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生態學下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文化生態學視角出發,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田野調查法,從自然環境、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社會組織和價值觀念等層面對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生態特征進行分析。全面審視具有代表性的恩施土家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擺手舞,并對其獨特的體育文化進行探究,提出文化生態學視角下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的發展策略,以期帶動恩施土家族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
1研究目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指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并著重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擺手舞是一項古老的、具有土家族民俗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早在2006年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各級行政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擺手舞作為民族傳統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保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擺手舞正面臨著精華與糟粕、現代與傳統矛盾并存的尷尬處境。因此,在繼承和保護土家族擺手舞傳統文化的同時,挖掘其內在的、優秀的體育文化并轉化為生產力勢在必行。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查閱大量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通過大量占有民族傳統體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對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的內涵進行歸納和總結,推理和演繹,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2系統研究法
文化生態學借鑒了系統論的思想和方法,注重以整體、聯系和動態發展的觀點進行研究。本文試圖運用這些觀點,把擺手舞及其文化放到大的環境背景中加以研究,對恩施土家族文化生態系統下擺手舞的發展進行多層次的系統研究。
2.3訪談法
走訪了恩施州文體新廣局、民宗委等有關同志,對恩施土家族擺手舞的傳承者以及當地參與擺手舞的老百姓進行訪談,向恩施州民族歌舞團、民族學院相關專家學者就擺手舞的發展演變及其發展方向進行訪談。
2.4田野調查法
選取恩施土家族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村進行調查,通過親身體驗擺手舞活動并與當地擺手舞傳承者及村民進行交流,深入了解當地擺手舞產生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
3結果與分析
3.1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生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村是擺手舞的故鄉,舍米湖村原汁原味的擺手舞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擺手舞作為土家族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是土家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是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作為一個文化生態系統,其產生和發展受到各種變量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幾個層面的變量:自然環境、科學技術、經濟體制、社會組織及社會價值觀念等[1]。(1)自然環境。這一層面是指與恩施土家族繁衍生息緊密相關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這是擺手舞文化產生和傳承的物質基礎。(2)科學技術。這一層面為擺手舞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傳播提供強大的推動作用,比如大眾傳媒技術、現代教育技術與土家族體育文化的融合使得擺手舞及其文化得到傳播和普及。(3)經濟體制。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恩施地區的資源配置、經濟運行方式和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4)社會組織。這一層面主要研究恩施土家族地區的政策方針、體制改革、城鄉結構、人口結構等,它的變化對擺手舞文化和土家族人們的體育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5)價值觀念。土家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具有鮮明特色的少數民族,這一群體擁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擺手舞傳承者的價值觀念是影響其行為最直接的因素,對擺手舞的活動及其文化具有導向性作用。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擺手舞文化始終保持其所在文化系統的生態平衡,并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生態適應。
3.2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的文化生態學分析
3.2.1從自然環境層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舍米湖位于來鳳縣百福司鎮,村內有一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的擺手堂,是現存最早的土家族擺手堂之一,因其年代久遠保存完整,被譽為“中華神州第一擺手堂”[2]。擺手舞文化是舍米湖村村民在適應和改造其獨特生存環境過程中創造的,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塑造了擺手舞的文化品性。恩施州全州絕大部分是山地,因此土家人們勞動生活的主要地理環境山高路險,多羊腸小道,人們行走時,都是側著身、順拐、下沉、顫動前進,這樣樁子穩,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東西,從而形成舞蹈動作“一邊順”的動作特點。因此,“擺手舞”將土家人生活的現實情況在舞蹈藝術上展現出來[3],并具有明顯的山區文化特性。可見,恩施州以山區為主的地理環境為擺手舞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擺手舞作為土家族一個特有的文化形式極大地豐富了恩施州的山地文化,可見恩施州的地理環境與擺手舞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并有機地融為一體。
3.2.2從科學技術層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
科學技術是體育項目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促進體育活動主體、體育項目、體育管理和體育用品等發生變革所不容忽視的強大力量[4]。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影響和帶動下,恩施州政府逐步恢復了一些被撤銷的科研單位與學術組織,促使一些被中斷的科研項目繼續開展。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意識的提高,擺手舞發展的社會環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這一時期,依托先進的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電子技術等信息傳播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擺手舞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擺手舞文化被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與此同時,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恩施州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比如舍米湖的多數村民已經不再固守“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這樣的傳統思想,很多舍米湖的青壯年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發展,這樣就不利于年輕人對擺手舞的傳承,限制了傳承擺手舞主體的年齡結構。除此之外,恩施州體育人才的培養和隊伍構建相對落后,每萬人中文藝、體育工作人員所占比例較少,特別是服務于農民群眾的文藝、體育工作人員偏少,而且這些僅有的體育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受教育程度偏低[5]。缺乏高素質的文藝、體育人才和工作人員影響了擺手舞活動的發展后勁,也影響擺手舞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3.2.3從經濟層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
