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業化發展生態農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形式多樣的自然條件
1.土地資源梅州土地面積15835.7km2,其中丘陵面積占56.6%,山地面積占24.3%,平原面積只占13.7%。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平原、崗臺地、丘陵地、低山地和中山地等土地類型齊全。地處韓江上游,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和汀江等幾條支流分布,盆地呈串珠狀分布,灌溉條件較好。土壤自然成土母質主要是花崗巖、砂頁巖和紫色砂頁巖。其中花崗巖成土分布面積最廣,占山地土壤的55.8%以上。這類土壤土層深厚,富含鉀,是造林和種植果樹較好的土壤條件。缺點是土壤結構疏松、酸性重,植被破壞后容易水土流失。砂頁巖成土的山地土壤占山地土壤的35.5%。這類土壤土層淺、貧瘠,石質較多。只能零散生長耐旱、能淺土生長的馬尾松和一些生長能力特強的本地樹種。紫色砂頁巖成土的山地土壤占6.7%。這類土壤富含磷、鉀,適宜發展多種經濟作物,但崗臺地多,土壤養分容易流失,利用不好會產生嚴重土壤退化問題。
2.氣候資源梅州市地處中、南亞熱帶過渡帶,光、熱、水的條件良好。年平均太陽輻射量在460~510MJ/m2之間,夏秋季多,冬春少。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785~2065小時,冬春季少、夏秋季多,南部多、北部少,盆地多、谷地少,低丘多、高丘少、山區谷地更少。年平均氣溫為20.6~21.4℃。最冷1月,月平均氣溫11.1~11.3℃,最熱7月,月平均氣溫28.3~28.6℃。年平均≥10℃的日數283~318天,有效積溫為6850~7598℃,年無霜期304~326天。雨季長,降雨量豐富。年平均降雨量1442~1784mm,雨日在140天以上。70%集中在4-9月。受地形影響,降水分布呈山地多、平原少,迎風坡多、背風坡少。全市光照與水熱條件配合同期。多樣的地形地貌,促成多樣的小氣候環境,非常有利于特色農業的發展。
3.生物資源梅州屬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豐富。高等植物超過2000多種,其中可作為材用植物、藥用植物、芳香植物、油脂植物、纖維植物等經濟植物達幾百種。主要水果有柚、橙、柑、龍眼、荔枝、橄欖、楊桃等幾十種。其中富有盛名的優質品種有金柚、蜜柚、龍眼、細核荔枝、香欖、無核芒果等。茶葉有單叢茶。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玉米、小麥、芋頭等。經濟作物有水果、烤煙、甘蔗、花生等。
(二)獨特的客家人文背景
梅州是“客家之都”,是客家人聚集地區,也是客家地域文化的核心之地。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對客家人文特征做了很好闡述。
1.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傳統客家人,“靠山吃山”。“客人家庭,除掉兼營各業外,又必兼養一二牛豬,若干雞鴨,或狗貓等類。秋收完后,各家必釀些米酒,以備一年飲用。他們真可說是自給人家。”可以看出,客家人長期居住人多地少的山區,利用家庭種養和合理配制,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生產,自給自足滿足日常生活。其實,透過傳統客家人居住的圍龍屋,從屋內建制,到居住環境周邊的農作選擇和搭配,取之方便,用之自然,就能很好展現客家人道法自然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2.兼顧各業的文化傳統傳統的“客人家庭,很奇怪的就是同一家內往往兼營農工商學仕兵種種不同業務。他們度的是在家庭生活。一家中,普通總有多少田地,耕植的工作,大體由婦女或一二居家力練的男子任之。農隙無事,則在家從事普通工業,如織布制扇。或其他手工藝。農和工,簡直分析不開;二三比較精明的男子,則往往于所居縣邑,或國內各地,或南洋群島,經營工商各業,就是資本短絀,沒一定商店,也必展轉負販,奔走謀生。其一二比較聰明的子弟,則必令其讀書成名,或叫他游宦各地,或操其他專門職業。”盡管客家人有“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但面對客觀生存環境,“以商入仕”也是次優的選擇。所以在歷史上,富商入仕名人不少,比如張弼士。正是由于客家人一直以農為本,兼顧其他,只要有機會擁有土地使用權,就會想方設法提高土地生產率,靠農致富,依農強家。
