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既表現在有助于改變傳統粗放模式的局限性,也表現在有助于加快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同時,這不僅是實現脫貧攻堅決戰勝利的必要條件,也是為了更好地應對外部環境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新形勢下,以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首先需要在頂層設計層面做好戰略規劃,其次,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探索個性化發展道路,并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綠色發展,兩手都要硬。
【關鍵詞】生態文明;鄉村;高質量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相比城市有限的空間和面積,鄉村無疑是海闊天空的自然之境。與大自然無縫銜接的鄉村本就是生態環境最主要的構成,同時也是直接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重要因素。
一、以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改變傳統粗放模式的局限性之所以強調以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是因為多年來廣大鄉村發展的低質低效這個客觀背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城市如火如荼地發展,廣大鄉村地區受到巨大的鼓舞,自發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道路。然而,與更加具有系統性的城市發展相比,一度被遺忘的鄉村地區其實經歷過長期的野蠻生長。比如不少鄉鎮企業盲目上馬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項目,在物質收入快速增加的同時造成了對環境的快速污染與對資源的破壞。而這一系列問題的源頭其實就是傳統粗放模式。過度關注發展速度而置質量于不顧,只圖短期的收益而對長期環境成本的透支選擇性失明。這些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思想上的短板所在。隨著后危機時代到來,世界經濟結構性調整成為大勢所趨。綠色、低碳、環保產業成為市場競爭的制勝力量。生態文明建設在全球經濟發展新業態中越來越重要。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粗放化、高速度、重污染的發展模式顯然已經落伍。將發展的重心轉移到質量層面,以生態文明助力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正在成為超越傳統粗放化模式局限性的新動能[1]。
(二)有助于實現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與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農耕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始終處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中心地位。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倘若整個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生態化加速發展通道,唯獨第一產業仍舊延續小農經濟落后產能,那么,即便第二和第三產業已經具備追趕世界先進發展模式的能力,只要與第一產業的巨大短板平均,則整體結構層面的水平仍然會遠遠落后于全面發展的其他經濟模式。因此,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戰略中,“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絕不僅僅是指制造業與服務業,而是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一個也不能少。只有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我國體量龐大的第一產業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陳舊落后的歷史面貌,才能切實踐行科學發展觀,補短板、降成本、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才能促使第一二三產業全面實現系統性的結構調整與可持續發展。
二、以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的迫切性
(一)實現脫貧攻堅決戰勝利的迫切要求當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到來時,留給各地的已經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現實已經很難再用傳統的辦法應對,而是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走一條更加科學化、現代化的改革路徑。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已經脫貧的人口之中又出現了近四十萬返貧人口。脫貧攻堅決戰任重道遠,迫切需要通過更高質量的發展途徑實現穩定、可靠、高效的扶貧助農。只有立足鄉村自然環境優勢的生態化發展才能使脫貧項目留得下、立得住,才能避免短期化、臨時性的倉促與盲目。這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之策。
(二)應對外部環境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在中國憑借強大的制度優勢快速抑制疫情的蔓延之后,多國多地的疫情卻呈現失控爆發的不利狀態。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當下,外部環境惡化不可避免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嚴重影響國內的經濟發展。正因如此,“六穩”與“六保”才成為今年“兩會”不斷強調的重中之重[2]。要應對外部環境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我國不能只滿足于被動跟隨,而是必須找到更加本土化、科學化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三、以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一)在頂層設計層面做好戰略規劃從重視速度到重視質量,這一角度的轉變并非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立足當地、實事求是,在頂層設計層面做好戰略規劃,實現宏觀層面的系統性、規范性發展。比如河南鄭州的新密市。這個大山環繞的市一度依賴煤炭開采維持經濟發展,不僅長期處于勉強維持的經濟困局,隨著日漸嚴重的環境污染陷入破壞性發展的惡性循環,處處是令人掩鼻的煤煙。為了徹底還清生態欠賬,當地政府將治理環境與防治污染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形成了“一城兩帶、三河三庫、多廊道”的戰略規劃。所謂一城是指新密城交通基礎設施與自然環境雪花山、云蒙水庫、子矜湖等融為一體;兩帶則是城西與城南兩條山脈共同構成近二十萬畝的森林生態;三河是橫穿新密的三條主干河流構成水系生態網;三庫是立足新密當地三座水庫形成八縱八橫的骨干路網。多廊道則是將生態綠道形成網格化覆蓋全市。頂層設計層面做好戰略規劃不僅讓新密曾經的煤炭黑轉變成令人心曠神怡的生態綠,也因此成為以綠水青山構筑民生、引領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二)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探索個性化發展道路作為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復雜的生態大國,我國各個區域無論水熱條件、生物種類都存在天壤之別,很難形成能夠適用于各地的統一標準。這也決定了以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個性化發展道路。不同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高質量發展都需要實事求是、立足當地,在充分滿足鄉村人民群眾綠色生態文化生活要求的同時,走一條突出地方特色、標本兼治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才是推動鄉村發展質量全面提高的科學化發展道路。
(三)以生態文明引領綠色發展,兩手都要硬如果說傳統模式下的鄉村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物質收入的增加,那么,新時期的鄉村高質量發展就需要避免進入這個極端,也就是不能為生態而生態,而是必須以生態文明引領綠色發展,兩手都要硬。
(四)著眼于生活、著手于細節、推進城鄉融合式發展生態文明是全局性和整體性的綠色發展,是屬于生產與生活每個節點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當越來越多城市市民習慣了現代化、清潔文明的人居環境時,不少鄉村卻始終難以徹底擺脫臟亂差的生存環境。比如河南鄭州新密。這個曾經嚴重依賴煤炭產業的市如今正在通過環境治理使廣大農村人口成為鄉村新市民。除了以天然氣全部取代傳統燒煤供熱取暖,當地還全面推進“旱改水”的農村廁所改革。無論是室內水沖式廁所的硬件更換還是室外污水集中排放的下水道改建,農民不需要花費一分一厘。廣大農民在紛紛稱贊政府政策好的同時也在努力建設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陀^上看,中國極為特殊的城鄉二元化發展的結構性缺陷在很長時間里束縛了生態文明建設,使之拘囿于城市的狹小空域,而將更為廣闊的鄉村遺忘。然而,鄉村作為自然生態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恰恰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與效率,鄉村高質量發展才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以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鄉村高質量發展,可以將多年來偏離軌道的觀念導回正確的軌道。這不僅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成果,也影響著社會治理宏觀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胡悅.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成都農家樂與北京民俗村的比較[J].旅游學,2019(9).
[2]張文斌,顏毓潔.從“美麗中國”的視角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策略——從黨的十八大報告談起[J].生態經濟,2019(04).
作者:楊宇宙 單位:中共大同市云岡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