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生態文明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結合游戲,豐富幼兒生態文明知識
豐富生態文明知識,是保護生態文明的先決條件。假如缺乏必要的科學常識,即使對生命、對自然有著無限的熱愛,卻仍可能以愛為名義做出傷害生命、破壞自然的事情。比如,將淡水龜放生到海洋導致其腎衰竭死亡;將食肉的巴西龜放生到湖泊引起生態失衡;給野生動物喂食導致其覓食能力下降;等等。成人尚且如此,幼兒的生態文明知識自然更加匱乏。普及基本的生態文明知識,對于幼兒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十分重要。簡單地講授并不利于知識的記憶和鞏固,而結合游戲,寓教于樂,則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游戲范例:判斷什么是噪音,什么是廢氣、毒氣。目標:使幼兒明白嘈雜的、尖銳的聲音令人不舒服,就是噪音;刺鼻、嗆人、使人難受的氣體是廢氣、毒氣。準備: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設備,室外停車場,少量垃圾焚燒。玩法簡介:通過多媒體播放各種高分貝的汽車喇叭聲、器械打擊聲、吵鬧聲等聲響,或者讓幼兒自己制造噪音,與柔和的音樂、詩朗誦、日常平和的對話等進行對比;在室外讓幼兒短時間感受汽車尾氣、垃圾焚燒散發的氣味、嗆人的香水味等令人不適的味道。教師無需給幼兒灌輸“分貝”、“一氧化碳”等概念,只需把環保的和破壞環境的事物進行對比,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區分哪些是令人舒服的、哪些是令人不舒服的事物。在游戲中,幼兒了解了綠色食品、白色污染、光污染等成人都有可能忽略的知識,為他們好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初步的認識基礎。
2.通過游戲,養成幼兒生態文明行為習慣
幼兒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同一行為的多次重復,但機械地重復會讓幼兒厭煩,而通過有趣的游戲,幼兒則會玩得不厭其煩,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游戲范例:舊物換新裝。目標:培養舊物利用的意識,減少資源浪費。準備:收集廢舊紙盒、牙膏盒、酸奶杯、易拉罐等。玩法簡介:教師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把用過的紙盒、奶粉罐等物品改裝成玩具收納盒、小板凳、保齡球等各種用品或玩具。幼兒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真切感受到這些隨意丟棄會導致環境臟亂不堪的物品經過合理利用,可以變廢為寶,從而初步形成垃圾分類回收的意識。這種在體驗中主動形成的意識,其內化程度和穩固程度遠勝于教師的言傳教育。游戲范例:垃圾分類。目標:知道垃圾分類可方便循環再造,學會正確投放垃圾。準備:廢品處理場圖片一幅,若干分別貼有“金屬類”、“紙品類”、“塑料類”的舊紙箱,各式廢舊物品;事先教會幼兒區分金屬、紙品和塑料。玩法簡介:游戲開始,幼兒提著裝有各種廢棄品的塑料桶從起點向前跑,連續跨過場地中的障礙物后,跑到廢品處理場前,把桶內的物品分類放到不同的紙箱內,按原路跑回起點,依次到最后,分類又準確又迅速的一組獲勝。將上述游戲設置為幼兒可以反復進行的常態化游戲,并對幼兒游戲過程中的進步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好的垃圾分類習慣進行激勵,可使幼兒充分認識到該行為的正確性并加速習慣的養成。
3.基于游戲,實現親子共同成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幼兒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對成人行為的模仿。幼兒生態文明教育離不開家長的示范作用。“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最能使幼兒在家庭生活中體驗快樂,感受親情。因此,將生態文明教育融于游戲,家長對待生命和自然的態度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而幼兒也可以督促家長自省,實現親子的共同成長。游戲范例:小樹苗快長大。目標:知道植物生長要靠陽光和水,培養愛護花草樹木的生態意識。準備:小樹苗頭飾若干,太陽、水珠單個圖片若干。玩法簡介:幼兒拿著太陽、水珠圖片站在起點線上,家長戴著樹苗頭飾蹲在終點線上。游戲開始,幼兒說完“我是水珠和太陽,能幫樹苗快快長”之后向前跑,到達終點后把手中的卡片舉在樹苗的上方,家長馬上站立表示樹苗長大了,快者為勝。勝者可認養園內一棵樹苗并在上面懸掛幼兒的姓名卡,由親子共同保護和照料樹苗成長。
作者:凌響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青山湖街道橫畈幼兒園
一、生態發展需要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基層民眾生態道德素質的養成和提升程度,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高低、發展的快慢、成效的好壞。一是有利于提高社會公眾生態文明教養水平,并相應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態知識、生態倫理、生態審美素質;二是可以改善社會公眾在現實生活中對待生態環境的行為習慣;三是可以產生熏陶、浸染生態文明行為的良好教育效果,形成有利于創建生態文明的環境。缺乏對基層的生態文明傳播,會直接造成民眾生態知識貧乏、生態意識淡薄,從而缺乏參與生態建設的意愿和熱情。基層民眾觀念的偏差和行為的不當,也會逐級引發一系列具體問題,最終綜合體現在生態環境惡化方面。可見,只有加強基層生態文明傳播,才能真正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群眾、絕大比例領域保持良性互動,才能避免國家政策在基層的虛化、異化,才能使生態文明傳播在基層試點基礎上不斷突破、在難易結合中穩步推進,才能真正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科學發展。
二、要培養大批基層生態文明傳播人才
