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和諧理念及實現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文明為解決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生態問題和世界范圍內頻頻顯現生態難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核,是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微妙平衡點。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之路上的偉大開拓,有利于我國實現社會建設各方面的轉型升級,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態文明;核心價值理念;實現路徑;可持續發展
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物質財富,也造就了轟轟烈烈的工業文明。這種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人類對資源掠奪的基礎上的。隨著工業進程的不斷深入,在全球范圍內爆發的經濟危機及不斷出現的生態困境,預示著工業文明短板時代的到來。這激起了人們的反思:工業文明的這種生產方式和價值理念是否符合人類歷史的前進方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生態學的發展,人們關注的焦點逐漸從經濟發展轉移到生態環境上來,試圖尋找新的方法來解決生態的詰難。生態文明的提出,是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和人類文明演進的新征程,在以協調人與自然異化了的關系為著力點,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人類發展全過程的新的理論形態。生態文明的出現,必然在全世界掀起一場“綠色”的變革。當然,生態文明的提出,并不是為了擺脫工業文明,而是基于工業文明所取得的成果來解決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導致的生態負面問題。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啟程多年,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提高了生態文明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權重。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學論斷,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新思想、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提出的宏偉戰略,是我國解決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突出的矛盾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生態文明的和諧理念
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中探討的核心,二者不平衡式的發展模式必然造成關系的異化,而要擺脫這種異化,就要尋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這里的“和諧”,強調的是一種質與量的適度關系,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要維持在“平衡”的范圍內,只有在這個范圍內,人和自然的關系及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才會達到一種平衡的境界,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在自然生態這個體系框架內,“和諧”涉及的方面十分廣,包括人與自然辯證關系中的和諧,人與社會統一中的和諧,以及作為自然客觀存在物之一的人自身的和諧。1.人與自然的和諧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1]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早期著作中就在討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且提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這一科學命題。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雙方互依互通,自然為人類的延續與發展提供了各種物質資料的支撐,這是人對自然依賴的體現,自然又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這是本原的制約性的體現,而關于人和自然辯證關系的核心就在于二者的統一性問題。馬克思所說的“統一性”,就是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和諧”狀態,這種狀態既是人與自然關系最初的形態,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形態。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生態文明是有共通性的,是在遵循“生態底線”的原則下,使人與社會的雙重發展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閾值內,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組織安排人類活動。這種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共榮的一致性,對于解決生態問題的日益銳化,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2.人與社會的和諧馬克思強調,人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且人具有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即“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他指出:“……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2]因此,馬克思認為,不僅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而且社會與自然也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對此我國學者也指出:“人們在承認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的同時,也要看到社會也是一個自然范疇。”[3]人作為自然界的客觀產物,在此基礎上而形成了人類社會。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是人和自然本質的統一,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會發生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關系又是在物質資料生產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好壞歸根結底又是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我國生態改革之路也充斥著各方利益矛盾,這就更加凸顯了公平與正義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我們提倡建設和諧社會,這是因為社會關系作為上層建筑是基于人與人的關系發展起來的,有利于緩和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自然界的社會化的本質和社會的自然化的本質是同時被理解的,是在人類社會歷史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4]因而作為實踐主體的人與之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3.人自身的和諧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價值體系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核心理念就是人類中心主義,這套價值構造模式隨著工業進程的轟轟烈烈發展被無限地放大和張揚了。在以資本積累為背景下培育出的這種價值形態必然難以舍離利益至上的資本性,趨利性成為了驅動資本主義社會這臺精密機器運行的第一原始力。在社會利益的驅動下,人類的目標轉向了對自然的無限掠奪。我國著名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劉思華認為,“人就是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有機統一體”[5]。人作為自然發展歷史上對自然進行改造的主要外在動力源,強加給自然的任何超越它本身承受范圍的主觀意志,都是對自然的破壞。這種主動性的來源十分廣泛,典型的就是為了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發展,以及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改造自然的活動。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意識活動和外在行動都依賴于自然,作為集二者統一于一身的人,自身的不和諧必然招致外部的連鎖反應;因此,人自身的失衡也是造成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要解決生態難題,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就要求作為構成社會單位最小個體的人加強自身修養,形成一個健康的個體循環系統。
二、生態文明的實現路徑
