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下鄉村文明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鄉村文明的歷史變遷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文明形式,中國鄉村文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態,所具備的功能及蘊含的價值也存在巨大差異。在農業文明時代,自然資源富集的鄉村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力系統,形成了發達的農耕經濟,創造了燦爛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有效的治理機制,從而保障了民眾的生活生計,維護了國家的穩定統一,支持了民族的繁衍生息。工業文明的崛起使傳統鄉村文明受到擠壓和解構,尤其是隨著工業化主導的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鄉村文明的主體性地位跌落,其價值降格為滿足工業化、城市化需要的客體和工具。通觀歷史與現實,鄉村文明經歷了由繁榮到衰落的過程,鄉村文明的價值地位和功能蘊含也經歷了由建構到解構的過程。工業文明在當代中國話語體系中屬于現代的概念,因此,按照工業文明的邏輯,鄉村作為農業文明時代的產物,無法成為工業化的載體,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必然是以西方工業文明為參照系,以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內容的現代化,這就決定了鄉村文明必然會受到沖擊。然而,當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城市化進程出現拐點,地球的能源和環境卻再也無法承載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走西方式工業化之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風險的傳統工業文明模式已不可持續。此時,時代向中國開啟了另一條文明之路,即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內涵與中國鄉村具備的諸多稟賦具有高度契合性,為鄉村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機遇,也為鄉村文明價值重構打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時空。黨的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一論述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定了新的內容和目標,開啟了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而鄉村文明所具有的自然、健康、低碳、綠色等生態特質符合生態文明建設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因此,鄉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地的最大載體。
二、從生態文明視角看鄉村文明的價值
(一)支持綠色發展的生產價值
在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觀指導下形成的順應天時、利用地利的農耕方式,對目前探索生態農業之路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農業生產屬于生物圈時空中的生產活動,以天地構成的自然力為主導,只有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才能有效進行。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富含生態智慧的農業技術和文化,對拯救現代農業危機具有深刻的思想啟迪。在便捷的交通設施、發達的信息技術支撐下,在文化消費、低碳消費等理念的推動下,鄉村逐漸具備了承載現代產業經濟的條件和市場,生態有機農業、鄉村旅游業、鄉村手工業、鄉村新能源產業等具有成長性的鄉村新興產業,將成為支持鄉村文明復興的經濟基礎。
(二)接近自然田園的生活價值
生態文明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而鄉村生活突出的特點是自我服務、自給自足,恰恰符合了生態文明價值的低能耗、低成本且健康、安全的文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情況下,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而大自然賜予鄉村的田園風光、詩意山水、與多元化生命和諧相處的環境福利,使農民擁有了城市市民不能獲得的有利身心健康、怡情養性的生態財富。這些生態財富雖然無法通過市場定價變成貨幣財富計入農民的收入中,但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下,顯得更加珍貴。當下人們倡導的極簡生活,就是擺脫被物質過度包裹的生活,從而尋求一份回歸自然、遵從生命本真的寧靜與自由。
(三)維護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
生態文明有一個核心理念,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經歷了長期的對立甚至扭曲后才得以矯正。在剛剛開啟的生態文明時代,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變成現實,鄉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在環境污染積重難返的今天,鄉村特有的自然風光、清新空氣、安全食品成為了最難得的奢侈品。所以,綠色生態就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二是“美麗經濟”印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民利用自然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通過“旅游+”促進農業增效、引導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增綠,把“美麗資源”變成“美麗經濟”。
三、以鄉村振興戰略引領鄉村文明的復興
(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確立鄉村文明的主體地位
鄉村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根本和原脈,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過程中,鄉村被貼上了落后、愚昧的標簽,淪為滿足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客體和工具。因此,要實現鄉村文明的復興,必須首先確立鄉村文明的主體地位。黨的報告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既要有鮮明的目標導向,又要有鮮明的問題導向。當前中國最大的發展不充分,就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調整理順工農城鄉關系,在要素配置、資源供給、公共服務等方面優先滿足和保障鄉村。其次,要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優化農業農村發展環境,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效能。最后,要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產業興則百業興。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主要體現在農業發展不充分、農村發展不平衡,因此,破解之道關鍵在于振興鄉村產業。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產業興旺,就是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前提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當前發展趨勢看,有三類產業將會成為振興鄉村的新興產業。一是生態有機農業。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提高,無公害糧食、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有機食品既有利于人民身體健康,又有利于恢復生態平衡,更有利于增加農村就業、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因而,生態有機農業在國內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二是鄉村新能源產業。在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推動下,微小水電、風力發電、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的使用,成為了改變農村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三是鄉村旅游業。我國廣袤的農村聚集了全國大約70%的旅游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而可以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將鄉村旅游建設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二)堅持鄉村綠色發展,突出鄉村文明的生態功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在生態文明視野下,鄉村文明的價值功能應依據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和基本方略,根據鄉村自身發展需要和城鄉互補、產業協同的原則進行定位和設計。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這就為鄉村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發展綠色產業,為人們提供健康的食品;又要維護生態平衡,為人們創造自然舒適的生活環境。首先,構建綠色發展的農業產業結構,依靠科技創新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其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守住綠水青山。最后,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真正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三)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共建詩意鄉村和生態城市
中國的城市化不能以瓦解五千年鄉村文明為代價,而復興鄉村文明也不意味著城市化進程就地止步。探索符合中國歷史和國情的城市化模式,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城鄉要素雙向融合互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構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享共富、共生共榮的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鄉關系。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是實現以鄉村為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模式與以城市為載體的工業經濟模式的有機結合。把我們的鄉村建設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鄉村,把我們的城市建設成“經濟、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源、信息高效利用,文化、技術、景觀高度融合”的生態城市,從而建成“生態良好、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麗中國。
作者:楊秀萍 單位:南開大學濱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