任何一項事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源于人才隊伍。在生態文明傳播的進程中,對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大量的、經常的。發展科技教育和壯大人才隊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生態文明傳播人才肩負著生態道德教化、生態知識傳播、提高全民族生態文化素質,以及推動生態環境建設、社會進步的歷史使命。大量基層生態工作者、生態教育者、生態理論研究者應該成為生態文明傳播的職業傳播者、生態文明的行為變革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傳播和溝通,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到每一處城鄉、每一個家庭、每一位公民心中,為農民、農業、農村服務,給農村、農民帶來變化,實現變革。生態文明傳播人才的培養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的作用,必須及時培養出一大批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對生態文化有著深厚感情、掌握豐富的生態知識、具有一定傳播能力的人才,實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引導、組織、實踐和推動。
三、不斷提升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過去一個極長的歷史階段,生態文明傳播長期處于非專業化和非專門化狀態,導致傳播效果、傳播理論研究等均未達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生態文明傳播絕不僅僅是生態文明建設報道,既包括天然林保護、植樹造林、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荒漠化防治、工業污染防治、城鄉環境建設等現實的直觀的角度,也包括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和社會的發展、涉及后代的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既包括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和改變生活方式,也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實踐、政策輿論、道德倫理、體制機制、模式方式、結構變化、成果收效;既需要重視領導人的言行、會議的討論、各種形式的活動運動,也需要關注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城市、物種保護、低碳節能減排等吸引人眼球的名詞術語,但同樣不能忽視生態文明“突出地位”、“融入能力”,不能弱化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聯系,不能剝離其相互間的關系。根據調查,提倡建設一個銜接的完整培養體系,大力培養基層生態文明傳播人才,通過傳播生態文化、普及生態知識,增強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理解,使其轉變思想觀念、踐行生態行為,不斷強化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增強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格局。
作者:康國文 單位:內蒙古扎蘭屯林業學校
一、以人為本的根本價值取向
有些學者站在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認為自然界之所以遭到人類的破壞,根源在于非人類生物沒有被賦予像人那樣的內在價值和道德權利,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非人類生物應該像人一樣成為道德關懷和考慮的對象,擁有平等的道德權利,而人類則應當尊重非人類生物,遵循自然界。應該承認,非人類中心主義飽含了對非人類生物的深切同情,對人類處理自身與外部生態環境的關系,乃至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規范作用。但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論是極其荒謬的,論證也是十分虛妄的,而且還存在著實踐維度的嚴重偏失,導致其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各界的廣泛質疑和批評。基于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忽視人的中心地位,單純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保護生態環境,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有些學者站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立場,指責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認為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負有主要責任。不可否認,當前的發展中國家對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畢竟當今的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過多地看重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總量,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質量。但是,說當今的發展中國家是導致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有些言過其實,甚至是無稽之談。當追究生態環境惡化的緣起時,我們發現,正是歷史上那些追逐群體或個體的特殊利益、滿足自身不合理需求的利益主體的不正當行為,造成了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進而導致了今天的生態危機。而這些在歷史上有過重大過錯的利益主體,則基本上出自當今的西方發達國家。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明,西方發達國家才是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它們今天國內生態環境的整體良好,完全是通過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推行生態殖民主義、生態種族主義,轉移污染,進而毒害發展中國家的結果。西方發達國家作為擁有先進科學技術且“先破壞了自然的國家”,理應承擔更多的生態責任,把解決生態危機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加以研究。總之,基于后現代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觀點,無法也不可能建設生態文明;基于西方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或個體及其特殊的、短期的利益,同樣無法、也不可能建設生態文明。只有立足于當前各國的基本國情和具體實際,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價值取向,以人類整體及其整體的、長遠的利益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價值尺度,才真正有可能建設生態文明。
