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特征及當代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立足時展的新方位和現實之困境,相繼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到“美麗中國”建設,再到2018年形成了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生態哲學的生態文明思想不僅蘊含著鮮明的哲學特征,同時在理論繼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豐富以及指導實踐和提供世界環境治理方案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立足時展的新方位和現實之困境,相繼提出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到“美麗中國”建設,再到2018年“生態文明思想”誕生。我國對于生態文明思想這一人類共同目標的認知和建設實踐不斷更新,并達到新高度。作為事物特性的抽象結果,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并對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巨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一、生態文明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生態文明思想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形成和發展均是根植于中國現實土壤中?,F實中的生態困境日益嚴峻,這促使生態哲學的產生,使得作為人類智慧結晶的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當生態環境退化以及生態系統失衡,便產生了生態危機,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空間,進而引發一系列不可收拾的局面。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列,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又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如何避免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成為我國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
(二)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環境逐漸惡化,這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背道而馳。我國政府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眾多媒體、社會公益組織以及民眾紛紛開始行動,出現了諸如“綠色政治”“環保風暴”等環保運動,環境保護意識不斷覺醒。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后又于十八大對其進行了詳盡闡述,使得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和強度達到空前。
(三)生態科學繁榮發展伴隨著世界重大社會生態問題的頻繁出現,生態科學亦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的發展使得生態危機進一步加重,眾多流域水質惡化、圍海造陸工程的大批上馬、工廠污水的肆意排放……這些都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存安全,逐漸引起人們的反思。人們開始探索生態危機的源頭及治理之道,在確保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同時保障其他生命個體的生存和發展,以此促進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特征
(一)世界性和民族性統一生態哲學已經成為世界的哲學。面對世界嚴峻的社會生態困境,作為逐步實現國際化發展的中國而言,也需基于世界全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來思索和考量人類文明的走向。從全球化角度來看,中國所面臨的生態危機也是世界的生態危機。基于此,生態文明思想從宏觀生態的角度出發,立足世界性生態危機,共謀全球生態文明發展之道,為解決世界生態危機提供“中國樣本”[1],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呈現出世界性格局。同時,生態文明思想亦針對中國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面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差異性,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民族生態文化的精華,以中國獨有的智慧和方案去建設生態文明,彰顯出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因此,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統一。
(二)預見性和現實性統一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中國的憂患意識源遠流長。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以及來自大自然的報復,人們對于人類命運前途的憂患意識亦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思想著力于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強有力的姿態去承擔和彌補生態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后果。這是國人生態憂患意識的集中體現,帶有明顯的預見性。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下人們最為關切的民生問題。曾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面對惡化的環境狀況和人們對于美好生活期許之間的矛盾,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解決最廣大人民所關心的民生問題,解決人民之所需、所盼和所急,凸顯了思想的現實性。因此,生態文明思想是預見性和現實性的統一。
(三)繼承性和創造性統一生態文明思想能夠指導實踐取得巨大成就,顯示出巨大的當代價值,其源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是融入時代背景和民族特色創造性發展的結果。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人與自然及其關系的認知給予了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源泉,也繼承了當下諸多生態思想中所彰顯的“生態關懷”;同時,生態文明思想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需對自然表現出道德關愛等思想。中國國情不同,走向生態文明的方式和路徑也不同,因此以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具體國情,從國家建設總布局的頂層設計出發,開創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路徑,創造性地發展了生態文明思想??梢姡鷳B文明思想是創造性和繼承性的統一。
(四)整體性和區域性統一整體與部分、普遍聯系等哲學觀點是生態文明思想中所體現的。生態文明是包含人類、自然和社會這三部分有機聯系的整體,內部各要素之間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生態文明建設。只有將人類、自然和社會置身于生態文明這一整體中,才能更加明晰彼此之間的聯系。同時,生態文明思想亦是包含著美麗中國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世界愿景的整體,在美麗中國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凸顯著生態文明思想的整體性。生態文明思想突出強調人類、自然和社會多樣性的存在,注重部分發展,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同時,我國生態文明追求區域性的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從每個區域的自然和歷史的多維視角出發,立足每個區域的實際狀況,尊重區域生態差異,建設符合該區域的人類、自然和社會的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思想是整體性和區域性的統一。
三、生態文明思想的當代價值
伴隨著眾多有識之士不斷反思過去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人們開始重新去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尋求如何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而生態文明思想就是立足中國獨特的民族性和國情,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指導下,生態文明思想充分結合新時代中國國情,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問題,并指導著中國朝向更加高級的文明形態演進,具有豐富的當代價值。
(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生態文明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對人與自然及其關系的認知是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源泉。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發展了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認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即命運共同體,自然中的每一個個體及其依賴環境的惡化都會對這一命運共同體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最終導致人類遭受災難性報復。因此,生態文明思想在認可自然對于人類積極作用的同時強調人與自然友好相處,并強調人類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充分調動人類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類才能走向更高形態的生態文明。
(二)豐富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態文明思想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指導思想。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立足時展的新方位和現實困境,相繼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及“美麗中國”建設,再到2018年“生態文明思想”誕生,這使得人們對于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不斷提升到新境界,達到新高度。目前國際上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尚不完善,認識也并不清晰,生態文明思想則立足新的文明形態,創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路徑。
(三)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散發出巨大的生命與活力[2],生態文明思想更是如此。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輝煌成績,為全球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方案。從全民生態意識的不斷覺醒,到環保法律法規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再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每一個喜人的成績背后都是生態文明思想對于應對生態危機,應對自然環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探索和思考,從而促進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佳績。
(四)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對于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而言,中國的就是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一環,不可或缺。在應對世界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過程中,中國以完美的答卷向世人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并且為世界環境治理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中國的積極作為和創新做法將吸引更多的國際社會的目光,引領更多的國家和組織積極投身于環境治理這場硬仗中,不斷促進全球環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羅賢宇.改革開放40周年: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本”[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4):50-58.
[2]張寧.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過程及特點[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03):139-147.
作者:黃姍 單位:遼寧大學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