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社會生態文明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亦是生態價值觀對于人類的物質、制度、精神層面不斷滲透、改善的動態關系。換言之,生態文明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所應當達到的文明程度: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應當正確處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形成了生態行為文明與生態產業文明;人類在改造社會過程中應以環境介質的保護為基礎來處理的人與人的關系,即形成了生態制度文明與生態管理文明;人類在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中,處理的主觀與客觀、人與自我的關系同時,應當秉承環境倫理觀念,即形成了生態意識文明。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不協調現象,是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中最突出的問題。據中科院測算,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率為7.5%,而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左右,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的矛盾仍然擴大,環境損害更是給社會各主體的環境權益及環境權造成了嚴重損害。將生態文明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之中,是確保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相協調的唯一路徑。經過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Causali-tyTest),可以得出生態文明與社會經濟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且二者統計意義上的因果關系達到了10%的顯著性水平并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證明了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及對外貿易是“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的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換言之,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資源消耗及污染破壞會制約生態文明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工業化發展所增加的技術研發投入有利于控制環境損害,故應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加大環境修復力度、增強環境管理制度,促進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向因果關系,決定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只有將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融合,即向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轉型,才能夠正確認識和解決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存在問題,確保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對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思考
所謂生態文明發展模式,即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融入到人類社會的社會結構中,融入到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價值觀中。發展生態文明,就是建設與自然界良性互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即將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發展生態文明應當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及循環性等基本特征,換言之,需以宏觀的視角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問題進行審視,立足于自然與人類發展全局的綜合性視角促進各學科交流,發展清潔生產與低碳綠色經濟,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降低環境損害,以促進經濟增長及社會進步,實現環境與經濟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應當具備以下基本要求:第一,以遵循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系統為立足點,即發展經濟社會必須考慮生態系統的容量限度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發展方式應當順應自然界規律及社會發展規律,善待自然,愛護自然,將生態保護觀念融入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如產業發展、考核標準、生活消費、制度設計等等);第二,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乃至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宗旨,即堅持從整體主義的視角來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堅持可持續發展;第三,以發展生態文化為重心,促進生態保護理念的傳播,加強生態倫理道德教育,使得生態倫理觀在人類社會中樹立。具體而言,生態文明發展模式集中表現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文明產業發展與生態文化建設三個方面。
(一)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生態文明制度的構建是國家在宏觀層面推動生態發展的表現。生態文明制度具體包括社會發展評價制度和生態保護法律制度兩方面。所謂社會發展評價制度,即符合生態文明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及獎懲機制。政府的行政規劃應當具有整體性、長遠性、綜合性,尤其對于涉及生態安全、長遠發展的問題或事項,應當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容納限度及自然資源的有限性,把資源消耗、生態效益、環境損害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政府在編制開發利用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并對建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同時,應將生態保護納入行政考核標準,把環境狀況作為行政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并把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確保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的實施。生態保護法律制度建設,主要表現為具體的環境基本制度完善,如生態修復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等。確保對環境損害進行救濟,對于受損的生態系統結構及功能進行針對性的修建和恢復。明確生態修復的責任主體和參與主體,明確各主體的權限責任分配及協調合作機制,明確生態修復的對象并科學的進行分區和規劃,對于生態修復的財政撥款及其他來源資金建立專項基金,明確構建生態修復管理機制、生態修復監督機制及生態修復激勵制度,完善生態修復規劃制度與評價制度。同時,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健全生態補償的協商機制,加強生態保護及恢復治理的力度。
(二)促進生態產業發展
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發展,是生態文明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表現。循環經濟,即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的實現能力利用效率的經濟。把環境保護與產業布局相結合,通過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布局、限制排污總量等方式,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中。鼓勵企業向高科技、低污染、低能耗的產業轉型,確保高耗能、高污染的設備及產業鏈被及時淘汰。提高新興產業項目在產業結構的比重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例,發展節能產業及生態能源循環產業,刺激以能源資源產業為中心的多元化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同時,應強化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維持企業與社會生態環境系統動態平衡。鼓勵循環經濟的發展,鼓勵企業進行低碳綠色生產,開發高新技術推動能源行業發展,鼓勵企業開發資源綜合利用、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及再生利用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行清潔生產,不斷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鼓勵企業加大對于自然資源的循環式開發利用,開發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技術,鼓勵第一公共部門(政府)、第二私益部門(企業)及公眾的良性互動,以充分發揮各主體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加強政府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引導規劃作用,提高企業的資源環境意識和公民的綠色消費意識,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良好社會氛圍。
(三)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生態文化建設,是將生態文明與社會文化現象相融合的過程。生態文化,具體包括生態倫理文化、生態哲學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等內容;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環境倫理觀念,包含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理性三個層面,生態意識是人類低層次的生態觀,其有認知尊重自然規律重要性,有享受生態環境良好功能的基本意識,是對于人與自然關系最淺層的認識;生態道德,是人類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覺醒,高于生態意識一個層次,已致力于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生態理性,則是最高層次的生態意識,其以對自然規律及生態系統的正確把握,來指導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通過順應自然規律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實現自然界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化建設具體表現為“生態意識培養———生態道德教育———具備生態理性”的過程,其以實現生態倫理觀的樹立及生態保護理念的傳播是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生態文化建設,需各主體樹立生態倫理觀念、遵守生態倫理道德及生態行為規范,從思想上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消費理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立足點。四、結語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緊密的雙向因果聯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作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生態文明應貫穿于人類社會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只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產業發展,加強生態文明理念傳播及生態文化建設,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存在的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吳雋雅 單位: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