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生態學指導下的生態農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充分利用人力、畜力和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相結合,不排除對先進技術的應用;科學合理地施用工業化肥、生長劑、保水劑等,擴大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能轉化;在植物保護方面,盡量采用耕作措施和人工措施防治農田病、蟲、草害,積極研究高效、低毒、無殘毒的化學農藥,把農藥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采取食物鏈加環的方法,發揮生物能轉化效率;推廣太陽能、風能、沼氣等非礦物能源的利用。
2農業生態學對生態農業建設的啟示
“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農業生態實際是農業生態學,是研究人為干預下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問題的科學。農業生態研究的就是這種人為干預或控制下農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為人類調控和合理開發提供科學的依據。所以,它是一個專門的學科,側重于原理的探索和規律的追求。“生態農業”從字面上看,它本身是一種農業類型,它和旱地農業、能源農業、有機農業等一樣,是一個以特殊方式經營的農業生產體系。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是農業生態學,生產對象是農業生態系統。它們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不能分離的。
3新時期中國推行的生態農業建設
3.1中國生態農業的類型
無論什么樣的生態農業模式,都是在一定區域的土地類型上進行的,無論其規模如何,它們都是一個農業生產的系統,并且是一個結構和功能都優化的生態農業系統。依據各生態農業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特征,中國的生態農業可以分為以下五種生態農業系統。
1)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系統:根據各類生物群落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征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考慮到不同的生物對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等的不同需求進行合理組合,最終實現不同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類型。
2)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系統:一種按照生態系統內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系統。
3)主要因子調控的生態農業系統:針對當地的主要環境問題,采取人為措施對其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加以調控和治理。
4)區域整體規劃的生態農業系統:在一定區域內,運用生態學規律,提高自然環境的協調能力,從而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3.2中國生態農業模式案例探析—以貴州從江縣為例
中國幅員遼闊,沿海較發達地區和內地欠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從而使得兩者的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模式選擇和發展水平等方面不盡相同。本文以貴州省從江縣為例,總結了其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經驗,對本省同類型城市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2.1從江縣區域發展概況
從江縣全縣山地面積2963km2,占總面積的91.34%,壩子面積64km2,占2%,河流灘涂面積占4%。從江縣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4℃,森林覆蓋率65.13%。從江縣屬珠江水系,支流縱橫、水源豐富。通過資料研究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地區,耕地資源相對缺乏,且以梯田為主,糧食生產難度極高,產量低。
3.2.2從江縣因地制宜的生態農業模式
1)稻田養魚、稻田養鴨模式:從江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稻魚共生、玉米同收的生態農業模式,根據稻魚鴨共生的原理,在稻田養魚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進行生產經營。
2)特色優質農產品產業化農業模式:從江縣因地制宜地生產發展高品質、特色農產品,加強產業化建設,一方面減少了糧食生產的壓力,另一方面促進了高品質農產品的生產發展。
3)以沼氣為紐帶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農村沼氣建設已經成為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沼氣起著連接種植與養殖、生活與生產用能的紐帶作用。
4)旅游業的發展:從江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由于相對閉塞的環境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從江縣擁有獨具特色的苗族、侗族的民俗文化,有足夠的旅游吸引力。
3.2.3從江縣生態農業模式經驗總結
從江縣根據該縣的實際情況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模式積極推動了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根據這些問題總結了相應的解決對策。首先,存在大面積的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某些模式的應用推廣比例在不斷減小,對此國家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形成多方面的參與機制;其次,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不大,基礎設施薄弱使得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較差,應在優化農產品內部結構的同時建立各產業的農民協會,改善基礎設施;最后,農村勞動力減少,交通不便利,一些先進生產技術的運用又需要農民從生活習慣上作出改變,政府需要制定相關的支持措施,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建立完善的后期保障服務體系。
3.3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展望
目前,中國農業已經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全面推動小康社會的發展建設,社會對農產品和食物上的要求不僅是滿足數量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從農業生態環境和食物安全方面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做更多的系統研究,使科技順利地融入到生態農業的發展當中,例如利用遙感技術,對土地鹽漬化、作物病蟲害、環境污染等進行動態研究;應用衛星成像系統,辨別農作物病蟲害,及時采取措施,避免情況惡化。中國農業應建立因地制宜的生態農業模式,利用自然生態環境本身的系統能力,減少人為和藥肥的投入,改變其現有的落后的生產方式,提高資源環境的綜合利用率,最終實現走生產安全可靠且高質量的農產品與生態環境健康和經濟效益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4結語
生態農業建設利用農業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及系統工程學方法進行農業規劃、設計和管理,尋求農村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最終使我國生態建設發展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態農業,也不完全是傳統農業的回歸,它是在中國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生態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中國生態農業模式的建立是中國在生態農業建設上的初步發展,但現階段我國要全面推行生態農業,還存在諸多障礙因素,因此要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教育和技術培訓,加大人才培養和科研推廣力度,建立生態農業信息網絡,規范農村和農產品市場,健全法律法規制度,以促進生態農業建設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宋依蕓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