舍米湖村是典型的農耕村落,全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為傳統的糧食種植業、牲畜養殖業和勞動力外出打工經濟,以擺手舞和原始村寨文化為代表的旅游產業是當地政府發展經濟的重要品牌之一。因此,舍米湖村創辦了以擺手舞為主題的農家樂,讓游客感受到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廣大游客的普遍認可,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恩施州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然而,舍米湖擺手舞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經濟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對舍米湖村擺手舞的開展影響顯著。擺手舞活動參與者呈現出“兩頭熱、中間低”的趨勢,而全村社會物資財富的創造者大都集中在“中間”這個階層[6]。其次,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就會有村民放棄原有的田地勞作轉而從事當地旅游景點的服務工作,如導游、餐飲以及做小商品生意。這就導致大部分勞動力忙于工作,不能像原有農閑時候那樣參與擺手舞的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擺手舞的發展。
3.2.4從社會組織層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
恩施土家族是一個小社會、一個濃縮的文化生態系統。舍米湖擺手舞的組織有以下三種方式,一種是民間團體,由村民自發組成的擺手舞隊利用日常時間進行練習。調查發現,有30%的人參與擺手舞的時間和頻次并不固定,主要是因為這部分人對擺手舞并不是很感興趣,只是喜歡練習擺手舞時的熱鬧氛圍。第二種是在節慶表演時由村委會組織的擺手舞隊。擺手舞隊是推動舍米湖擺手舞開展的主要力量,村委會、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是輔助力量。第三種是政府機構或企事業單位組織的外出巡演,用于傳播擺手舞文化。根據調查來看,舍米湖村擺手舞的活動頻次為一周三次且持續時間較長。舍米湖擺手舞活動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原始的祭祀活動和簡單的健身娛樂,而是為了通過外出表演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和擺手舞文化的宣傳。總體而言,舍米湖當地的擺手舞活動在時間和頻次方面相對固定,具有一定的規模并遵循一定的制度。
3.2.5從價值觀念層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
價值觀念是指長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逐步形成的對自然、社會與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較一致的觀點與信念[7],它包含了人類社會中的許多個方面。作為巴楚文化的縮影,舍米湖村被稱為巴楚文化成長留存的沃土。舍米湖村主要的節日包括舍巴節、麻舞節、四月八節以及五年一屆的擺手節,除此之外還有獨具特色的哭嫁風俗和喪葬風俗[8]。舍米湖村民每年都會在擺手堂進行巫祭活動,祈求五谷豐登、生活太平、驅邪消災,擺手堂正堂內供奉的神靈體現了土家族的宗教崇拜。舍米湖人在擺手舞活動中學會集體規約,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擺手舞的文化內涵,在生活中逐漸內化為符合社會要求的價值觀念,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宗教崇拜和宗教信仰。除此之外,擺手舞的服裝和道具也蘊含著土家族的藝術文化元素,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和道具將擺手堂裝飾得隆重而熱烈。由此看來,土家族人民的價值觀念與其擺手文化相互影響、共同發展。一方面,土家族民族習俗和文化觀念有利于擺手舞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另一方面,擺手舞是土家族民俗風情和文化的良好載體。擺手舞是原始宗教與藝術互補與統一所構造的一種文化,它蘊含了宗教文化和藝術文化,點綴了先民的節日生活,并在群體交流中提供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
3.3文化生態學視角下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發展策略
3.3.1加強政府管理,拓展傳承方式
恩施州政府的相關部門應針對擺手舞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與傳承措施,使擺手舞的傳承工作形成科學的、規范的長效機制。除此之外,要提高舍米湖村擺手舞的傳承效率。一方面,可以提高傳承人的待遇,增加其經濟補貼。另一方面,可將擺手舞動作技術和文化內容編輯成冊,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擺手舞教學中,以保持擺手舞傳承的穩定性和高效性。
3.3.2發展當地經濟,拓展經費來源
恩施州政府應更加重視發展當地經濟,比如大力開發養殖業、引進優秀經濟作物、發展旅游業等,提高村民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讓更多的村民留在家鄉,建設舍米湖、傳承擺手舞。與此同時,舍米湖人應抓住機遇,加強宣傳,打造舍米湖擺手舞品牌,吸引游客,營造良好民俗體育文化環境、拓展擺手舞活動的經費來源,保證擺手舞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3.3.3加強教育機制,引入校園課堂
恩施州政府可以將擺手舞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中小學甚至高校教育體系中,普及擺手舞文化和促進擺手舞的傳承,比如建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擺手舞課程、編制與推行鄉土特色教材、以小民族舞種形式引入地方高校音樂或體育院校的舞蹈課堂、以舞蹈形體課的形式引入非舞蹈專業課堂等。
4結語
恩施土家族傳統文化的社會特征、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宗教儀式和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并擁有自身的文化生態系統。擺手舞文化與其自然地理環境、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社會組織結構和價值觀念等相互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本文在全面審視具有代表性的恩施土家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擺手舞的同時,對其獨特的體育文化以及與其文化生態各變量的關系進行探究,提出文化生態學視角下恩施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的發展策略,一是加強政府管理,拓展傳承方式;二是發展當地經濟,拓展經費來源;三是加強教育機制,引入校園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濤.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學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2]荊楚網.古鎮猶聞擺手歌——土家族擺手舞發源地舍米湖印象
[3]李海清,李品林.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擺手舞田野調查—兼論民俗體育在村寨人社會化中的社會功能[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11):61-65.
[4]盧元鎮.中國體育文化縱橫談[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8.
[5]余水清,王德磊,馬慶娟.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流變特點與規律探析——湖北恩施州民族傳統體育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6):104-108.
[6]張濤,曹丹.湘、鄂、黔、渝相鄰地區土家族“舍巴日”——擺手舞活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1):1488-1489.
[7]閆藝,孫世明.文化生態學視野下維吾爾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4):31-36.
[8]彭振坤.來鳳縣舍米湖文化資源的調查報告[G].土家族研究(內部資料),2004(4).
作者:李小娟 單位:湖北大學體操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