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黑龍江墾區的生態農業建設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黑龍江墾區作為國家的重要商品糧基地,已把建設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列為創建生態墾區的主要任務之一,目的是確立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相結合的經濟增長方式,形成具有黑龍江墾區特點的生態經濟格局。為了加快墾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步伐,筆者從生態農業建設的相關概念、墾區的基本情況、生態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建議與措施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黑龍江墾區;生態農業;環境
一、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一種“效益高、污染少”的農業生態系統,是以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采用多種加工手段,實現有機物的多次利用,既可為人類創造出更多的可利用產品,又為人類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做大做強生態型農業龍頭企業,確保農工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黑龍江墾區基本情況
黑龍江墾區地處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興安嶺山麓,是我國三大墾區之一,經過70年的開發建設,土地總面積5.54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00多萬畝,是我國最大的國有農場群,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最大的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基地。目前,墾區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9%,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人均生產糧食35噸以上,高于15個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糧食25噸的水平;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多個百分點,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農業生產實現了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的標準化。墾區處于我國農業的領軍地位,在我國農業經濟、農村經濟的發展建設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三、生態農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外部因素
1.土地。全世界(主要在發展中國家)濫墾邊際性土地以及毀林開荒有增無減。近幾十年來,全世界森林面積的近一半已被破壞,年均消失1600萬公頃。土地被侵占、退化,據估計已影響到全球12億公頃的面積,其中4.5億公頃在亞洲,濫伐森林和草地過度放牧各侵占三分之一;土壤侵蝕造成1億公頃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已影響到地球總表面的30%。2.水資源。水資源的短缺對許多國家農業的制約要比土地的制約還要嚴重,中等收入國家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69%。3.農業污染。由于化肥和農藥的不正確使用,以及畜禽養殖場廢棄物隨便排放等引起的水、土污染日益嚴重。4.溫室效應。農業作為多樣生物棲息地和碳庫(貯存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的生態功能不斷減退,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大。上述問題不僅直接威脅著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同樣也威脅著墾區經濟的發展。
(二)內部因素
近幾年黑龍江墾區生態農業建設進展較快,成效顯著,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持續遠景來看,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1.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不夠。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資金投入是保障,由于資金投入不夠,導致一些規劃項目難以如期實現,部分工作推進不是很理想,農業執法、科技宣傳、農工培訓跟不上。2.對生態農業建設認識不足。一些領導沒有站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真正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為新形勢下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障農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而給予充分重視、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同時,基層干部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和職工勞動力的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3.農產品質量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4.生態農業建設的服務體系落后。由于經費來源不足,墾區自身沒有設置專門機構監管生態農業的發展情況,也沒有專項設備,無法對農藥、化肥進行基本檢測,生態農業建設服務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
四、生態農業建設的建議與措施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面臨著人均資源嚴重不足、部分地區環境日益惡化、糧食生產幾度徘徊、農民收入相對較低等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與挑戰,墾區的生態農業應著眼于把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注重全面規劃,因地制宜,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強調充分合理利用“大農業”系統內部的資源、能源,并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增值,使之得以合理、永續利用,同時還注重廢物的循環利用和以生物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1.大力宣傳、提高認識,人人參與生態農業建設。通過報紙、廣播、板報等宣傳媒體,以及科技講座、技術培訓和農業教育等多種途徑,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樹立緊迫感、危機感,認識到生態農業建設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增強職工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2.增加農業資金投入,建設生態環保試驗示范基地。積極扶持主導農產品、特色農產品,擴大標準化生產面積,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切實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種植綠肥,增加有機肥使用量,降低農藥、化肥使用強度,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促進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3.生態農業建設要與產業化相結合,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獎勵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對從事不利于環境保護的社會經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除征收環境補償費和環境稅外,還應對受到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行必要的恢復治理。4.重視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積極引進、示范、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提升生態農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成果與高新技術的推廣力度,進一步完善多種生態模式工程。
作者:劉艷華 李克茹 單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