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平原地區生態農業的進展方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劉媛 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
現代高效農業具有強烈的生態區域特點,其發展模式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載體,其形成和發展都帶有較強的地域性。江蘇省是南北氣候交織地帶,省內分布有平原、丘陵、江河湖海、城郊等不同類型生態區域,其中平原生態區面積占江蘇省土地總面積的70%左右。
1江蘇省平原生態區的劃分
1.1劃分依據
江蘇省位于中國東部長三角發達地區,東瀕黃海,西連安徽省,北接山東省,東南與浙江省、上海市毗鄰。河川交錯,水網密布,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具有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江蘇省農業生產存在地域性的問題:一方面是自然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的交錯,形成了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另一方面是長期的社會生產活動形成了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生產水平等的地區差別。根據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農業生產特征和高效農業發展方向在一定地域內的相似性和地域間的差異性將全省劃分為平原、丘陵山區和湖泊及濱湖3個生態區。
1.2平原生態區的概況
平原生態區是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分布于江蘇省13市,東瀕黃海,西接安徽省,北連山東省,南與浙江省毗鄰,自北而南為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土地總面積7.06萬km2,占總面積的70%,是全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也是江蘇省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迅速、規模最大的地區。黃淮平原位于蘇北灌溉總渠以北,是華北平原的組成部分,由黃河、淮河及其主要支流泗、沂、沭諸河合力沖擊而成,該區是稻、麥、棉、油、豆、煙等重要商品生產基地,蠶桑、畜禽、果品、林木也在省內占相當比重。江淮平原位于蘇北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之間,內部河湖交錯,水網極密,是重要的三麥和油菜商品糧基地,此外水產生產發達,并有多種水生作物生產,水禽也占重要地位。濱海平原位于串場河以東,水熱條件尚好,地形平坦,灘涂資源豐富,作物以糧棉為主,能提供較大的商品量,蠶桑、牛羊、海洋漁業有一定比重。長江三角洲地處北亞熱帶南部,熱量條件好,雨量充沛,地勢平坦,湖泊河道交叉成網,水利條件較好,以種植水稻為主,土壤自然肥力較高,城鎮密集,工商業和交通均較發達,自然和經濟條件均較優越,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居領先地位。長江三角洲向來是重要的稻麥、水產、畜禽、蠶桑、花果等產區,二、三產業發展很快,在農村經濟中已占主體地位。
2江蘇省平原地區高效農業的發展現狀與特點
高效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環境,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特性。
2.1發展現狀
江蘇省平原地區高效農業生產起步于“九五”時期,但發展思路不明確,較為盲目。進入新世紀以來,高效農業得以理性發展,不僅豐富了城鄉人民食品結構,而且致富了農民,改變了農村面貌,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江蘇省全省設施農業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區,其設施園藝占全省總規模的70%以上,日光溫室占全省的97%。2009年,江蘇省平原地區高效農業累計面積近133.3萬hm2,占耕地比重30%以上;設施農業累計面積達到3萬hm2,占耕地比重為8%;目前,江蘇省平原地區百畝以上的連片設施園藝生產基地發展到3000個,千畝以上有400多個,萬畝以上80多個。全省平原地區鋼架大棚平均效益達到100500元/hm2,日光溫室平均效益達到144000元/hm2,分別為露地栽培的4、6倍[1]。
2.2發展特點
經過近10年的發展,江蘇省平原生態區的高效農業加快推進,呈現出以下特點[2]:(1)高效農業面積增加。2009年江蘇省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9.1萬hm2。其中江淮平原和黃淮平原新增高效農業面積均超過5.3萬hm2,濱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均超過2.7萬hm2。(2)設施農業面積大幅增加,農業裝備水平提高。2009年江蘇省新增設施農業面積8.1萬hm2。其中江淮平原新增設施農業面積超過2萬hm2,黃淮平原超過1.3萬hm2,濱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均超過0.7萬hm2。同時,農業生產設施水平提高。日光溫室、大棚等保溫設施,避雨設施、套袋技術、防蟲網等防病控蟲設施,噴滴灌設備等設施大幅增加,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可控性。(3)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2009年銷售產值10億元以上的縣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到105個,其中江淮平原和黃淮平原的7個縣域地區已各自形成4個以上的年產值超10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平原地區1/3以上的村、1/2以上的鄉鎮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品”高效農業的發展態勢。(4)農業園區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平原地區擁有73個地方產業特色突出的現代農業園區、86個具備一定規模和基礎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88個農產品物流園區、6個蘇臺農業合作園區。
3平原地區高效農業發展主要模式及社會經濟效益性評價
3.1設施農業模式
設施農業是指區別于露天種植、養殖形式的有設施的農業項目。江蘇省平原地區設施農業主要有設施園藝、設施畜牧。近年來,平原地區積極發展設施蔬菜生產。經過科學規劃、改善生產條件、政策扶持,目前設施蔬菜已成為江蘇省平原地區高效農業發展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徐州是江蘇省設施蔬菜主產區之一,目前全市設施蔬菜栽培面積93333hm2,約占全省的1/3;其中,日光溫室13333hm2,大中棚53333hm2。其他是以連棟大棚和智能溫室為輔、遮陽網和防蟲網為補充,多種形式并存的蔬菜設施生產新格局[3]。設施畜牧業是在現代工業發展之后,采用先進設施和飼養技術為畜禽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并保證飼料營養和防疫條件,使分散的畜禽養殖實現規模化工廠養殖。設施畜牧業是以科學技術進步為依托,以提高勞動效率和畜禽生產力水平為方向,以在有效保持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不斷提高裝備水平、改善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的經濟活動。設施農業使農業生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生物潛能,有效地拓展了農業生產的新時空,豐富了農產品市場。實現農業生產的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有利于解決農業資源短缺和生產環境惡化。設施農業的發展有利于產業集聚,從而輻射周邊地區發展;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種植效益。但是設施農業投入大,政府補貼比例不高,農民參與投入的積極性不高,而且技術水平不高,進一步增加面積的難度加大。