二、實現生態正義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
通常情況下,一提到建設生態文明,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從理念和制度兩個方面入手,通過建設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理念,就是要實現從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向強調“人—社會—自然”是有機整體的生態思維方式的轉變。這要求我們一方面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普及有關自然規律的知識,另一方面大力宣傳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重要意義及人與自然關系對立的危害,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重要性,在頭腦中牢固樹立并在實踐中自覺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就是要建立健全以保護和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為中心的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制度規范。也只有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健全有助于人們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從事實踐活動的生態文明制度,才能保證人們的行為方式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可以說,建設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制度,已是公認的實現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新時期,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通過了包括“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內的若干重大決定,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這些足以說明,建設生態文明理念和建設生態文明制度之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然而,當人們致力于從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制度兩個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時候,一個原本緣起于生態文明建設而后又具有了相對獨立性的問題———生態非正義問題,成了橫亙在通向生態文明大道上一個不可忽視的障礙。生態非正義問題出現于20世紀中葉,凸顯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系列生態不平等現象的總稱,其實質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形式的非正義引起的生產關系的非正義。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生態非正義現象隨處可見,它們不僅普遍地存在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普遍地存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內部,似乎只要人與人之間發生以生態資源為中介的生產關系,生態非正義就會出現。20世紀三四十年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堅持的具有生態負效應的工業發展理念、強制生產的生產方式和強制消費的消費方式,終究難逃自然界的報復———生態危機。為了應對生態危機,更是為了應對生態危機背后隱藏的真正危機,即以生態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危機,西方發達國家在不限制資本嗜血增值本性的前提下,將剝削、掠奪的對象指向了內部的貧困地區和外部的落后國家,借以轉嫁危機,保持也已成為生產力發展桎梏的生產關系,維系政權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通過發動資源戰爭、推行生態殖民主義和生態種族主義,西方發達國家達成了他們的預期,至少在短期看來是基本達成也貌似在一國或一地區保護了生態環境。但對于國內的其他地區和外部的發展中國家,卻是毀滅性的災難。我們慢慢發現,“生態帝國主義只在幾個世紀的發展進程中就制造出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并將地球生態置于危險可怕的境地”。如今的發展中國家,儼然已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產品傾銷地和垃圾推放地。遭遇最慘的是當屬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奧康納就指出:“最糟糕的人類和生態災難通常發生在南部國家以及北部的那些‘內陸殖民地’。生態惡化的人類犧牲品往往是那些鄉村的窮人———那些只有很少土地以及根本沒有土地的人,生態問題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以及城市中的失業者和就業不充分的人,再加上北部的那些受壓迫的少數民族和窮人。”
生態非正義問題不僅普遍地存在于發達國家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同樣也普遍地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對于那些處于貧困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基本物質生活資料的匱乏和科技水平的落后,決定了他們大多只能依賴于最直接的手段即通過掠奪和破壞生態資源來獲取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至于人類整體、子孫后代的利益則太遙遠,甚至都無法進入他們的視野和考慮范圍。因為“貧困———亦是既不能解決環境問題也不能解決人類問題的。它對于人們是無限糟糕的事情,對自然界也是如此。一無所有的農民以砍伐和焚燒拉丁美洲深處的森林謀生過活;饑餓的牧民把他們的畜群驅趕到脆弱的非洲草原,使其變成荒漠……在絕望中,他們無計可施地濫用土地,通過損害未來而拯救現在。”