合,而教育生態學所強調的聯系共生,動態平衡、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原則都能被有效的借鑒并運用到隱形課程的構建中,從而使隱形課程的建設更具科學性與有效性。可以說,離開生態學所揭示的三大環境系統,即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隱性課程研究也就失去了它所要探索的對象。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始終存在以下困境:1.學生學習習慣與自覺性差,缺乏學習動力與熱情、自卑厭學情緒嚴重;2.學生知識結構不夠完善,綜合素質相對薄弱;3.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模式單一。與此同時,英語學習強調重復記憶,枯燥乏味,需要較強的毅力、耐力、學習內動力、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精神鼓舞。而所有這些困境與問題,單純依靠顯性課程的力量是難以解決的。依據現代課程理論,課程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復雜體系,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雖然各有特點,但兩者在很多情況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顯性課程展示明確的教學目標與任務,隱性課程則為目標的實現趨利避害,營造有利的環境與條件。只有兩者相輔相成、協調發展,才能更好的實現英語教育和教學的目標。可以說,高職英語教學面臨的困境,更需要隱性課程的有效配合與支持。
三、教育生態學理論指導下的高職英語隱性課程構建策略
為了將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進行有效融合,筆者從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以“教育生態學”所倡導的整體性、聯系性及平衡性等原理與機制為原則,從教育生態環境的優化入手,從制度、物質和精神三個層面提出構建英語隱性課程的策略,以期能對高職英語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
(一)制度層面
1.學校制度層面制度層面是隱性課程建設的保障體系。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對教師和學生價值取向和角色抉擇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在我國目前的教育管理體制下,學校管理層在外語教學上的觀念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校英語課程的走向和實際執行情況。在有的職業院校,尤其以理工專業為主的學校,大學英語和專業英語經常被視為費時低效,甚至無用的課程,此觀念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刪減甚至取消大學英語課程或專業英語課程。同時對外語教師的培養和發展也相應降低。由此,英語隱性課程能否在高職院校順利展開,管理層對英語教學的態度和觀念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2.系部制度層面除了學校全局性的規定,各專業系部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來促進英語隱性課程的開展。例如:外語專業可實行早讀制度并將之納入期末考核評定;外語專業學生必須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或達到某個分數才能畢業或才能參加優秀畢業生的評選。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則根據專業特色和未來就業與外語運用的關聯程度,采取適度的規定,例如外貿、報關、酒店等專業,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級或B級才能畢業。
(二)物質層面
1.校園布局、教學設施、課外活動美國學者德伯里認為,校園各種物質景觀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著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由此,我們應努力創設有利于語言學習的校園環境和教學設施。例如,在圖書館、體育館、食堂等公共場所,懸掛中英文對照的名言、警句、小常識或溫馨提示;學校的各類課室、各部門辦公室、各類公共和專門設施可采用中英對照的方式來標明。學生置于這樣的環境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學會一些英語詞匯或表達方式。同時,學校或系部應積極搭建英語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免費的網絡學習室,不斷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資源。圖書館也應不斷豐富更新英語圖書的收藏,多引進英文原版圖書、報刊和雜志。學校和系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外國專家開設英語講座,組織全校性質的英語競賽,開設英語選修課,開辦英語廣播臺,建立英語角,開展英語板報宣傳欄,從而構建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英語教學環境。2.教室布置、班級規模、座位編排教室是學生外語學習活動的主要地方,也是物質形態的隱性課程的主要載體。良好的英語課室環境包括三個方面:(1)教室布置:應盡力營造和突出外語氛圍,例如在課室粘貼英文的名言警句,讓學生定期輪流制作英文板報。(2)班級規模:根據格拉斯———史密斯曲線分析,人數少的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師生關系更融洽。由于英語教學更強調實操與師生互動,所以在英語班級規模上,不應超過30人。(3)座位編排:大量的研究結果證明,課堂座位編排方式對學生的人際關系以及整個學習活動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國學校教室多采取傳統的‘秧田式’座位模式,這不太利于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并造成師生間非平等的關系。由此,外語課堂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靈活采用圓形排列法、小組排列法、馬蹄形排列法等不同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三)精神層面
1.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風氣作為隱性課程的深層結構,精神層面具體表現為校風、教學觀念、價值取向、人際關系等。校風、班風是學校的一種集體行為風尚和無形的環境因素,這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一種潛在的方式支配著集體成員的行為和生活。由此,營造積極向上、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氛圍非常重要。2.營造良好的英語課堂心理環境輕松、愉快、上進的課堂教學環境是隱性課程精神層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并創建和諧健康的課堂環境,才能確保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高。首先,我們要優化課堂環境,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針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科基礎薄弱的特點,尊重學生不同需求以及個性化特征,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多給與他們肯定性評價,讓他們在課堂上充滿自信。其次,教師要經常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與創新,積極創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對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進行分析,采取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實踐,使他們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由厭學變成樂學。3.提高英語教師綜合素質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師的個人修養和教學行為被認為對學生學習和行為培養具有最直接的影響。除了知識水平、教學方式以外,教師的儀表氣質,思維方式,個性特征,言談舉止及師生間關系等均會以潛在方式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英語教師應不斷增強責任意識、情感意識和創新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突破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隱含的內容,在英語課程實施中增加人文關懷和文化取向,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四、結語
隱性課程是學校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時刻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只有當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互支持、互為補充時,教學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英語隱性課程的構建與優化,不僅能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同時為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保障。
作者:張弋 單位:南華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