經過多年的生態化探索,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初現成效。現如今,世界各國在解決面臨的生態危機問題,也在探索各自的發展之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早已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目光。我國近些年來取得的生態成就和逐漸成形的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新模式,令人倍受鼓舞,這不僅是我國實現社會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求索之路,也為解決世界生態難題提供了一套中國方案。1.思維方式生態化思維方式生態化,是指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有機的、整體的生態理念來改造工業文明,尤其是粗放型經濟增長背景下的反生態思維,使之逐漸轉變為同整個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生態化思維的,動態的歷史過程。[6]思維方式生態化,不僅要求我們要把自然生態環境作為思維的對象加以考慮,更要求我們不要把生態當作謀取短期利益的手段,當作機械的、無生命的物體來看待。人的意識對于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道路上,要做到的是轉變思維方式,從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從無限開采到節約資源轉變,逐步培養“生態人”理念。扭轉以前只求發展、很少考慮環境問題的這種反生態思維,只有從思維上認識生態問題,才能在實踐活動中考慮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我們研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智慧的目的,是為了指導發展,要把這一理念貫穿到實踐活動中,改變之前不合理的資源消耗方式。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生態化建設的深入,人們的生態思維也有了顯著的提高,這種對生態環境中實踐活動主體思維進行轉變的方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2.經濟發展方式生態化經濟作為社會發展的引擎,可持續性的發展方式直接影響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人與自然是互生互利的統一體,生態問題的出現,就是人類觸碰了二者平衡的紅線。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工業化之路都是遵循著“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則,雖然在短期內生產力獲得了極大提高,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導致了很多的生態問題。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生產力與自然都存在著雙向制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必然導致“二律背反”的惡果。構建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目的,就是為中國社會主義文明發展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創新轉型提供全新的思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是為了節約資源,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當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為了擺脫以往不可持續式發展的老路,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在二者之間達到動態的平衡。例如,我國現在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循環經濟道路,我國實行的產業升級、擴大內需等措施,都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之路的改革舉措。面對這場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唯有實行各方面的生態化變革,才是長久之理。因此,實行經濟轉型是一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3.形成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發展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環境問題也隨工業進程的全球化逐漸蔓延,尤其在工業文明之火最早迸發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生態問題也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當人類在面臨自然的一次次反擊與責難束手無策之時,國內外眾多學者紛紛將關注點重新投向馬克思的物質變換理論,以求通過百余年前的經典理論學說重新窺探現時代下人與自然關系的終極奧秘。反觀如今世界范圍內如火如荼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正是基于早期馬克思相關理論探索的基礎上不斷深化、融合、凝聚、升華而成的。我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結合現在面臨的生態問題,也加大了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理論探討,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說。理論作為實踐的指導,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方向性引導作用,回顧我國近些年來的一些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還是當前的生態文明思想,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自然觀回顧與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些事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論,在我國生態探索過程中不斷地形成和完善,又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依據實踐經驗再次上升為理論,逐漸融合成了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偉大框架,最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依據。我國近些年來的生態建設經驗啟示我們,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所面臨的生態問題,加快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構建,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發展模式,是急切且必要的。
三、結語
在幾百年工業文明的輝煌中,不可持續式的發展必然落下帷幕。生態文明這扇人類文明轉型的先啟之門已經打開,這是一種嶄新的社會發展形態和人類文明形態。思想是時代變革的先導,面對全球性頻發的生態事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友好式的共同發展,已經逐漸得到了全世界的共識,這個“綠色共識”席卷了全世界,涉及了各個領域,也喚起了人們對于創建綠色生存環境的關注。我國在多個外交場合多次提出了關于推動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無論是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到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會晤,還是從聯合國氣候變化工作會議到推動《巴黎協定》的簽訂,我國都對推動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國提出的偉大暢想,更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在我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為解決面臨的生態問題而提出來的,是我國自主探索出的符合我國國情和基本問題的發展模式,是人、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共生共息的平衡點,中國的成功經驗,必將為推動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經驗,成為推動生命共同體、共建和諧世界新家園的東方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4-37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
[3]解保軍.馬克思自然觀的生態哲學意蘊[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210.
[4]劉思華.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
[5]劉思華.理論生態經濟學若干問題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207.
[6]劉湘溶.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7.
作者:杜邦 單位:中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