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14年5月,水利部確定江蘇省鹽城市為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之一,試點期為2015—2017年。2018年,鹽城市試點建設高分通過技術評估和行政驗收,2019年獲水利部命名公布。通過試點建設,鹽城市水生態文明各項規章制度基本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試點建設期間,按照“東方濕地之都、水綠生態鹽城”的城市發展定位,鹽城市構建了水安全保障、水資源利用、水環境保護、水生態維護、水文化傳承、水管理服務“六大體系”,完成了供水保障與飲水安全、水環境綜合整治、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八項建設任務,實施了70余項重點項目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65億元,實現了23項預期考核指標,全面完成建設試點預期目標,基本實現“河海安瀾、碧水暢流、岸綠景美、水韻鹽阜、濕地之都”的良好愿景,成為沿海平原水網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城市。
一、主要經驗做法
1.高位推動,系統規劃試點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鹽城市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公眾參與”,為高效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依托江蘇省首個地級市層面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全面負責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及時研究解決試點建設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二是落實責任分工。多次召開試點建設工作動員會及推進會,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建立市、縣、鎮三級項目控制節點,全面部署試點建設工作,將試點建設成效作為各地、各部門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鮮明的考核導向。三是健全規劃引領。圍繞打造“東方濕地之都、水綠生態鹽城”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美好愿景,依托鹽城獨特的沿海、濕地、河網、湖蕩資源,將生態立市理念融入《鹽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并先后編制了系列規劃,拓展延伸水生態文明建設內涵。
2.綜合施策,試點建設成效顯著鹽城市自啟動試點工作以來,累計投入165億元,完成70余項重點項目建設,占計劃投資的122%。一是提升沿海水資源保障能力。實施三倉河東延、泰東河拓浚等水源工程,完成泰東河、老川東港整治等11項海堤達標重點堤段完善工程,推廣“新能源+”綜合開發模式,推進海水工業冷卻和海水淡化,為沿海開發提供可靠的水資源和防洪保安保障。二是提升河道水環境質量。組織實施以河道疏浚、生態駁岸、截污控源為主要內容的城鄉“萬河生態整治”行動,開展“清水雷霆”行動,推進工業企業污染源和畜禽養殖污染源治理、黑臭水體整治等一系列水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積極構建安全水道,打造清水通道,恢復生態廊道。三是提升湖蕩水生態狀況。在全市11個湖泊湖蕩開展以退田退圩、退漁還湖等為主要內容的湖蕩濕地保護與修復體系建設,建成大縱湖、九龍口、金沙湖、馬家蕩等湖蕩濕地,初步形成平原水鄉獨特風貌。
3.健全機制,推動試點建設落地落實堅持以建章立制為主、宣傳教育為輔,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和教育的內化作用,讓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一是建立制度剛性約束。開展水環境區域補償工作,將通榆河、蟒蛇河、射陽河等主要供水河道以及灌河等7條入海河流納入區域水環境質量補償考核范圍,實行達標獎勵、超標補償。積極探索排污權交易試點,制定了《鹽城市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推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法制化,出臺《鹽城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二是強化河湖長制履職盡責。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創設“河長+警長”管理模式,設立市、縣、鎮、村四級河湖長8038名、警長1154名,推動河湖管理全覆蓋。編制“一河一策”行動計劃,推進河湖“兩違三亂”整治。三是強化水生態特色文化建設。依托海鹽歷史文化風景區、射陽河閘、黃河故道云梯關遺址公園等平臺載體,大力開展水文化遺跡保護、海鹽歷史文化挖掘、水文化教育基地建設等工作,弘揚治水、節水、護水文化。加強宣傳發動,開展以“加強河湖管理、建設水生態文明”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濃厚氛圍。同時,加強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全市建成13個節水教育基地、440家節水型學校,開展志愿者服務節水護水活動397次,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勁的內驅力。
4.加強創新,探索試點建設“鹽城模式”鹽城市結合區位特征和資源稟賦,堅持城鄉統籌、海陸共治,探索出生態凈水、城鄉溝河生態整治的創新模式。一是緊盯民生熱點,切實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能力。鹽城市在2012年建成國內首家平地挖湖生態凈化飲用水源工程鹽龍湖的基礎上,落實“雙源并舉,多點互補”理念,投資60多億元,在京杭大運河寶應段新辟水源地,建成“一主三支”輸水管道213km,受益面積約8936km2,總受益人口近500萬人,從根本上解決了飲水安全保障問題。二是嚴守綠色“家底”,有效推進人與濕地和諧共生。按照“保護優先、合理布局、控管結合、分級保護、相對穩定”的原則,科學劃定濕地生態紅線,實施大豐麋鹿保護區水系改造、珍禽自然保護區旱化濕地生態補水等工程,有效保護丹頂鶴、麋鹿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實施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工程,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國際濕地城市”創建。試點期間,全市恢復濕地總面積超過1.5萬畝(1畝=1/15hm2),有效保護了生態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三是注重全系統統籌治理,協調推進“五水”共建。圍繞凈水、活水、原水、飲水、親水,系統開展水生態治理,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升公眾滿意度;開展市區骨干河道整治,實行農村河道輪浚制度,縣鄉河道管護率達100%;通過水系連通、城鄉河道綜合整治,結合上游調水引流、下游外排入海等措施,促進區域水體流動,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針對鹽城河網水質狀況,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河道+人工湖生態凈化”新型水源地建設模式,實施長距離引水工程,破解單一流域下游河網地區備用水源地建設難題;改善提升原水水質。