3.2優勢農產品模式
由于農業生產本身表現出強烈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各區域農業發展依據自身資源優勢,突出重點產業和重點地區,遵循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規律,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率。隨著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為適應市場需求,必須要調整生產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優勢農產品模式應運而生。根據當前形勢需要,選擇若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采取一種產品確定一個發展思路,明確主要目標市場,選擇一批龍頭企業,推廣一套實用技術,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實施項目帶動的辦法,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培育,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帶區,輻射和帶動全省甚至全國農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如東臺西瓜,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土壤條件、豐富的種植經驗,成為具有知名品牌的農產品,也促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產銷銜接機制。同時,東臺西瓜相繼創出無公害西瓜、綠色西瓜、有機西瓜,現又提升到原產地西瓜,使品牌得到了維護,市場知名度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3.3現代農業園區模式
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江蘇省平原地區,農業園區發展成為以一產為基礎,與二產、三產相結合的模式[4]。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生產的同時,側重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農業休閑度假等產業項目。從2005年江蘇省提出發展高效農業以來,現代農業園區不斷涌現。江蘇省省級農業園區中,平均每個園區的面積從幾千畝增加到近萬畝,有的園區在原有基礎上向臨近地區擴大。農業園區集成農業生產技術和資金保證,實現規模化生產,并配備較為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明顯提高園區的經濟效益,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在江蘇省首批56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中,涉及的產業基本覆蓋了農業產業的所有類型,包括一產的花卉、蔬菜、果樹、苗木、茶葉、食用菌、畜牧、糧食等,二產的農產品加工,三產的農業、農村休閑旅游。以這些園區為基礎,形成和帶動了一批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產業帶、產業群[4]。從運營模式來看,園區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科研開發模式、示范推廣模式、工廠化集約模式以及綜合模式,但在這些模式的園區中,主題特色與景觀特色表達同構化現象較為明顯,缺乏有效的核心競爭力。有的園區只注重農業的生產功能和經濟效益,缺乏對園區主題文化的營造,難以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根據所在地的資源優勢,平原地區農業園區的功能己拓展到農業生產、示范展示、加工貿易、教育培訓以及旅游觀光等農業的各個領域,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在項目內容設置上注重農業生產,而忽視了農業作為旅游載體的功能表達。
3.4產業化經營模式
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在各利益主體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將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推動農業向專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轉變,實行一體化經營。它實現了農戶家庭經營的外部規模化,突破了產業鏈的部門分割,促進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深化了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的方向。近年來,平原地區各地按照“三二二”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批發市場主體,強化質量和科技支撐,創新利益聯結和投入機制,高效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2009年江蘇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2.95萬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3家、省級龍頭企業343家,國家級龍頭企業總數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有2家企業進入中國500強企業行列[5]。江蘇省共有涉農上市公司7家,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17家,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16家,國家級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分中心15家。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了對優勢農業產業的導向集聚功能,圍繞糧油、畜禽、水產、蔬菜、苗木等優勢主導產業,積極開展“一村一品”建設,建立規模化、專業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培植不同的專業村、特色村。2009年,85%左右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通過了ISO9000系列和HACCP等質量認證[6]。很多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各地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創新和強化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從起初的“公司+農戶”的簡單聯結逐漸轉變為“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較為緊密的形式,保障了農民利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農戶和龍頭企業的雙贏。2009年43家省級以上企業直接帶動農戶366.96萬戶,其中直接帶動農戶超10萬戶的有10家。同時,龍頭企業發揮其農產品加工業勞動密集的優勢,每年使用季節農工49.5萬人次,同比增加2.3萬人次,企業支出報酬18.7億元,同比增加3.8億元,每人次獲得報酬3812元[6]。農業產業化的合作組織形式多樣,但由于公司處于強勢地位,而使分散的農戶處于依附地位,因而合同中的權利義務往往失衡,利潤的分配也難以真正平等,農戶有可能成為企業轉嫁風險的對象。而且合作組織形式連接關系相當松散,缺乏必要的約束,因此,農民容易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利益得不到最終的保障。
