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系統論視野中的生態文明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系統性:生態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的統一
工業文明所造成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這一理念不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利于生態文明的發展,有必要從理念上重新確立新的生態文明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生態文明在理念的層面上,首先需要確立“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保護自然,愛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就是愛護自己。反之,破壞自然,就是破壞人類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有必要以系統的、整體性的方法有機的把握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關系。生態文明在理念上與工業文明的世界觀不同,工業文明的世界觀認為,人定勝天,人是萬物之靈,人要征服自然,其結果必然導致天災以人禍的形式呈現。
生態價值觀是一種互利型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所尋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共同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這種價值觀要求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以期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系統的互惠互利、共生共榮和協調平衡。而工業文明的價值觀是一種極端功利型的思維方式,顯現了人類最大限度地謀取個人的、眼前的利益的景象,凸現了人類中心主義。這種互利型的價值觀認為,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產生和發展的自然前提;人類的命運與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珍惜是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兩者也并不總是矛盾,兩者也具有可協調性;并且從長遠來看,生態價值重于經濟價值應是人類的理性訴求。生態倫理觀不僅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且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研究和實踐,這種生態倫理觀,通過一種全面的,非強制性的手段來激發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進而能自覺調節人與他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自覺調節人與自然系統的交換,進而為人與自然的可持續和諧關系奠定堅實基礎。而工業文明時代倫理學更為關注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道德研究和實踐。[2]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和遵循生態學的規律,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它既包括了自然生態系統,也包括人工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多層級的動態系統和開放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人類社會及其活動是整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人類只有認識和利用生態系統的規律,才能夠在系統中生存和發展。人類的命運是與生態系統的命運緊密相聯,整個生態系統的利益包含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利益,并在人類利益之上。因此,有必要在倫理的層面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生態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具在內在的統一性,三者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共同構成了人類生態文明的理念。這種理念要求人們在“天人合一”世界觀的視域中,確立人與自然之間互利型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作用下,關注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道德研究和實踐。同時,這種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形而上的層面,要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產生作用和影響。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確立了生態文明的理念。黨的十七大指出,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有必要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4]在生態文明的兩型社會建設中,要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宣傳教育,宣傳有關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相關政策和法規,倡導生態文化,形成生態文化風尚,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只有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才有可能使發展模式、消費模式實現根本性變革,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和現實訴求才可能真正實現。
二、生態文明內容的系統性:生態化發展方式、消費方式與生態化人格的統一
生態文明建設是偉大的系統工程,在生態化核心價值理念構建的基礎上,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不可或缺的三個方面是:經濟發展方式的生態化、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和人格的生態化,這三個方面緊密相聯,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如果說核心價值理念的構建居于靈魂的地位,那么經濟發展方式的生態化居于基礎的地位,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居于牽引的地位,人格的生態化則是歸宿。總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其實現任重而道遠。(封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以前的“增長”轉變為“發展”,“經濟增長”方式更為注重的是經濟的一維性,而“經濟發展”注重了包括經濟在內的多維度,開始強調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同步進行,將兩者放在一個系統內進行決策,也就是說,經濟發展不僅考慮要素結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的變化,還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因素。實現新時期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注重經濟發展方式所涉及的系統工程,不僅有經濟數量的增長,還應包括經濟結構的改善和質量的提高,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要修正工業文明的弊端,以實現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切實實現這一目標,就要積極踐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與升級,同時還必須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消費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人的消費欲望的滿足最終都轉化為對自然界的壓力。馬克思主義認為,消費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社會進步的調節器,消費方式是社會文明的表征,是社會文明的晴雨表。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然的消費者:消費的歷程從我們出生開始,直到我們死亡。消費方式是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消費者與消費資料相結合以滿足消費需要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費的自然形式和社會形式的統一。人類社會的消費方式經歷了從古代原始社會的弱生型消費,到農業文明時代的基本生存型消費方式,到了工業文明時代,消費主義盛行,消費主義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而是將消費作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體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費行為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消費是為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在工業文明之前,人們消費表現為對產品使用價值的需要,在工業文明下,消費者的消費更多的是按照生產經營者設計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對象進行“無意義”的消費。不止如此,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工業文明還導致了消費社會的生活方式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由工業文明所導致的消費方式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倫理問題,是關系人類社會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隨著資源、能源和環境危機的出現,呼喚消費方式的生態化。
人格的生態化是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所要求的與生態文明相適合的人格的整體轉型。生態化人格是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人的資格、規格和品格的統一,是在存在過程中的人的責任、價值和尊嚴的統一。這種人格要求對自然存有感激之心、懺悔之心、敬畏之心、謙卑之心和珍愛之心。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格的生態化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也是內在目的,是生態文明的固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在建設內容方面除了生態化發展方式、消費方式與生態化人格,還包括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以及城鄉建設的生態化和區域建設的生態化等,但最為關鍵的和最為核心是是生態化的發展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態化人格的實現。這些方面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全面實現,才是真正實現生態文明。
三、生態文明實現的系統性: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四位一體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因此,它不只是經濟問題和發展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和民生問題。但同時,必須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而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在當下,首先值得關注的事情就是威脅人類生存安全的三大污染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究其原因,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物的排放、生活垃圾排放和森林植被的破壞。針對這三大影響人類生存的狀況,加強水、大氣和土壤等污染防治,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是一系統工程,需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位一體才能可能實現。中央提出,重點要抓好水污染防治,以保障城鄉飲用水的安全;加強城市大氣污染治理,以提高空氣質量;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以保障食品安全。那么,是什么導致污染如此嚴重呢?究其原因,可以發現,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利益驅動,執法問責不嚴,體制機制的弊病等是導致污染的重要因素,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兩型社會,必須要選擇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為此,我們在治理污染問題上,要從“末端治理”,“生產過程控制”治理為主,轉向以“源頭防治”為主的路徑。
沒有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終將成為一句空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物質享受、政治進步和精神愉悅的基礎,沒有生態的保障,人類的進步發展是不可能的,將會引發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甚至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因此,在物質文明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發展方面,必須從發展方式上找原因,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進而全面控制污染物產生。在政治文明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發展方面,要真正實現生態文明與與政治文明的統一,就必須加強立法,加強體制機制建設。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配合經濟手段,充分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協調融合,以減少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此外,還要突出環境執法的重要性。不能讓“企業無賴,環保無奈”這種現象持續存在。要健全環境法規,加大處罰力度,以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切實落在實處。在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發展方面,要加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內容時,充分彰顯生態建設對于人類整體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長遠意義和當前意義,進而在理念上增強公民生態意識。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雙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變革,它要求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設,協同起作用,才能在現實上真正實現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位一體。
本文作者:傅暢梅 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