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建構的必然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生態文明是融入一切領域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之中的。最后,從自然觀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理論既有別于傳統概念中的“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某些西方理論家所推崇“生態中心主義”,而是兩者統一調和后形成的“生態整體主義”,或者說是一種“生態人文主義”。我們既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同時也強調“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種生態文明理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完全可以在世界生態文化學科領域獨樹一幟并處于領先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性
面對當前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以及各類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的困境,尤其眼下的“霧霾”天氣更像一個警鐘,在提醒著我們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迫切性與必然性。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在黨的十七大上,同志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科學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持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調節和控制,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時,也能相應地將環境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為此,國家積極提倡并鼓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補償制度”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維系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
(二)建設生態文明順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目前,人類社會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關鍵階段。自從18世紀60年代的產業革命,大機器生產以其無比優越的生產力迅速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規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日益提高,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付出了犧牲自然的代價。“工業文明的發展是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這足以造成人類文明的衰落。”[2]資源枯竭和環境的不斷惡化正蠶食著人類正常的生存條件,制約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三)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解決當前我國生態問題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由于我國只注重經濟建設,為了發展而發展,沒有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式,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尤其近年來PM2.5監測在社會關注下出臺,到PX項目在一些地方引起的民意波動,“霧霾”天氣不斷惡化,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愈發關心。另一方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過大,以占世界9%的國土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其他資源也相對緊缺,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些問題和矛盾,只有走生態文明道路,才能慢慢得到緩解和解決。
(四)建設生態文明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體系的需要在2002年便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進程,是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設的進程。”[3]黨的十六大報告重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4]這時社會建設已經納入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之中,總體布局也就成了“四位一體”。最終,黨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歸納到“五位一體”之中。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完善。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選擇正確的路徑是解決我國生態問題的關鍵,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保證。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指明了我國發展的方向,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總結我國在發展中的成敗得失,根據我國國情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而必須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既要實現經濟的健康穩步增長,也要讓人們生活在青山綠水的世界之中。
(二)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恩格斯曾警告我們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5]現實也驗證了恩格斯的預言。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逐漸重視對生態的保護。在今后,我們要通過多種渠道,有組織、有計劃、有層次地展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教育,尤其要利用好電視、網絡等新媒體和學校這個平臺,從孩子做起,把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觀念外化到實踐中去。
(三)完善環境立法與監督,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同樣離不開法律的保證。一方面,我們要立足國情,借鑒外國在生態立法中的經驗,加快制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做到生態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還要做到執法必嚴,要加大對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的行為的懲罰力度,同時提高市場準入標準。此外,健全社會監督體系,引導廣大群眾積極監督執法人員,對執法人員玩忽職守等行為要及時上報。通過完善立法與監督,從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利保障。
(四)以綠色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長久以來,過度追求GDP的增長在我國成為主流,政府自然就只把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最重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這種做法嚴重違背了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也不是一個文明國家該有的發展模式。一切為了GDP,只會給社會的整體進步帶來危害。因此,我們需要從思想上轉變,把綠色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即主動扣除因GDP增長過程中,各種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用綠色GDP作為社會發展的指標,不僅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也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五)破除傳統消費觀念,積極倡導綠色消費人們過去的消費模式往往忽略了自己消費行為可能會給環境和資源帶來的影響,這樣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我們應積極提倡綠色消費觀。“綠色消費觀要求消費者在作出消費行為時,不能只考慮個人感受,更要考慮到社會后果和生態后果。”[6]因此,國家首先應積極宣傳綠色消費觀念,讓廣大人民認識綠色消費的好處。同時,要鼓勵企業積極采用新的手段與技術,實現產品的綠色化。
綜上,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顯示了我們黨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精神,也是落實十八中建設“美麗中國”戰略目標和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需要。(本文作者:王偉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