3.5規模養殖業模式
平原地區以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為主線,以增加供給、保障安全為重點,加快推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全面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組織實施各類扶持項目,平原地區畜牧規模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取得明顯成效。根據資料可知,規模養殖在平原地區呈上升趨勢。至2008年底,生豬、肉禽、蛋禽、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52%、76%、75%、81%[7],創建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200個以上。雖然各地發展不平衡,總體逐年遞增。同時,規模養殖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比較明顯,如江蘇省鹽城市引進發展規模養殖業的“三資”達10多億元,響水天蓬、響豐、羽豐、江蘇仁達等10多家大型現代化規模養殖業紛紛興建或建成投產[8]。平原地區的畜牧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歷程,經歷了“數量擴張、量質并重和轉型提升”3個階段,特別是近10年的穩定發展,基本實現了畜產品供應由相對緊缺到不斷充裕的歷史性轉變。但是良種繁育體系卻沒有跟上畜牧業經濟發展的需求:一是種畜禽退化較重,選育不力,嚴重影響了種畜生產和種畜質量;二是種畜禽場規模小,基礎設施簡陋,經營效益低;三是種畜資源保護不力,丟失嚴重,不利于新品種的選育與開發。在畜產品買方市場的形勢下,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發育不完善、宏觀調控不力等問題也已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障礙;同時,市場信息傳輸渠道不暢,信息反饋嚴重滯后,產品需求信息不能及時反饋到生產者手中,致使供需結構不平衡,地區結構不平衡,供給過剩與需求短缺同時存在,阻礙了生產的正常發展。
4建議
4.1發展高效農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
江蘇平原地區發展高效農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和主導作用,進一步強化規劃的超前意識。一要明確功能定位,農業發展必須高點定位,建議政府立足實際情況,把重點放在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等方面,采取多種激勵措施,將農業做成名副其實的高效農業;二要突出重點,根據各地高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現狀和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要求,結合自然資源和農民種養現實基礎等特點,科學合理安排種養業發展重點,突出高效設施農業、四青產業、規模養殖的發展,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形成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開發;三要適度規模,圍繞發展規模高效農業,集中資金,集中連片,滾動開發,力求開發一片、建成一片、見效一片;四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不搞大規模的土地平整,適當控制高耗水產業發展,確保平原地區農業資源開發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得益彰的局面。
4.2發展高效農業必須堅持科技先導
江蘇平原地區開發要走發展高效、外向農業的道路,必須以技術成果為支撐,依靠科技進步,進一步提高綜合效益,建立“產、學、研、政”合力推進平原地區開發的有效機制。首先要加快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大力培育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等資源條件的高產優質品種,并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品種推廣應用機制,促進新品種在平原地區開發中商品化、產業化的進程;其次要加快優質、節本、高效栽培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確保平原地區農業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再次要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以示范園區為載體,以產品生產、銷售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讓技術進村入戶。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載體,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帶動了一批優勢主導產業的形成,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4.3發展高效農業必須要求政策扶持
江蘇平原地區發展高效農業需要政府扶持。建議政府認真研究發展高效農業的優惠政策,對影響力大、示范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規模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推動土地流轉,大規模地發展高效農業。平原地區高效農業的發展與資金投入緊密相連,建議政府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各類投資主體發展高效農業。培育示范園區江蘇平原地區高效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建議政府通過區域規劃、政策傾斜、資源整合等途徑大力培育出具有一定規模的設施農業示范園區。
4.4發展高效農業必須培育知名品牌
建議政府協調整合各類資源,培育可以在國內外產生影響的農產品品牌。首先,企業和基地要加大優良品種的培育、引進和推廣,加快農業標準化的生產步伐,申報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其次,根據資源條件,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業,擴大優勢農產品建設規模,形成一批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提高農產品主導產業的市場貢獻份額;再次,積極扶持和發展各類經濟組織,完善農業專業協會功能,不斷提高他們的經營能力和水平,逐步擴大他們的銷售規模,加強內部合作,打造農產品品牌;最后,利用各種推介活動,加強品牌宣傳,形成品牌建設的濃厚氛圍。