3.勤勞開放的生存態度“客家是最喜勤勞的民系,無論男女,皆以勤勞為做人唯一本義,游手好閑不事生產(廣義的)的青年男女,雖就有錢有勢,在客家社會也沒人看得起的。”“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在家勤勞和男性出外從業,也有別于其他漢人民系。“他們茍不幸罹著窮困的境地,往往能出人意表,運其過人的氣力與精神,負擔普通漢人所不易勝任的勞役,種田也好,做工也好,做買賣也好,當兵也好,只要可以維持生活,他們都能甘之如飴,勤之不輟,勞而無怨。”正是由于客家人的吃苦耐勞,扎實肯干,積極進取的生存態度,創造出近現代海外華僑及社會各界客家人突出的成就。
二、因地制宜形成的產業化農業生產模式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梅州市實施了“希望在山”的發展戰略,進行了農業的綜合開發。2002年,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生態農業建設的原則,根據氣候資源和地形等自然條件的近似性,把梅州全市劃分為6個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在土地承包農戶和農業企業配合下,利用生態農業示范點,逐步形成了林果結合,以果促農;果草結合,以草興牧;種養結合,以養促種;農工結合,以工補農等,逐步形成了循環利用,搭配有效的生態農業。今天,走進梅州,常常可見山頂林木蔥籠,山腰果實飄香,山下稻禾茁壯,低處魚肥水美的景象。為此,介紹如下幾種比較成熟的農業生產模式。
(一)“糧-畜”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分布在韓江上游及各支流所沖積的串珠狀盆地地區。由于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照條件好,屬于大面積的耕地保護區。盡管現在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勞力不足,但有些愿意投身農業的農民利用土地承包或流轉,進行規模化、機械化生產。保護的耕地采用大面積、大規模、機械化種植二季優質雜交水稻,冬季蔬菜或烤煙輪作。住家附近擇地修建一定規模的養殖場,禽畜廢料生產沼氣作為家用燃料,沼液沼渣還田。
(二)“林-果-畜”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適合地勢較高,坡度較平緩山坑谷地,山下有溪流取水,風化土層較深厚的地方。布局采用山頂保留原有植被,補種松樹或竹,增加植被覆蓋,防止崩塌和水土流失。山腰建梯形臺地,種植優質水果,如金柚、慈橙、香欖等,果林下種植牧草,園內放養雞鴨,坡下建養豬場,禽畜糞堆積發酵,沼氣用作家用燃料,剩余廢料供日常施肥和冬季果樹填肥之用。
(三)“林-果-糧-畜”模式
這種模式適合規模比較大,處在盆地與丘陵過渡帶或谷地較寬闊的地方,園內有溪流或河流取水,適合多種農作物配套綜合生產。布局采用丘陵山頂植樹,防水土流失;山腰及山前種優質水果和建養殖場,肥沃的長期保水的農田種植優質水稻,沼氣用作家用燃料,沼水澆地肥田,沼渣用作冬季果園填肥之用。
(四)“林-藥(茶)”模式
這種模式適合一些山高、霧大、多雨的山區或某些具備優質南藥、茶葉生長的小氣候環境。針對高價值南藥和優質茶葉的生產要求,園區周邊做好植被覆蓋,加強水土保持,營造南藥和茶葉良好的生產環境,保證南藥和茶葉的生產質量。
(五)“林-果-糧-畜-魚”模式
這種模式適合耕地面積較大,園區擁有盆地、丘陵低山和開闊的平原地帶,根據土地本身優勢,結合農產品的生產要求進行綜合開發,形成完整的、純農生產的、山區立體式的生態農業。布局采用丘陵山頂種樹、山腰山前種果、長期保水農田種糧、盆地低洼處挖塘養魚、園內搭舍養殖等,合理布局,功能配套,土地綜合利用,廢物循環利用的農業生態生產。
(六)“林-茶(果)-旅”模式
隨著生態農業發展和精致農業引入,梅州不少企業加大農業投入,逐步建成森林覆蓋很好、茶園或果園布局合理、精致農業生產規范、適合開展觀光旅游、具有一定規模和社會影響力的農莊或農業產業園區。結合梅州全面推動旅游產業發展,與各大自然與文化景點聯結一起,構成廣東最熱門旅游線路,愉悅旅客,展現客家山區和生態梅州獨特的魅力。比如5A級國家旅游景區雁南飛和4A級國家旅游景區雁鳴湖,都是林茶果旅結合在一起的優秀案例。在發展生態農業,突出農副產品高質量的同時,有效推進農區的環境建設,把觀光農業與生態農業結合起來,大大拓展了梅州旅游的生態品質。
三、生態農業產業化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
經過10多年的生態農業建設,全面系統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戰略,梅州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因地制宜,逐步改善山區農業的產業結構
