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分子生態學課程教學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子生態學作為分子生物學和生態學這兩個20世紀帶頭學科交叉融合的一門前沿學科,它對生態學、分子生物學以及生態適應與進化的研究意義重大。分子生態學課程作為生態學專業研究生階段的核心課程,從微觀的角度解決宏觀生態學的機制問題,是一門難教不易懂的課程。針對目前“分子生態學”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以及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提出多種教學方法合理搭配使用,以實現“分子生態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關鍵詞:分子生態學;教學方法;研究生課程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即指通過老師系統的講解,讓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受體,這在某些情況下也是一種可被接收的教學模式。以分子生態學緒論為例,老師可以充分發揮講授法的優勢,除了講解分子生態學的學科形成來由,其發展歷程及研究范疇外,還要增加學生關心或無法了解的當前分子生態學研究熱點的內容,最新發展與動向,使學生對分子生態學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講述分子生態學中“分子標記在生態學中的應用”這一章之前,首先要補充講解分子生物學的一些內容,如核酸和蛋白質的結構、PCR技術、測序技術等基本概念,提升學生對分子生態學基礎知識的認知水平,充實學生對分子生態學問題解決方法的理解。講授法老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傳授大量知識,結合這一優勢,采用其它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性和積極性。
二Seminar教學法
德語“Seminar”,源于早期的德國大學,中文含義為研討會,又稱“研討式”教學法或文獻閱讀式教學法,現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高校中的一種主要教學方法[1]。Seminar是指導一組學生為某一預設論題與帶教老師共同討論的一種緊密互動交流的教學方法[2]。目前國內對“研討式”教學法還沒有明確定義。文獻閱讀是分子生態學教學中極為可取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研究生主動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旨在以問題為載體,培養學生閱讀文獻,主動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分子標記在生態學中的應用”這一章中,將內容分解如下:什么是分子標記,分子標記如何評價生物遺傳多樣性,分子標記如何對遺傳結構解析,分子標記在生物進化研究中的作用,等等。圍繞這些內容,展開獨立思考和探索,通過廣泛深入的文獻研讀,研究生可以從中學習到規范的研究方法,嚴謹的研究設計、完善的知識體系,最終提高學生凝練科學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其科研能力。在“文獻研討式”教學法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由學生組成研究小組,圍繞共同關注的問題,集中討論,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師生“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角色互換。老師不再是傳統的知識灌輸者,其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掌握文獻閱讀的方法和提高科研思維能力,旨在培養研究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文獻研討式”教學模式的主要優勢表現為,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師生共同探索問題,通過問題研究和問題探討,讓學生掌握知識。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種教學模式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在文獻匯報之前,要花大量時間查閱文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有些學生不愿花時間做充足的準備,只想獲取答案而不愿參與討論;另外,對老師來說,除了自身要重視文獻積累、緊跟學科前沿的學術動態、把握學科發展方向外,還必須加強自己的知識貯備和思辨能力,并能針對學生的匯報即時做出準確的點評和思路拓展,從而不斷提出新問題,提高文獻研討質量[1]。
三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是是國內外大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體現的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討論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該方法強調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和任務要求,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展開討論,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啟發學生就特定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3]。在“分子生態學”的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確保討論教學法順利進行,老師首先對問題要進行精心準確的設計好,學生合理分組,參與度要高;其次,在討論過程中,老師要適當參與其中,利于討論順利進行;再次,學生分工要明確,在討論之前,學生分析課程相關內容,查閱大量的資料,形成自己的課題分析方案和見解[3]。以“保護生物學”這一內容為例,問題可以是生物多樣性的危機,生物多樣性的遺傳與進化,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評價等,學生圍繞這些問題,主動查閱書本,尋找所學內容,學會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討論,深入理解和掌握保護生物學的知識,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Presentation教學法
Presentation中文譯為報告、展示或陳述等。主要通過PPT等演示工具,通過語言、動作等進行介紹或展示。它是指以個人或小組形式針對某一問題或專題向教師和全體學生作課堂報告和講解,并回答教師和學生提出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被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Dale)的“學習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論證明是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4]。Presentation教學法避免了單向灌輸的傳統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專業英語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充分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整理和組織能力。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到新物種形成的過程,分子生態學在種群遺傳學這一章,可以讓學生主動準備如下主題報告:①對種群遺傳和分化的影響因素、機制進行研究;②研究環境變化(如氣候變暖、環境污染、地理變遷等)與物種進化的關系;③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如對大熊貓、銀杏等物種致瀕因素的探索與保護策略的研究;④對物種形成的機制進行研究;⑤對物種進行鑒定與分類,尤其是形態相似的物種間的區分等。學生們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刺激效應”和“示范效應”,獲得啟發和領悟,從而更好的掌握學習內容。
五結束語
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最好的學習效果來自于做報告(90%),聆聽的學習效果僅為20%。因此,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就應遵循孟子說過的“教亦多術矣”[4]。除了延續傳統的講授法外,應充分綜合運用Seminar,討論式和Presentation教學模式,豐富高校“分子生態學”教學方法,形成最佳的教學方法體系,實現其教學目的和要求。
參考文獻
[1]楊敏,洪夢琴,范星宇,等.“文獻研討式”教學法在風濕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9):15-17.
[2]宋云林,潘鵬飛,張雄峰,等.Seminar教學法聯合案例教學法在重癥醫學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8,41(03):384-386.
[3]朱莉,武明虎,熊煒,等.討論式教學法在《計算機仿真》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8,5(17):216-217.
[4]鄭凱文.Presentation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05):68-72.
作者:江玉梅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