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建設之倫理、經濟與治理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當前已經取得了很大突破,但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很多倫理問題,經濟問題與治理問題相對較多,相關問題也應當得到較為有效的解決。通過對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生態文明建設中倫理、經濟與治理問題較為顯著,這些問題也正在對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乃至最終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取得產生嚴重影響。本文將對系列問題進行逐一分析,并就新時期生態文明的更好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倫理;經濟;治理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內涵
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是指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生態倫理道德是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建構和弘揚生態倫理道德并使其融入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伴隨著生態文明相關理論的越發豐富與成熟,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內涵也處于不斷豐富的狀態之中。在這一動態進程中,國家層面出臺了很多法律對相關行為予以規范,高等教育階段更是進行了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較好普及,這些也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內涵豐富提供了很大幫助。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時內涵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矛盾已經十分顯著,企業等組織生態文明建設倫理缺失更是生態文明建設層面的具體不足[2]。
二、生態文明建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生態文明建設對經濟具有雙重影響,正是由于雙向影響的客觀存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也包含著很多經濟層面的問題。從積極影響來看,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為宏觀經濟發展創設一個十分良好的環境,其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落后產能的淘汰更是具有重要意義。但從消極影響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會對一些傳統能源行業與企業產生極為明顯的沖擊,很多對傳統能源行業具有明顯依賴性的地區更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下受到了明顯沖擊[3]。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發展間的矛盾已經十分明顯,且短時間內,這種矛盾在調和上的難度相對較高,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對于經濟建設層面的系列問題予以較好解決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結構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是實際意義上的建設主體,但國家治理視閾下,政府需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主體。與此同時,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高校等機構也應當成為具體的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的喊口號,生態文明建設更加不能流于形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與之相關的治理問題也是一個十分顯著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更是離不開一個有效的治理結構予以支撐。但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治理結構構建狀況并不良好,社會大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參與感也相對不足。高校等組織和機構更加沒有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出應有作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結構也略顯單薄,而這實際上也是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較為緩慢的原因之一[4]。
四、更好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
(一)科學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更好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一個科學、系統的規劃予以支撐,因此,政府應當對生態文明建設事宜進行有效規劃,盡可能地將各個層面,各個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內容予以兼顧。從生態文明建設中倫理、經濟和治理的角度來看,國家層面更是要結合不同層面的建設需求,不同層面相關問題的解決實際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方案的制定。從一個相對宏觀的角度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統籌好生態文明建設事務的開展后,企事業單位組織、高校等具體主體則要積極的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之中,在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后,積極的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之中。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規劃確立下來之后,相關生態文明建設性活動也能更為具有條理性的開展下去[5]。
(二)合理調整生態文明建設倫理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中實際上存在著很多倫理矛盾,已經根深蒂固的生產生活以及發展理念想要在短時間內迅速調整并不簡單,一些旨在促進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法規,特別是地方性法規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刀切”的具體弊端,這些矛盾客觀存在時,生態文明建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因此,合理的調整生態文明建設倫理關系十分必要,國家層面不能單純的借助公權力,以及公權力下的產物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也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大環境的營造,為生態文明建設創設一個更為良好的環境。諸如在高校人才教育與培養層面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內容的提及,在社會上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知識的宣傳、普及等也能夠較好地消除生態文明建設倫理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加速。
(三)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觀
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角度來看,可持續發展觀應當成為新時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主旋律,可持續發展觀更是需要成為經濟發展層面的主旋律。具體來說,各地方政府應當結合區域內經濟發展實際,就可持續發展觀視角下的經濟發展事宜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規劃,借助可持續發展觀來更好驅動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需要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機,在經濟發展上對落后產能進行不斷地淘汰,使得落后產能淘汰的過程可以同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間保持較高的一致性。可持續發展觀本身與生態文明建設間具有較高的一致性,生態文明建設中經濟層面存在著很多現實性困境時,可持續發展觀的較好融入也能夠為系列問題的更好解決提供有效幫助,經濟發展上的困境也能夠得到較好突破[6]。
(四)明晰生態文明建設權責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的權責關系需要得到更好明晰,這也是從治理層面更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選擇。具體來說,國家層面應當通過生態文明制度的構建與優化,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的確立,對生態文明建設內容進行有效分割,將不同的生態文明建設內容交由不同主體負責,這也能夠避免生態文明建設流于形式。生態文明建設權責關系相對混亂表明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中治理結構較為單一與薄弱的問題已經十分顯著。國家層面以及地方政府更是需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治理結構的不斷豐富,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在立法層面進行更多的努力。使得生態文明建設能夠有更為完備的政策法律體系支持,政策法規層面支持力度的不斷提升也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保障。
五、結語
國家治理視閾下,政府需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政府也需要在科學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活動能夠落到實處,避免生態文明建設事宜最終流于形式。倫理、經濟與治理層面存在的不足、問題和矛盾等需要得到更為有效的解決,相關問題解決的過程更加是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不斷加速的動態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狀況與需求會發生不斷變化,運用動態思維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審視,并進行跟進式的調整也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姚石,楊紅娟.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識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4):56-57.
[2]魏小羊.國家治理視閾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3):75.
[3]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1):2-13.
[4]張歡,成金華,陳軍.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差異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6):126-128.
[5]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2,28(6):178.
作者:羅鵬 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