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化自信的民族生態文明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在探索建設生態文明進程中,逐步建構中國特色生態文明話語體系,重塑生態文化自信。在內蒙古地區,為充分發揮生態文化自信的引領作用,還需深入發掘少數民族優秀傳統生態文化資源,善用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智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綠色發展實踐中堅定生態文化自信、推動內蒙古綠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化;文化自信;綠色發展;內蒙古
黨的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實質與力量優勢,精辟論述了文化自信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地位和作用。也曾多次在不同場合闡釋樹立生態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弘揚生態文化既是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實踐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偉大的實踐需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深入挖掘生態文化資源、培育生態文化自信,以順應時代潮流的生態文化引領生態文明發展。
1中國生態文化自信的形成邏輯
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產物,人類在適應地球生態環境過程中,創造文化來適應生存環境,發展文化以促進生存環境的改善[2]。21世紀人類社會邁入生態文明時代,生態文化應運而生。就我國而言,生態文化自信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休戚相關,生態文化自信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縱深推進而愈益深厚。總體來看,中國生態文化自信的形成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1)概念提出階段。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工業文明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文明階段;生態文化,從廣義上講,是人類與自然相處過程中一切精神或行為的總和;從狹義上說,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價值觀念。2005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生態文明”概念,并倡導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3]生態文明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和集中表現,以黨的十七大報告為開端,中國正式將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生態文化自信進入概念自覺階段。(2)初步確立階段。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提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4]。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引經據典闡述傳統生態文化,更多次強調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以黨的十八大為始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自信初步確立。(3)基本形成階段。隨著中國力量不斷崛起,我國日益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5]可以說,以黨的為開端,我國各項事業建設一齊跨入新時代,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美麗中國,是新時代建設綠色現代化的深層內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自此,中國生態文化自信基本確立。
2中國生態文化自信的立足點
黨的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6]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堅定生態文化自信,就是要沉淀歷史底蘊,深耕現實基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2.1生態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
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凝聚出古老民族的生態智慧。概括地說,以“道法自然”為內核的道家法則是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以“天人合一”為內核的儒家經典是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以“眾生平等”為內核的佛家經傳是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倫理觀念。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展現了華夏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凝練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認識,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堅定生態文化自信的底氣和資本。
2.2生態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依托于以經濟崛起為重要標志的硬實力,也離不開以文化繁榮興盛為標志的文化軟實力。新中國成立70周年,偉大斗爭宣示著我們艱苦奮斗的無悔決心,偉大工程彰顯著日益提升的硬核影響力,偉大事業代表著我們砥礪前進的拼搏斗志,偉大夢想宣告著浴火重生的民族夙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不斷豐富的經濟基礎、日益完善的生態文明體制,堅實的現實基礎讓生態文化自信厚積薄發。
2.3中國特色生態話語體系
改革開放40余年,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聲音日漸強勁有力,中國智慧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注入鮮活動力,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提供有力支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話語體系也是增強生態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
3內蒙古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資源
據統計,內蒙古自治區生活著除珞巴族以外的55個民族。2018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534.0萬人,蒙古族人口421.1萬人,占總人口17.6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94.7萬人,占總人口3.97%。各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及生產生活方式,內蒙古尤以草原文化集中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而蒙古族也成為草原文化的主要載體和主要傳承者[7]。
3.1原始自然崇拜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生態文化是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北方各少數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以蒙古族為例,蒙古人在長期的游牧遷徙中形成了天地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崇拜,信奉“長生天”、崇拜“狼圖騰”,這種自然崇拜實質上是與草原游牧習俗相適應的大生態觀。這種生態價值觀,反映出蒙古人將自然環境視為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精神實質,集中體現蒙古族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文化內涵,同時也是游牧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精神層面的寶貴遺產。
3.2可持續游牧文化
古老智慧的游牧民族,趕著牲畜隨水草遷徙而居,深刻認識到“草、畜、水”三要素在生產生活中的依存關系。他們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將保護草場、土地、水源置于首要地位,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得到最大化發揮。與此同時,在游牧遷徙過程中所形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習俗無不體現著游牧民族的生態智慧,例如,蒙古族奶制品,從牛奶、黃油到奶豆腐、奶皮子,食材無一浪費且兼具高營養價值;再比如,蒙古包,拆搭簡單、冬暖夏涼且便于移動,與游牧生活完美契合。游牧文化所包含著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適應自然過程中所形成的風土人情,也是傳統生態文化物質層面的集中體現。
3.3蒙古馬精神
“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這是內蒙古廣為流傳的民諺,歌頌的是蒙古馬堅韌耐性、體魄健壯的優良品質。蒙古馬不僅是馬背民族的交通工具,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蒙古馬精神,暗含對于每個地區原生工具的尊重,同時也隱喻著一種民族文化自信。內蒙古是草原文化的發祥地和承載地,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馬是典型的草原文化符號,在某種程度上,馬文化為傳承草原文化提供了可行路徑。蒙古人馬情,這是草原生態文化的縮影,也為內蒙古進一步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精神動力。
4堅定生態文化自信推動內蒙古綠色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這與各民族衍生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等密切相關。這些傳統生態文化資源集中反映了各民族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時至今日,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智慧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這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關懷思想,同時這也是各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核心價值。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部分理應得到傳承和推廣應用,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新路,全面推動內蒙古民族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4.1汲取優秀民族智慧,積極推進生態文化建設
黨的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基于此,為推動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第一要全面正確認識少數民族生態智慧,取其精華,并將之上升為生態文明觀念加以倡導宣傳;第二要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生態智慧,因地因時制宜,結合現代化、科技化手段,綜合治理內蒙古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資源環境問題;第三要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先進的生態文化引導、富余的綠色資源支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承載,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此外,還應注重內蒙古各少數民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好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從而更好激發民族文化自信。
4.2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大力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
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化的本質特征。推動內蒙古綠色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圍繞建設“兩型”社會的總體目標,一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二是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保護與修復草原生態環境,以草場資源為依托,以高新技術為支撐,走集約型牧業經濟發展道路,利用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發展草原旅游經濟、興辦沙漠產業,兼顧生態利益、經濟利益和民生利益;三是全力搭建綠色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文化休閑、健康醫療等低碳環保服務產業。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經濟,才能適應草原生態環境變化的需要,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4.3培育生態文化自覺,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是為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只有選擇綠色生活方式,人類文明才能走出目前的生態困境。一是培育生態文化自覺,倡導人人踐行低碳、環保、綠色的生活方式,鼓勵節約優先、戒奢戒貪的生活作風,個人自律是生活方式綠色化理念的主線,從小事著手,逐步養成綠色低碳生活習慣;二是積極引導綠色消費,堅決改變便利型、奢侈型、炫耀型消費方式,鼓勵使用可循環使用產品,提倡綠色出行,減少碳排放,通過綠色消費倒逼綠色生產;三是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切實提高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必要性、重要性的認知水平,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基本義務,合力形成全社會共同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濃厚氛圍,從而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及內蒙古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
[3]常紅梅.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意義與價值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5(1):19-22.
[4]賴章盛,黃彩霞.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的構建[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8,39(4):1-6.
[5]宋剛.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1):7-10.
[6]羅文東,張曼.綠色發展: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2016(2):25-30.
[7]王元聰,陳輝.從綠色發展到綠色治理:觀念嬗變、轉型理據與策略甑選[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45-52.
作者:張薇 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