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生態文明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我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源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加入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2生態文明觀的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通常是指人類在利用科技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進行改造的同時,注重生態理念的同步發展,克服科技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生態運行機制,在維持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這里所說的生態文明觀,是指人類致力于維護人與自然的這種和諧關系所需要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看法,包括生態自然觀、生態倫理觀、生態法制觀、生態消費觀、生態科技觀和生態價值觀。
2.1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理解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認為自然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是有機的、內在的、動態發展的,承認自然的存在和發展的權利及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界的影響的觀點。傳統的機械自然觀只是看到了人類來源于自然并依賴于自然而存在,卻沒有意識到人類的發展是要按照自然規律進行的。生態自然觀是生態文明觀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理論基礎。它回答的主要問題是自然界存在的權利和價值。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人類產生于自然界。地球從沒有生命體到海洋孕育出非細胞生命,再到原始動物的產生、原始人的進化才形成了現在的人類。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難以追溯的歷史。這樣看來人類對于自然界是十分渺小的,有人認為人類只是地球漫長存在過程中的一個插曲。“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第二,人類依賴于自然界而存在。人類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來源于自然界,活動地點是自然界,人類任何活動都不可能脫離自然界進行。第三,人類改造自然,在自然界進行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時必須要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要考慮到資源的再循環、環境的承載力、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否則就會發生生存危機。生態自然觀強調人類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這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基礎。從辯證否定觀的角度看,生態自然觀把人類與整個自然界看做一個整體,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是在不斷解決人與自然內部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目前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就是一個新的矛盾,妥善解決了它,人類就進入了新的文明時代——生態文明時代。
2.2生態倫理觀
生態倫理把傳統的倫理道德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范圍超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態倫理”顧名思義是人類處理自身與周圍環境、與自然關系的道德標準,是約束人類在自然界中進行活動的道德規范。生態倫理觀,以生態利益和生態道德為基本問題,強調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倫理關系,賦予自然界永續存在的權利,為“保護生態”這一道德要求提供道德理由和依據,追求與自然同生共榮、協同進步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避免任意污染環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在從事影響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的活動時制定科學的決策,肯定自然界的價值、尊重自然界的權利,個人利益應當服從自然利益,也就是說自然利益優先于人類利益。生態倫理觀以愛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為基本原則,以新的倫理道德標準制約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
2.3生態法制觀
協調生態與人的關系,不僅需要道德的約束,更需要用法律來強制束縛。所謂生態法制觀,就是用立法的形式,使人們的改造自然的活動有序可循、有法可依,用法律約束公民在自然環境中的行為以保護生態平衡。我們國家出臺了一些關于森林、河流、動植物的法律保護來保護這些地球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是針對水資源的一項立法,它是為了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而制定的法律。除了這些針對自然環境的法律,對于一些特殊的行業、特殊的領域也要制定相關的制度性法律來約束其活動。雖然保護生態的法律已經在陸續出臺,但是以法制維護生態的任務仍然任重道遠,隨著新的行業新的問題的不斷出現,法律的更新速度也刻不容緩。法律不僅僅要制定出臺,對人們的宣傳教育更為重要,只有懂法才能守法。
2.4生態科技觀
生態科技觀是以維護生態平衡為最高價值取向來約束和規范人們運用科技,用科技帶動發展、用科技保護環境,以保持生態平衡、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運用和發展科技的基本理念。馬克思提出“科學是生產力”。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同志也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在新技術革命后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確立了人類在自然界的絕對優勢地位,但由于人類對科技貪婪的使用和依賴,自然界不斷遭到破壞,自然界本身的發展軌跡已被人類改變。根據科技對自然界的影響程度,我們把可以調整甚至優化生態系統的的科學技術系統稱之為生態科技。生態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將會減小科技對自然界帶來的負面影響,并用科技的力量幫助人類修復生態系統。在生態文明時代,科技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平衡生產力發展和生態環境優化的助手。生態科技要著力維護生態環境,才能做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5生態消費觀
生態消費觀又稱綠色消費觀,是指人們在不與生態環境發生沖突的前提下,滿足人類的消費需求,提倡科學合理、健康適度的消費,通過改變消費方式來改變產業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產業的發展。生態消費觀包含四層含義:第一,提倡消費者選擇未被污染的、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綠色產品;第二,在原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環保、可再生的原材料;第三,在垃圾的處理問題上,以對環境造成最小污染為原則,避免不必要的垃圾排放、進行垃圾分類、妥善處理對環境傷害大的化學垃圾;第四,養成一種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既不影響舒適生活又對環境造成最小傷害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意識。馬克思曾提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因此,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的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他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2.6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是指將倫理道德標準擴展到自然界,認可并維護自然界存在并永續存在的權利和價值,將傳統的勞動價值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相結合,處理人與生態之間關系的價值學說。生態價值觀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必然價值取向,讓人們認識到人的需求多種多樣,不但有物質需求、精神需求,還有滿足自身生存發展、休養生息、享受自然美、安全、健康、舒適、愉快的生態需求,不可單一表現為經濟價值,而是經濟價值、精神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統一。
3結論
對于生態文明的重視是時代的需要、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傳統的自然觀已經無法適應當代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人類社會之所以發生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馬克思說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我們擁有了富足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對生態的維護的重要性,也只有懂得維護生態環境,才能將這種物質生活持續下去。當務之急不是植物和動物的救生,而是人類靈魂的拯救。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改造世界具有巨大作用,人類的生態文明觀念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人類不斷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而經濟的循環發展要求自然生態的循環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循環,為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要想實現這種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是要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想實現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生態文明觀的教育和宣傳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應該加強生態文明觀的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生態道德素質,推動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作者:烏日漢 劉巍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