推進水廠深度處理,提高安全供水能力,自來水深度處理率達97%,實現從供“合格水”向供“優質水”的轉變。建成水美鄉村112個,打造東臺安豐鎮、鹽都大縱湖鎮等特色小鎮。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生態效益(1)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試點期間,鹽城市主要河湖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升近10個百分點,其中,國家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了84.6%。省級水功能區Ⅲ類水質以上河長比例達到69.9%,城區水體水質達到一般景觀用水比例從60%提高到87.7%。試點期間,通過上游調水引流、下游開閘排水、促進水體流動等措施,有效增加了水環境容量,改善了水質水環境,基本消除了全市范圍內水質嚴重超標問題,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進一步改善了中心城區及主要河道水生態環境。(2)珍稀動物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高度重視生態空間管控,強化生態紅線保護,生態紅線保護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達到23.5%。同時,圍繞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了一系列棲息地保護與恢復項目,改善了麋鹿和丹頂鶴的棲息地環境,保證了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不低于32.5萬hm2,麋鹿保護區成為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和麋鹿基因庫,占世界麋鹿種群總數的25%;珍禽保護區成為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珍禽保護區,占全世界野生丹頂鶴總數的50%以上;2個自然保護區成為展示鹽城綠色生態優勢的亮麗名片。(3)東方濕地之都的城市特色進一步彰顯以市內不同類型濕地為對象,實施了水系連通、骨干河道生態廊道建設、退圩還湖、濱海灘涂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等5大類工程,全市水域面積率維持在12.5%,骨干河道水系連通率達到99.7%,農村河道水系連通率達到90%,有效提高了區域水體的自凈能力;生態護岸率由48%提高到99.3%,河岸帶景觀格局有了顯著改善和提升;建成了一批濕地景觀,“金灘銀蕩”特色進一步升華。試點期間,鹽城市入選國家“十三五”特色旅游目的地,東方濕地之都的城市特色進一步彰顯。
2.社會效益(1)整體提升了防洪排澇能力試點期間,流域防洪建設使鹽城市海堤整體上達到了50年一遇潮位加10級風浪的標準;區域治理整體提升了新洋港城區段等河流防洪標準和區域排澇標準;城市防洪排澇工程使市區核心區防洪標準達100年一遇,排澇標準由5年一遇基本達到10~20年一遇標準。通過3年試點建設,全市防洪排澇能力得到整體提升,應對洪澇災害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洪澇災害和旱災損失率顯著下降。(2)顯著提升了城鄉飲水安全保障能力試點期間,鹽城市盯緊飲水安全“軟肋”,全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已全部完成達標建設,并通過了省級驗收,達標率由13.3%提高到100%;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區域供水通達141個鄉鎮,鹽城在蘇北五市中率先實現市域全覆蓋;為從根本上解決飲水安全保障問題,啟動了鹽城新水源地及飲水工程建設,將京杭大運河寶應氾水段作為新水源地,向中心城區和大豐區、射陽縣、建湖縣輸送優質原水,新增受益人口近500萬人。(3)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試點期間,從政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會公眾等多個層面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城市節水宣傳周”等時間節點,積極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宣傳。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等開展富有特色的節水、護水宣傳活動,培育市民水生態文明理念,“大美濕地•水韻鹽城”城市形象宣傳片在央視多個頻道播出。根據調查,鹽城市民對水生態文明創建認知度達到85%以上。
3.經濟效益(1)帶動了全市綠色經濟發展以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堅持生態立市、推進綠色發展。嚴把“產業導向、項目準入、節能減排”三個關口,淘汰“三高一低”等工業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激活發展新動能,著力培育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大數據、智能終端、高端裝備等五大新興產業。經核算,鹽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對全市GDP的貢獻率達到10%以上,試點期間,鹽城獲批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2)形成了一批濱水產業高地鹽城市主城區、下轄區(縣、市)建成區濱水景觀品質顯著提升,帶動了濱水產業的發展,形成了聚龍湖商圈、鹽瀆商圈等一批濱水產業高地,有效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3)有效促進了旅游業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濕地觀光、鄉村休閑、文化體驗、生態度假四大主題為代表的產品體系。“生態休閑、濕地度假”的旅游特色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鹽城中華麋鹿園成功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黃海森林公園成為全市首家國家級森林公園,鹽都區成為全省首家鄉村旅游創新示范區。2015年以來,全市年均接待游客數量超過2500萬人次,年旅游收入近300億元。
三、結語
鹽城市將繼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含綠量”就是“含金量”的理念,以“開放沿海、接軌上海,綠色轉型、綠色跨越”為路徑,緊扣水環境改善目標,推進全域系統治理,更大力度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著力構建協調統一、健康和諧的水生態格局,推動鹽城水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鄭軍田,等.鹽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格局與路徑探索[J].中國水利,2014(13).
[2]陳紅衛.探索鹽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J].水利發展研究,2014(7).
作者:周晉 臧冬偉 楊紅尉 陳紅衛 錢文君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水利規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