梅州是廣東重要的山區農業市。由于自然條件和區位因素,很早就定位好自身農業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提出了“生態梅州”的發展戰略。根據梅州2013年統計年鑒提供的材料,從2000年到2012年,在糧食產量有所保持的情況下,農業生產總產值86.33億元增加到253.79億元;農業增加值從56.02億元增加到157.17億元。造林面積、水果產量、茶葉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已授牌的農業龍頭企業個數從0至373個。農業產業結構有了很大改善。逐步形成農林牧漁并舉,農業綜合開發區域擴大,農產品商品率增加,農業產業化程度增強,山區現代農業縱深發展的趨勢。
(二)協調綜合,逐步建成農工商旅相結合的產業體系
對于梅州來說,發展好農業將直接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從21世紀始,采用政府主導,農民參與,企業加大投入,重視農副產品品牌建設,推動農產品商貿營銷。如梅州金柚,現已成國內優質農產品,名揚海內外。對優質生鮮水果,注意冷凍儲存,延長保鮮期,運用分選包裝和快捷貨運,減少運輸和銷售損失。如平遠慈橙,設立“采摘節”,規范鮮果分選包裝和訂單包送,大大提升銷售質量。合理采用提取、淹制、干制等生產工藝,提升農產品的經濟價值。比如金柚,推出飲料、柚皮果脯等農副產品。梅菜、蘿卜苗等利用干制技術,提高干鮮品質。協調農工商旅,促成以農為基地,以農產品為原料工業生產,伴隨現代物流,依靠優質農副產品品牌,打造富有特色的土特產,整合旅游與觀光農業,形成富有梅州特色的產業發展體系。
(三)合理資源配制,增加現代農業的生產效能
梅州山多、森林覆蓋率高,丘陵、盆地、小地形、小氣候多種多樣,為農業發展提供多種多樣的環境資源和農作物生長條件。政府利用自然資源的調查,合理規劃,合理配制,合理布局,引進優質適應梅州種植的農作物,指導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這不但提高了土地的生產效率,也突出了山區農業良性發展的自然與社會效能。比如種植高價值南藥,針對其對光照、氣溫、水分和土壤等條件要求,因地制宜,加大技術引導,擴大規模生產,提升生產品質。經濟林木,比如速生毛竹,指導農民選擇山地坡度和土層深淺,做好冬筍、春筍挖留和竹林密度控制,增加成年竹與其林下經濟作物生產配制,大大提高了毛竹的經濟效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促進了山區環境的良性發展。
(四)重視環境建設,促成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9年,梅州開始打造“廣東文化特色旅游區”品牌,提出“休閑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口號,梅州的旅游業有了飛速的發展。為了農業能夠協同旅游業共同發展,梅州市政府要求所有經濟發展都必須從加強環境建設開始,建設宜居環境,發展宜居經濟,促成綠色崛起。作為農業,影響面最廣、關系最復雜的產業,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是梅州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所在。為了更好利用本地農業生產資源,積極采用訂單農業和精致農業,提高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收益。結合梅州重視旅游產業開發和追求“慢生活”,從農業生產準備、過程和結果上,做到以生態為出發點,以環境友好為發展方向,確保過程安全、質量安全和環境安全,打造綠色生態旅游品牌,促進優質生態環境形成和發展的可持續。
(五)引進精致農業,提升農業的發展質量與水平
梅州市委六屆二中全會提出,實施“一園二特帶動一清”的產業發展戰略。其中“一園”就是全力推動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二特”就是發展文化旅游特色和特色家居城鄉;“一精”就是精致高效農業。2010年5月,經國家農業部、國臺辦批準,設立“廣東梅州梅縣臺灣農民創業園”。隨著“農民創業園”規劃出精致高效農業示范區、特色家產品加工生產區、休閑農業區等功能區設立,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給梅州農民和農業發展做出很好的示范作用。如今,利用土地流轉和承包,出現大力發展精致農業勢頭,讓更多農民愿意參加土地承包合作社,從農產品的種子選用、生產過程的技術控制、肥料配比,農藥施用、水分供給到采摘技術,嚴格規范和管理,提高了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增加了土地的利用價值,推進了梅州農業現代化的水平。
作者:李尚寧 單位:嘉應學院梅州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