而對于那些生產力發展水平已有了一定提高的發展中國家,他們又往往急于進一步改善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忽視社會公平分配,急不擇路地沿襲發達國家早期工業化時期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結果是,經濟發展水平確實顯著提高了,但原本已經非常糟糕的生態環境則進一步惡化;蛋糕確實做大了,但由于忽視了社會公平分配,發展的紅利并沒有惠及到每一個社會成員。除了急于擺脫貧困或盲目求發展而忽視社會公平分配是引起發展中國家出現生態非正義問題的原因之外,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在社會成員間的不公平分配,也是導致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生態非正義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在社會成員間的不公平分配,不僅產生了兩個不同的社會群體,即占有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的強勢群體和不占有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的弱勢群體,而且也造成了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生態方面的嚴重不平等。以當今世界上的兩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為例。在我國,“此地經濟得到發展了卻把環境危機轉移到了異地;此地排污異地受害;此地環境保護的成效轉化為異地的經濟效益……農村卻由于耕地林地遭到城市擴張的侵蝕,工業企業相繼在農村落戶,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農村轉移和排放等原因,導致其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等等。”在印度,忍受環境退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危害最嚴重的社會群體是窮人、無地的農民、婦女和部落,他們面臨的是生存問題,而并非是生活品質的問題。通過上述內容,我們了解到,生態環境問題和生態非正義問題具有同根性,這種同根性集中地體現在它們的緣起上。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生態非正義問題是一國或一地區為了保護本國或本地區的生態環境而犧牲他國或他地區生態環境的結果。而當生態非正義問題產生以來,它又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但不管怎樣,作為生產關系的無序或失控狀態,生態非正義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堅持以群體或個體及其特殊的、短期的利益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根本價值尺度的情況下出現的。它不僅標示著人際之間生態權責分配的不公正、不合理,也標示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整體破壞,也意味著當代人及后來人的持續生存和發展正受到嚴重威脅。這就決定了,以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人類賴以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為中心要務的生態文明建設,必然內在地要求克服生態非正義,實現生態正義。
三、實現生態正義構成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
一、生態文明觀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具體指導
1.回歸自然思想指導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環境污染和破壞所帶來的生態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環境保護是當前人們急需要加強的。環境藝術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就要使理念不斷的回歸自然,通過一些自然化的手段,使人們在生產、生活的時候,能夠很好的聯系到自然,從而使得心靈上面的放松。在藝術上,要強調室內環境的設計,從而使得其創意和功能能夠達到和自然和諧處理的效果。很多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運用一些花草來點綴室內環境,從而使得室內環境的提升。在材料的選擇方面,應該以環境保護為核心,強調自然的理念,從而使得室內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能夠給你更好的集合。
2.生態文明觀對室內環境設計的具體指導
運用生態的建筑模式來營造一個良好的室內環境。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首先需要有一個科學、良好的外部生態構架。工程建筑模式,要跟根據工程所在地的環境特點,從而運用科學的生態觀運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合理的安排建筑以及周邊的環境關系,運用一個科學的技術手段,合理的對現建筑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進行安排,使得建筑和周圍的環境良好的結合,使得人與自然環境能夠很好的良性循環。目前我國建筑模式的特點主要是:使用非粘土的磚體,使得人類在生產活動的時候減少對土壤的破壞,利用新型的材料,從而減輕工程的自重,隔音、隔熱小朵,利用雙層的玻璃來減少噪音的傳播,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的作用,利用新型的太陽能,從而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生態建筑模式應該為室內施工環境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在進行裝修的時候,要充分的利用這些條件,從而能夠更好的營造一個舒適的室內壞境,這就使得在進行室內裝修的時候,減少了裝修的時候對環境的破壞。通過簡單的造型,減省的材料,來構建一個舒適的室內環境,在當今社會,文明一直大力的倡導簡約的、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室內環境設計理念。就室內設計而言,不論在國際還是在國內,簡約注意一直都是貫穿室內裝修的整個過程,究其原因,簡節的造型不僅僅不容易導致審美疲勞的產生,還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簡約的室內裝修風格,不僅僅蘊含著生態文明的精神,而這個精神和現在社會注意的旋律則是相輔相成的,利用自然的建筑自身的朝向通過玻璃采取自然光線,保持空氣的流通,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的條件,使得熱傳遞效應使得室內的溫差比較合理,從而營造一個和自然相互接近的物理環境,而在室內的裝飾運用,應該用適當的綠色植物進行裝飾。