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作物生態農業的思考與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理論伴隨著其實踐過程而進行不斷的發展和演變。生態農業起源于20世紀的歐洲,于3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迅速發展,并且于60年代在歐洲發展生態耕作,于70年代末在東南亞發展為生態農業,至90年代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林祥全,2003)。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國家的“石油”或“工業式”農業高度發展,高投入高產出,但投入產出效率明顯下降,大量化肥、農藥的投入造成的環境惡化,導致農產品受污染。美國土壤學家WilliamAlbreche于1971年提出生態農業(EcologicalAgriculture)這一概念,此概念認為有機肥的施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土壤條件,有利于作物群體健康;1981年英國農業學家M.Worthington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系統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有活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侯向陽等,2004)。生態農業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歐、美國家針對石油產業帶動的新型農業類型,提出追求小型封閉式農業系統自我循環的生態農業。其出發點是針對石油農業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和社會問題,推廣小型農場生態農業而獲得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因而歐美國家的生態農業以小規模經營為主,政府補貼鼓勵為輔(翟勇,2006)。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首先,人口基數大和資源狀況短缺將一定程度上限制全國的消費需求和農民增收;其次,農村和農業生產環境呈現日益惡化的趨勢;最后,全球氣候的變化對平衡糧食安全和生態農業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王國才,2003)。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和發展生態農業,且經過對生態農業的研究與實踐以及政府部門的引導,生態農業取得了較大發展。具體表現為在全國不同區域建立了試點示范基地,達到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同提高。中國生態農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當前土地制度,但生態農業多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小規模方式,被廣義的認為是自我循環的小型農業或生態系統,其在中國的發展具有廣泛的前景。
2生態農業技術研究
中國農業發展還擔負著保障廣大農民收入的經濟責任。1981年在農業生態工程學術研討會上,馬世駿院士提出“循環、再生、協調、整體”生態工程頂層設計原理(馬世駿,1987);1982年寧夏農業生態經濟學術研討會,葉謙吉教授發表《生態農業-我國農業的一次綠色革命》,自此中國學者正式提出“生態農業”這一術語(葉謙吉,1982)。養種循環目前是中國控制畜禽養殖污染的主要方式(蘇陽,2006),其采用畜禽廢棄物轉變為有機肥的方式,使廢棄物在養殖區域內循環利用,進而實現養殖、種植和環境保護的有效統一。國外研究指出,有機糞肥有利于促進土壤生物的活性,短期之內不會對鄰近水體造成污染(Sharpleyetal,1991);有機糞-沼氣技術在可供選擇的乳牛養殖污染控制技術中是最有效的,但相關技術推廣存在問題(NguyenQuocChinh,2005);菲律賓家庭和規模化飼養污染研究中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可以進一步分析有機糞-沼氣處理與有機肥制造的凈現值、敏感性(Cateloetal,2001)。隨著農業資源和污染問題的出現,中國養種循環生態農業在具體模式及其經濟、生態效益方面的研究備受關注(郭聰,2012)。生態農業研究從多個技術層面進行,這主要包括養種循環中有機肥的合理施用(陳海霞,等,2011),養殖-種植合理配置(白云峰等,2011),沼液對有機質及礦質元素含量的影響(李學東,等,2010),沼液定量技術和有機肥高效技術(屠人鳳等,2010)。近年來,多產業開放化的現代生態農業已成為生態農業的主要形式,種養循環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是農戶收入增加型、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的重要的經營模式(孫芳,2013)。研究指出,發展生態農業要合理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發揮本土優勢,調整產業鏈結構(楊志堅,2008);且要轉變自給型生產理念,轉向產加銷縱向一體的多級產業鏈網絡,高效利用信息、資源、勞力和設施(李文華,2010)。
3實施水稻生態農業的必要性
與傳統農業相比,生態農業包括生態產品生產、組織、構建、銷售等方面,具有長期性、高效益、整和綜合效益好的優點。水稻生態農業是以區域化、規模化、規范化為基礎,以工廠化、商品化為核心,將協同提高經濟和生態效益作為目標,有利于實現水稻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的生產。實施水稻生態農業經濟將面向國內外市場,有效地提高水稻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稻農收入,實現水稻產業化經營,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徐保根,2002;張壬午,2004)。研究表明,食物中的農藥殘留對人體存在嚴重的直接或間接的危害。水稻生態農業可以確保想社會提供無污染、安全、優質的大米及其制品,且有利于有效地解決水稻生產中的水環境污染、土壤惡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水稻生態農業強調秸稈還田和有機肥的綜合利用,進而進一步降低農村廢棄物污染,且減少化學肥料、農藥合成原料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最終,水稻生態農業有利于實現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4發展水稻生態農業的技術
水稻生態農業平衡施肥決策系統是以生態平衡施肥模型為理論基礎,可以同時達到滿足高產出、低投入、零污染等目的。其重要技術體系包括肥料改良、根際土壤條件改善、養分投入減少、養分再利用效率高等方面。水稻生態平衡施肥決策支持系統開發是利用專業知識和信息技術,將一定區域的施肥技術按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后放入電腦中,具有因地制宜、技術優化集成的特點,因而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水稻生態節水技術是在能確保農田生態環境安全和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獲得更大綜合效益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一定程度水分虧缺有利于水稻增產,這是因為其提高了水稻植株對水分脅迫的適應能力,從而減少了干旱對水稻生育的損害。合理的水氮耦合可以平衡地補充土壤養分,減少施肥對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提高水稻單產,發揮中低產田增產潛力,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而使水稻達到增產、增收,改良品質。
5中國生態農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國生態農業研究側重于模式構建,在農業產業鏈分配和組織等方面略有不足,且缺少相對應的鏈接機制、調控政策、市場結構,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合適的產業鏈及各個核心企業合作和互動中都存在部分問題。中國生態農業實踐主要是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完善適合不同地域特征的生態農業運行模式,然而生態農業科學的治理和管理相對滯后。在生態農業理論方面,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態農業的生產領域,對于當代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經濟生態效益評估、養殖-種植系統匹配的研究理論還不多,對種養循環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過多的依賴于經驗總結,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隨著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其組織、管理、協調方面依然存在問題,非農就業不穩定、農村社會保障不完善、勞動力變異較大,進而導致了的土地流轉緩慢,土地收益較低。另外,生態農業經營者素質和水平需進一步提高,農業區域規模化經營組織管理協調的具體策略、農戶的參與行為、動態復雜性機理的研究需進一步增多。因此,我們研究認為,要想更好更快地發展生態農業,必須結合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進行。必須樹立且明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根據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強化生態環境基礎,改善生產基本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增加農民總體收入;并且采用工程治理、技術集成、模式帶動、政策引導、部門協作和法規保障等手段重點強化生態農業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另外,必須制定政策和細化措施,這包括更新農業發展觀念,完善的農業政策法規,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加強環境治理,解決好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提高農民素質,做好生態農業的區域布局和規劃,推廣生態工程。
作者:楊先強 單位:湖北省保康縣農業局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