從而使得室內的空氣更加清晰,增加自然的氣息。在裝飾材料的選擇方面,盡量使得生態環境的材料,以使得室內的環境更加有利于人類的健康。在選擇具有化學成分的材料的時候,要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符合國家標準的材料,盡量使得室內的環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在設計的時候要注重對資源的節約和資源的二次利用,使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和產品,開發和使用可以循環可利用的材料和家具,通過水的循環利用,從而使得生活廢水的減少,從而節約水資源的利用。合適的運用照明、通風設備,以便能夠使用資源能夠更好的循環利用。利用太陽能、風能以及其他的可再生資源,從而使得室內環境的更加清晰。室內環境的污染,主要來自于裝飾材料,在裝修的時候,如果使用不合適的材料會使得污染更加的嚴重。比如:現在的裝飾材料,往往包裝都比較好,而包裝材料的丟棄會照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在裝飾在購買的時候,需要盡可能的使用包裝簡單的材料,以減少裝飾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在使用一些比較奢華的視覺效果的材料時,總是喜歡采用一些比較昂貴的材料,而這些材料在運輸的時候,需要使用運輸工具,這樣既增加了能源的消耗,也增加了環境的污染,因此,在進行設計和施工的時候,盡量使用當地的材料,從而減少運輸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
3.生態文明觀對室外景觀環境設計的具體指導
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從而進行生態、自然環境的設計。綠地是現在城市的肺,不僅僅能夠給居民提供自然的空間,同時也能夠對城市的小環境起到一個調節的作用,從而對整個城市的環境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再以混凝土為主的現在城市中,一些可以提供城市休閑的綠色環境,可以營造一個良好舒適的城市環境,在涉及到一些景觀設計的時候,應該盡量運用各種植物、水等等各種景觀,要保證景觀的空間有足夠的綠地系統,從而凸顯現在設計中的自然生態景觀,從而滿足人們親近的自然景觀,在景觀的設計者,應該尊重設計區域內的環境,自然資源的和諧相處,要有效的利用現在的自然條件,避免大規模的工程改造,以避免自然資源對現在社會生活環境的破壞。在景觀的設計中,要很好的利用當地的地形、水土和植被情況,避免對自然的大規模的破壞,避免對當地的氣候和生物鏈的破壞,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現在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得人類能夠更好的近親自然,了解自然,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的發展,從而避免認為對自然的破壞。因此,根據生態環境的建設,文明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整體的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很好的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從而使得城市的綠色體系能夠很好的結合。在當地的生態文明景觀建設的是,應該在不破壞城市綠色系統的時候,適當增加人文景觀,以使得人文景觀能夠更好的滿足當前使用者的需求。在景觀設計的時候,應該重視植物的多樣性,從而使得其能夠更好的和本土的生產服務功能結合。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過于單一的植物環境,在進行人工綠化時,為了使其綠地系統能夠更好的服務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審美,所以在景觀設計的時候更需要注意物種的多樣化和物種的本土化,一方面要使用物種的多樣化,利用物種的多樣性,其相互作用來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物種多樣化要能適應本土的生態環境,以避免或者過多的購買植物進行綠地設計,盡量利用本土的物品和當地的植被,一能夠更好的適合當地的環境,避免購買和移植異地的植被而照成生產困難的問題,同時也要預防好異地植被對當地植被的生物鏈的破壞。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避免一些體積過大、耗能過多的景觀,從而減少成本的使用。在現在景觀設計者,不應該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功能消耗過多的情況,避免片面的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設計消耗巨大的那些情況。因為選擇比較多、人流量比較少,使得許多設計的景觀設計會出現閑置的狀態,這種華而不實的設計,不僅僅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而且也對水電的消耗浪費也非常的大,這個和現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相背的,在進行現代景觀設計的時候有腳踏實地的以人文服務為基礎,才能夠使得現在社會的景觀設計更加服務于現在社會,使得人文景觀更好的服務于人。
一、國際社會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啟示
(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因為,資源總量有限、環境容量有限,所以,我們在使用環境資源時,應該充分借助市場作用,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發展。
(二)要加快環保法律法規建設
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及時展的需要,現階段應在完善現有環境法律體系,加快環境法制建設上面下功夫。
(三)要完善政府的激勵和監管制度
在國際上,各國政府對企業及經濟組織的監管和激勵機制,主要有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等。各級政府需要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納入到黨委、政府及干部的政績考核體系。通過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強化生態行政能力,打造生態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